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鎮故事集:夢漣漪

詞典上對「漣漪」的解讀是:水面上細微的波紋。細微意謂風小波微,很快就會平息。《永安鎮故事集》描述一群電影劇組工作人員入住永安鎮拍攝名叫《永安鎮故事集》的新片,給這個原本「什麼都不會發生」的寧靜小鎮帶來一絲波瀾。根本上就是一部從期待到失落的幻化歷程

電影是部三段式電影,第一段《獨自等待》的重點在於黃米依飾演的餐館老闆小顧,以為自己有機會軋上一角;第二段《看上去很美》描寫女明星陳晨(楊子珊)回永安鎮故鄉拍戲,記憶中的美好往事卻已悄然變質;第三段《冥王星時刻》描寫鎮開鏡在即,導演和編劇仍在爭論劇本細節,創作即將觸礁。

《永安鎮故事集》有三場精彩好戲,第一場是小顧老闆做了半天明星夢後,見到巨星本尊,發現自己不是個咖,只是顆葱,就在示範殺魚的角色學習場合,拍啊摔啊打的,把失落與失望的情緒全都發洩在魚頭上。前頭有漫長的細節描寫她剛生了崽子,不時脹奶,不時啼哭,婆婆還嫌她怠慢,面對劇組一群大男人赫然有了眾星拱月的幻景,眉清目秀的她,還真的《獨自等待》能否耍脫平庸日常。魚頭的命運就是往外走的幻滅。

第二場在於巨星陳晨衣錦還鄉,歡迎陣仗極大,老同學成了市儈,盤算著蹭她熱度,從中牟利;老情人變得庸俗懦弱,再無舊日豪情,甚至質疑她有錢有地位回鄉炫耀,消費昔日情純。一切《看上去很美》,卻比浪花還膚淺,最後只能在在霧氣氤氳的小巴車窗上,用指畫了一顆眼睛,光影搖晃下,那顆眼睛晃下兩抹淚痕。陳晨的心情是一種「再也回不去了」的失落與惆悵。

第三場在於「編劇」康春雷與「導演劉洋一直對劇本走向有不同理解,原本《永安鎮故事集》是四段故事組成,爭執不下的結果,導演決定拿掉最乏共識的第四段戲,偏偏製片趕來告訴導演爭到巨星演出第一段,而且開始學手語體驗聾啞人生了。導演怪編劇,抱怨「看走了眼」,製片怪導演,理由同樣也是「看走了眼」。問題在於編劇一年前就寫好了劇本,有意見怎麼不早說?磨蹭到開拍前夕還在挑三揀四?《冥王星時刻》暗黑混沌說明著這群創作者闖進迷宮,才發現不但鑽不進去,也不知道出口在哪裡了?

以拍電影為題材的電影,所有電影中的電影都是寓言,有的白,有的隱,目的都要讓人若有所悟。其中,為了還原拍片情貌的真實感,《永安鎮故事集》的導演魏書鈞特別創造了一位幕後紀實的紀錄者,每天拿著攝影機記錄下幕前幕後的點點滴滴,就是他釘著小顧直拍,才讓小顧誤以為自己真有明星臉明星夢,就是他才能讓我們見證到所有不可議的光怪陸離,包括痛罵影評人就是「太監」,「給三千就可以打五星!」以及批評導演「直男癌」(因為魏書鈞的前作《野馬分鬃》因為主角全是男性,真的被人貼上「直男癌」的標籤)。

至於不到最後一刻,劇本都難定案的難產經驗,甚至還蛻變成另外一部電影的變形記,失敗就是災難,成功了就是傳奇,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如此,魏書鈞也靠《永安鎮故事集》拿下不少大獎。

電影夢是美夢或噩夢?看修行,也看造化,魏書鈞在《永安鎮故事集》先以高度寫實完成了寬闊寓言(眾家演員的表現都很樸實自在),就讓漣漪啟了迴旋,一圈圈輪轉開來。就算本來無一事,最後也無一事,漣漪存在,紀錄下漣漪,就不只算是個事了。

