哥吉拉-1.0:大和戰魂

請容許我用兩組等式解讀《哥吉拉-1.0(Godzilla Minus one)》。

第一式:
原子彈made in USA
哥吉拉made by 原子彈;
所以哥吉拉=made by USA
哥吉拉毀滅銀座=USA毀滅Japan

第二式:
神風特攻隊made in Japan.
自衛隊made by Japan
神風+自衛隊打敗哥吉拉=Japan打敗USA。

第一式交錯第二式推衍而出的結論就是:那一場二戰沒打完的「聖戰」,就交由戰場餘生的敗戰男兒以老舊戰艦和未完成的震電戰鬥機去執行。殘兵敗勇能夠制伏哥吉拉,其實就是大大吐了口憋在心裡的敗戰怨氣。

因為家園半毀,強國束手旁觀,神風男兒必須自力救濟,《永遠的三丁目》那種打落牙齒和血吞,從廢墟中再次站起來的東洋豪情,正是導演山崎貴玩得最得心應手的煽情手段,而且這次不再「求死」,而是「求生」,唯有活下去,才有明天未來,其實是很能引發共鳴的呼籲。

全片坦承戰場如地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幸福的,算是旗幟鮮明的反戰訊息。但是面對敗戰責任,只批判了軍閥無能,以軍士為芻狗,卻未細究發動戰爭,塗炭生靈的罪孽,以及當時群眾的瘋魔、盲從與鼓譟。

電影一刀切開政府與民眾,以集結民間之力就能打敗哥吉拉證明東洋戰士的神武英勇。這款敗戰療傷觀點,紓解了日本男女的積悶,勢必刺激曾遭日本帝國剝削凌虐的亞洲諸國,《哥吉拉-1.0》悄悄在Netflix上架,多少說明了電影發行上有過的糾結。

撇開意識形態而爭辯,《哥吉拉-1.0》的特效確實升格了傳統特攝片框架,都市戰、海上圍獵和空中挑釁都避開了容易穿幫的模型比例,給人立體質感,只能在家用電視螢幕上觀看,確實可惜。

伊福部昭的主題旋律是歷經七十年也絲毫沒褪色褪流行的金曲,樂聲響起,熱血沸騰,海馬迴裡滿滿的和聲共鳴,召喚出昔日積累的所有感動;佐藤直緒的新配樂也很有撫慰能量,哥吉拉得著新世代的音樂色彩,讓人耳目一新。諸多技術表現都讓人擊節叫好。

至於神木隆之介飾演的神風男兒敷島,在戰火中迷失信仰,在拼湊家庭中找回溫暖,明白人生在世的意義,以行動找回尊嚴,同樣也是山崎貴對大和魂的委婉書寫。他知道如何從廢墟中重建國魂,也唯有如此,哥吉拉才能從輻射怪物搖身一變為護國神獸,脫韁野馬轉化成千里寶馬不也同樣得經過一番生死搏鬥?

最懂哥吉拉的是日本人,最會拍哥吉拉的也是日本人,《哥吉拉-1.0》把起跑線拉回到胚胎出生的原初時光,面對陳年痛史,繼續推崇「我皇御统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岩,直到巨岩長青苔」的建國信念,算是成功的日本愛國電影,看到哥吉拉一直長大的身形,你也能明白「神獸」的成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