她說:聽女人們說故事

女人比男人會說故事;男人喜歡聽女人說故事。

例證一,《1001夜》的Scheherazade(雪赫拉莎德),每晚講一則故事,讓波斯國王Shahryar放下屠刀。

例證二,《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的Meryl Streep 營火邊的小故事,讓Robert Redford徹夜未眠。

例證三,《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的Kristin Scott Thomas,同樣在營火邊輕輕說著傳奇,讓一旁踱步的Ralph Fiennes目光再難離開她。

例證四,瑞典導演Roy Andersson 的《千日千夜(Om det oändliga)》,總是以磁性女聲開場:「我看見一個男人,他迷路了;我看見一個女人,她無法感受到羞愧……」你好想好想聽下去到底是怎樣的故事……

讀完王明霞的新書『她說』之後,我想起了《千日千夜》,想起了每一位會說故事的女性,因為『她說』既是小說,也是電影,說什麼?怎麼說?都耐人咀嚼。
於是我答應寫序,其中一段這樣寫著:
—————————————-
『她說』是女性言述,是女性觀點;
『她說』是公路電影,也是療癒電影;
『她說』為你讀遍百家名言,也為你梳理鋪排存放取用的座標。
『她說』很現代,也很古典。現代指的是無需明言時序,在在皆是當下素描;古典則是因為全書符合希臘戲劇的三一律:一天之間,一輛車子,一程交心。現代讓你得著對照感,古典讓你感受高張力。


知識含金量超高則是『她說』另一特色。一般小說大概不會如『她說』有這麼多的備註,每則備註都是人生金句,處理稍有不慎,就給人賣弄之感,然而王明霞卻極其細膩地將博雜溶入幽趣。


看著她優遊穿梭於吳晟、木心和韓波之間; 又從容在曼德拉、安迪.沃荷和山本耀司之間左倚右賴;又逐一唱名村上春樹、卡爾維諾和海明威;當然也不會忘記女作家的靈光花羽,閨閣綺思如張愛玲與席慕蓉,前衛激進如Virginia Woolf和Delphine Minoui……


生活在時興拼貼(collage)資訊的我們,其實對都「Nothing is original」一詞深有體會,一切誠如高達所述:「It’s not where you take things from — it’s where you take them to.」 王明霞就像是個貪婪書癡,吞噬千書萬冊,再反芻重生,看著她四處灑花,卻又各成花雨,你會含笑擊掌。
————————————-
書已經上市,電影即將登場,有空先找書來看吧。當然,這樣就會看到我推薦你聽誰的音樂陪配這本小說。

城市獵人:越瘋越來勁

排球少年:鴉貓大戰鬥

那顆沾滿汗水的球說了兩件事:首先,汗水是拚到底的青春物證,烏野高中和音駒高中的球員都不想輸,尤其是來到賽末點,誰都不想讓球在己方場地落地;其次,比賽一定有輸贏,球上都是汗水,又溼又滑,讓天才舉球員也無力迴天,應屬非戰之罪,不致終身懊惱。

Netflix上有四季的《排球少年》影集,所有角色及賽局幾乎都輪過一回,核心角色日向翔陽和影山飛雄的青春決志和球技覺醒都已經反覆致意,比賽一場一場打,球員一場一場進化,還能有多少新意新觀點?對創作者和觀眾都是艱難考驗。這一集《垃圾場的決戰》只講了烏野高中和音駒高中的一場三戰兩勝賽,打滿三局是必然,都打到deuce,就太刻意了些,電影聚焦在日向翔陽和孤爪研磨的對決,而且重心擺在孤爪研磨身上,其實是很高明的選擇。

孤爪研磨平時懶洋洋,講話慢吞吞,就是一副人生沒啥樂趣,也不會特別興奮的冷漠男生。打排球從來他的人生志願,「沒有特別喜歡,只是因為朋友在打,如果自己不打會讓朋友難過」,他是被動配合才參加了排球社,但他更寧願打手機遊戲機。輸贏不形於色,他的慢與冷,卻是一位舉球員最需要的特質,冷靜不急,才能精準判斷球場形勢,精準把球傳向最適宜的位置,給最能得分的球員得分。

因為他非常冷淡又莫測高深,日向把他列為一定要打敗的對手(他對每位強者都有類似豪語),孤爪默默觀察到日向的茁壯與多變,也從原本不苟言笑的雙眼綻放出要打敗日向的光芒。沒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懊惱計較,而是「遇強就要更強」的青春爭雄,你進一尺我跳一丈,眼神對望時沒有妒與恨,只有我要再上層樓的咬牙拚力,「小不點」日向依舊有著重要戲份,只是功能成了觸媒轉化劑,而非化學變化的直接生成。兩人在網邊的眼神對望,讚許對方的「有趣」,打出一場「不能重來的比賽」,就算被怪招打趴在地上,也會逼出一句「好開心!」的讚美詩,成就了電影版最熱血的場景。

《排球少年》擅長召喚青春志氣,透過一顆沾滿汗水的排球,讓音駒高中的貓又教練在賽後總評說:「該檢討的以後再說,謝謝大家打出了一場精彩好球。」精彩在精神,也在人格,更在志氣,如此青春,如此勵志,《排球少年》票房破億,說明了電影知道如何與特定族群對話。

挑戰者:三角戀障礙賽

「文勝質則史」這句千年前的孔丘名言,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文采勝過實質,就顯得虛華。」適用義大利導演 Luca Guadagnino(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的《挑戰者(Challengers)》。

《挑戰者》描寫三位網球選手的兩男一女三角戀。三人的交集除了網球,還有糾纏不清的愛情。 

Zendaya 飾演萬人迷網球小天后Tashi ,Josh O’Connor(喬許歐康納)飾演的派屈克和Mike Faist(麥克費斯)飾演的亞特,原本是並肩作戰的好友,卻也同時愛上她,Tashi 也享受這款三人行。

劇情核心在於Tashi 說的名言:「你們都不懂網球網球就是一種relationship。」很玄的哲理吧?她認為場上對戰選手只需15秒就能完全理解對方……就像熱戀情侶……一起去了美麗幻境……意思是彼此在打球,也是愛戀。問題在於這是真的嗎?

導演 Luca Guadagnino顯然相信編劇的鋪陳,電影處理三人relationship 的關鍵戲在於Tashi和派屈克與亞特一起坐在床邊互吻。

是的,不只是男女組合,還有男男組合。導演 Luca Guadagnino特愛探索愛情與慾望的邊界,這場三人吻戲是天堂,也是煉獄。Tashi是享受這款迷戀、擁戴?還是得意於可以操控和派屈克與亞特?

三人關係不管是等邊三角形或者等腰三角形,都是幾何名詞,並不適用真實人生。因為三人,就有先後;因為三人,就有比較,就會計較。誰愛誰多一點?左手右手孰輕孰重?誰能夠永保平衡?球場競技,強調fair game,愛情戰場,哪來的公平競爭?

Tashi終究只能擇一,成了家,也生了小孩,甚至擔任起亞特的經紀人,為夫婿,也為自己的幸福打拚。然而派屈克的再次出現,是偶然?還是故意,是難忘?還是不想忘掉?電影的問題就在於三人relationship 如果只在情場也就罷了,牽扯到球場,對戰兩人目光焦點都盯著Tashi,球場上只問輸贏的relationship 扯上得失,牽扯愛情,有沒有放水?想不想放水?互為蛔蟲的兩人,誰能暪得住誰?

《挑戰者》的前提設定太過一廂情願,角色內心層次也沒有太多探索,文本單薄,所以只能大玩時序跳躍遊戲,不停倒敘,不時回憶,故弄玄虛,先無懸念疑思,後無解謎述情,除了賣弄,還是賣弄,十足「文勝質」,花色繽紛,卻讓人疲累。

電影以網球做背景,藏有許多網球典故、密碼,夠讓網球迷引經據典,豪情議論,甚至網球巨星傳奇也提供對號入座空間,但是回歸愛情三角習題,《夏日之戀(Jules et Jim)》和《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各有比對參考空間,核心在於Zendaya 飾演的Tashi 的強大操控慾望,想要發球的是她,想要左右逢源的也是她,最早退出球場的也是她,找到代理人方式重回球場的亦是她。聽話的未必盡如她意,不聽話的,卻是她想方設法要再相見的情場與球場天秤的失衡,還須多言嗎?

至於小孩老抱怨爸媽成天只忙著討論網球,連電視也不給看,先生、小孩和家庭,在Tashi心中究竟有幾兩重?

導演 Luca Guadagnino的匠氣顯現在狂風夜的「談判為名,偷歡為實」,暗喻明喻都玩得太直白;更別說最後決戰是,Tashi 居中,派屈克與亞特一左一右的三角構圖,同樣手痕太重,都折騰兩小時了,還須反覆致意提醒嗎? 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的配樂,説進就進,說切就切,直接把轉調,不時提醒大家音樂有話要說,卻說得喧囂嘈雜又囉嗦,同樣都是外露美學作祟。

Luca Guadagnino的《我愛故我在(Io sono l’amore)》曾讓我驚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率性得有些過譽,《骨肉的總和(Bones & All )》更是劍走偏鋒,自己玩得開心。《挑戰者》的魅力全在Zendaya身上,年輕時艷光四射,難怪顛倒眾生;成為人妻人母後,青春已如小鳥遠行,眼角依舊有著操控慾望,算是真正成功的挑戰者了。

上海之夜:創意DNA

上回在臉書寫到《上海之夜》要在坎城影展做修復放映,就接到楊凡導演的訊息,告訴我原初的電影構想來自於他,原本答應擔任監製的徐克導演,最後把《上海之夜》變成他的作品了。

回憶中,楊凡記得某個大年初一的大清早,徐克打了個電話給他,說道:「楊凡你不是一直想做導演嗎?這趟我來做監製。」

當時,楊凡心中的第一個反應是:「徐導演這麼早來電話,是除夕夜喝大了?在這個時間還沒睡,還是一大早就醒來準備做大事?」

當時,徐大導演當紅,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有他關照,楊凡期待自己能夠美夢成真。

於是寫了一個電影故事《上海之夜》,還帶着美術指導嚴沾林去了一趟上海,走了一趟大世界石庫門杜月笙的足迹,也算實地感受一下上海灘。

但是楊凡始終沒有告訴我,為什麼最後電影不是他拍的,他只悠悠地說:「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最近他發了律師函給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強調《上海之夜》的故事是他原創, 1983年口頭授權徐克拍成電影,但仍擁有故事的原創智慧財產權利,未經他許可,不得再重拍或其他衍生改作。

我很想知道幕後曲折,但是楊凡封口,修復版如果插進一張感謝卡,還原當年因緣,不知能否一笑泯恩仇?


楊凡還告訴我,由於《上海之夜》,他還介紹葉蒨文給徐克的電影工作室,簽了基本演員長期合約,不可外借,唯一的例外是可以為楊凡拍一部電影。

沒人預料得到,不懂廣東話的葉蒨文,很快成了樂壇天后萬人迷。好多人都想找她拍電影,但是唯一可以外借的合同就在楊凡手上,有人想用一百萬來買他手上的那份合約。

楊凡當然沒有這樣做。

他珍惜這張合約。接下來籌備要改編亦舒的《流金歲月》,女主角原定是鍾楚紅和葉蒨文,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葉蒨文接下了胡金銓的《笑傲江湖》,楊凡只好另請張曼玉搭檔,至於胡金銓和葉蒨文最後都沒參與《笑傲江湖》,楊凡再次悠悠地說:「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倒是葉蒨文終究唱了《流金歲月》的主題曲。

楊凡有一肚子的故事,一輩子有說不完的精彩奇遇,我佩服他能夠容忍別人所不能容忍的委屈,等他下回來台北,再請他繼續分享吉光片羽,包括重新修復的《淚王子》,為什麼要加回去一段原先剪掉的重要劇情?

後續回應

港台媒體報導了這則消息後,一定會訪問楊凡導演,他受訪表示:《上海之夜》有他的血緣,徐克帶大了孩子,四十年後,孩子要去坎城,他要認領孩子回來。

九龍城寨之圍城:港味

九龍城寨歷史悠久,先是清朝駐軍所在,後來成為龍蛇雜混的貧民窟,號稱曾是世界上住居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塊。這麼狹窄、髒亂又擁擠,人要怎麼生活?能夠怎麼拚鬥爭雄?考驗著鄭保瑞,也提供他揮灑舞台。

電影故事描述難民陳洛軍(林峯)賣命賺錢想換一紙身分證,卻被黑社會「大老闆(洪金寶)」騙辱,逃進城寨,與寨主「龍捲風(古天樂)」手下結成生死兄弟,對抗暴虐黑道。有老世代的恩怨,有新世代的情義,相遇糾結,終須一戰。

故事焦點全在城寨,重建九龍城寨倚靠麥國強擅長的美術工程;打得虎虎生風,漂亮又好看,則是武術指導谷垣健治的重責大任。再搭配擅長動作片攝影與剪接的鄭兆強與張嘉輝,《九龍城寨之圍城》重現了港產動作片黃金時期的生猛勁力。

九龍城寨由層層堆疊的違章建築拼湊組合而成,窄巷、樓梯、水管與電線交錯糾纏,混亂必然、陰暗必然、迂迴曲折必然,電影既有直線的死命前衝;也有破壁穿牆的橫向暴力;還有曲線急轉的竄逃伏擊;更有急速墜落的跌撞破壞……速度、力度、強度在三度空間裡交叉轉動,除了成功營造眩目奇觀,更讓城寨空間得著沉浸其間的立體感受。

電影角色分為新舊兩世代,武打設計因人設計分成「架式」和「亂彈」兩類,「長輩」如洪金寶、郭富城和古天樂不論是單人舞或雙人舞,架式十足,屬於氣與美的雕飾;「新人」如林峯、「信一」劉俊謙、「四仔」張文傑和「十二少」胡子彤則是野性青春的勁力展現,狠打、敢打、能打又耐打,再遇上一個打不死也打不穿,甚至還能咬刀吞劍的「王九」伍允龍,單打獨鬥完全不是對手,即使繩索交纏,演出類似五馬分屍變奏曲尚且無可奈何,從架式到暴力,無非都在打造奇觀與傳奇,讓觀眾充分享受武打爽片的癮頭。至於古天樂只替郭富城與林峯父子刮鬍子的兩場戲,可以是刀在頸間的生死交付,也是薪火相傳的技藝交棒,老文明與老把戲的再次活用,鄭保瑞深得箇中三味。

九龍城寨算是香港獨特的歷史記憶之一,鄭保瑞把故事設定在1983、84年間,正是想透過中英聯合聲明,決定香港未來的歷史時刻,偷渡香港人的命運論述。古天樂當家的城寨有情有義,即使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他能用情義串連鄉里,噓寒問暖,表面上是城寨「自衛隊長」,更像是城寨民代,民眾即時忙於生計,總能適時伸出援手,醇厚人情實屬鄭保瑞對舊香港的戀戀深情,就像林峯搶了毒包,被伍允龍一路在彌敦道的雙層巴士上追打的場景,觀眾重溫了舊香港的燈紅酒綠,也再次體會港片愛玩的巴士武打,窗內窗外,車上車下,還有緊急剎車的前滾撲翻不都曾是港片的註冊商標?

至於魚蛋妹的人小鬼大、叉燒飯的油肥燻、小風箏的風起風落以及屢屢從城寨頭頂空隙飛過的巨大飛機,更是標準的香港舊貌印記。最高明的是此時鄭保瑞配上了1975年賣座電影《天才與白癡》的主題曲「天才白癡夢」吉他版,懂得歌詞的老影迷或許就能哼起許冠傑名曲中「人皆尋夢,夢裡不分西東/片刻春風得意,未知景物矇矓」的時代滄桑,也能感受「天造之才,皆有其用/振翅高飛,無須在夢中」的凡人逐夢之心,那些看不到明天的城寨居民,為何寧願窩居陋巷,也不忘捨命護主,捍衛情義?問號與答案都為那個可以左鄰右舍聚在市場裡看電視綜藝,集體尋歡的舊香港,塗上一抹懷舊浪漫。

至於電影英文片名中的《Twilight of the Warriors: Walled In》的Twilight餘暉,搭配拆除城寨的龐大經濟利益,既是黑道覬覦介入的動機,同樣也是只能隨波逐流的居民坐在陽台浪板上揮送夕陽的喂歎!鄭保瑞把可能的訊息都藏在畫面裡,讓觀眾各取所需,各自解讀,也註記著他的創作益發成熟與純熟。

只可惜龍捲風世代的恩怨未能清楚交代:兄弟為何必須一決生死?爭奪地盤何以要傷人妻子?倒是林峯一句:「父親的事不關我的事。」這位從小沒能感受父愛的孩子,為何要替父親業障背償一輩子的斷裂切割,獨立又獨自面對當下的心情轉折耐人咀嚼。

《九龍城寨之圍城》堪稱近來最有港味的商業製作,坎城影展選做午夜放映,應該亦是在黃昏時分重溫港味的夕陽凝視了。

伊森霍克:演員空間論

會,是客觀事實;不會,則是主觀努力。靠資格擔任導演的演員,多數都已經演戲演成精了,有自己的一套,有自己的信仰與方法,有自己的宇宙,看到不同的表演方式或者角色詮釋難,難道不會心癢或者手癢,想要自己親自示範一下該怎麼演出嗎?一旦動念,對其他演員而言就是天大壓力。

曾經四度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知名演員伊森.霍克(Ethan Hawke)最近出任新片《野貓(Wildcat)》導演,在接受A.Frame雜誌訪問的時候就說:「做導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創造一種空間,讓演員悠遊自在綻放光芒,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莫大的喜悅了。

這句話只有內行人才知道差別。唯有演員在拍戲現場發光又發熱,攝影師才能捕捉到最精彩難忘的畫面,導演就不需要在剪接台上煩惱,該怎麼串聯或者迴避,才能夠讓這部電影變得好看?一旦導演急著在現場教演員該怎麼演,急著示範又指導,嗯,肯定越搞越僵,坐在剪接台上半天也想不出對策了。

他還特別提到卓別林、巴斯特.基頓、伍迪.艾倫和克林.伊斯威特Charlie Chaplin 、Buster Keaton、Woody Allen, and Clint Eastwood)四位演員,他們的現場表演就是才華與生命展現,只要捕捉到他們的現場表演光采,就無需事後在剪接台上大費周章。雖然很多知名大導演在剪接台上完成了無數的傳奇作品,但他始終認為在剪接台上耗費青春,有害健康。他對這種工作模式,興趣缺缺。

伊森.霍克擔任《野貓》導演,背後有個小小傳奇。當初是女兒Maya Hawke,拿著劇本來找他,告訴父親已經買下了原著版權,要出任女主角,希望父親能夠擔任導演,指導她演出該片。《野貓》根據39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離開人世的美國女作家Flannery O’Connor 的生平以及小說穿插而成。

女兒替老爸找工作?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女兒信任父親,仰賴父親。伊森.霍克珍惜這份機緣,更特別的是,知道故事來龍去脈之後,他還爭取擔任聯合製片和編劇。

這麼積極,不是為了護航女兒(其實很難排除這個因素),而是自己真心喜歡這個題材,希望能參與更多。當然,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爸爸當導演,女兒當演員,現場溝通會不會起爭執?

伊森.霍克的回答,當然是不會。理由有三點:第一,他們父女倆從小就習慣討論電影或者音樂,經常溝通意見。對彼此的審美品味早有認知。

第二,女兒常到劇場後台,第一時間分享劇評,告訴他剛才的舞台表演到底好不好?他也會對女兒的音樂創作提供發建議,要求他修改或拿掉歌詞。敢直言,又肯聆聽,才是有效溝通。

第三,這對父女都自我要求極高,不必外人鞭策,早就卯足全力,拚死拚活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父親夠資深壓得住場面,女兒更能放手一搏。

《野貓》成績如何,要看片才知道,伊森.霍克原本就很懂表演,他重視拍片現場氛圍與空間的觀點很值得參考,所以整理如上,提供參考。

星際大戰:4K77癡情版

世界有一群「星戰」迷,每年五月四日都要慶祝「星戰日」。因為五月四日的英文「May the Fourth」剛好就與歐比旺Obi-wan與其他絕地武士愛用的問候語及祝詞名言:「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同音。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成千上萬的星戰迷中,有一群人組織了一個「負一社(Team Negative One)」,花了十多年時間,從各地收集了最初三集的《星際大戰(Star Wars)》35毫米拷貝,再參考最初的錄影帶、LD版本,逐格修復,推出4K畫質的原初版《星際大戰》 三部曲,並依當初上映年份,命名為《4K77》《4K80》 和《4K83》。

這是一場超級粉絲的懷舊之旅。起因是原創導演George Lucas改寫了自己一手打造的星戰史,擴充了星戰宇宙,1999年推出的前傳《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原初的《星際大戰(Star Wars)》頓時變成了第四部曲,名字也改成《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連內容也做更動,當初特效能力不足的遺憾在數位時代得已全面更新進階,敘事思慮不周的細節也消失或更動了。

這種更新意味著舊版本從此退出江湖,找不著也看不見,舊日的記憶注定逐漸模糊、淡忘、褪色、消失……

雖然早在1977年《星際大戰》誕生之際,George Lucas就已經宣稱他有九部曲的計劃,但是只聞樓梯響,始終沒有動靜,大家只當是茶餘飯後的癡夢閒話,孰料就在《星際大戰》已經穩居經典傳奇之林,又冒出三部前傳,後來又有後傳三集。

這是一場原創與粉絲的「初戀」論戰;這是一場記憶與感情的「主權」拔河;這是一場「修舊如初」或「修舊如新」的倫理戰爭(學院派堅持原始材料,就是歷史,不應也不許變動;市場派堅持缺憾還諸天地,既然有錢有能力修復重製就要更新更美,要和當代對話)。

「負一社」並非食古不化,寧願抱殘守缺,不能接受改變,他們的主張其實很有意思:他們並不排斥George Lucas強化聲光特效的《星際大戰特別版》,他們只是非常懷念「原汁原味」的《星際大戰》原初版。

原因很簡單:初戀情人就是初戀情人,不需要事後特別化妝、美容擴整形,他們願意永遠停留在當初動心動情的剎那,即使那時候的初戀情人粒子有點粗、顆粒有些大、特效有點簡陋、劇情有些殘缺,但是這些都是當初讓粉絲們動心動情、終身想念的震撼力量啊。

如果George Lucas重新推出了強化聲光特效的《星際大戰特別版》,再附上兩片「原汁原味」的「原初版」光碟,他們一定樂意收藏,然而George Lucas只許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好吧,他們自己來,於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從戲院倉庫或者收藏家片架上找到舊日映演拷貝,重新逐格整飭、修復,恢復原初情貌,重新以4K畫質亮相。

所有的修復,未經授權,花的時間氣力很難有金錢回報,「負一社」的行為或許侵權,卻是對記憶的尊重與緬懷。

其行可議,其情可憫,原創者希望彌補過去的遺憾,全面改寫名著的例子,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就屬金庸了,Final Cut 也好,欽定版也好,可以再撈一票也是事實。懷舊者,不管是書迷或戲迷,念念難忘過去的殘缺與美好,只想復刻原味,再見老情人舊時模樣,何罪之有?

誰才是癡心人?誰才是負心漢?相信每個人答案各不相同,我沒有答案,只想套用星際大戰的名言獻給這群「負一社」星戰同志們: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第八頁:硬派英式諜報

頂頭上司心臟病發離世,第一個打電話通知他的是他的前妻。

妻子懷孕的時候,他另有新歡,兩人離婚。頂頭上司卻娶了他的妻子,他是幫他善後?還是一直暗戀他的妻子?

頂頭上司是他的大學學長,也是職場上最信任的工作夥伴。上司過世之前,卻把他帶進一樁攸關政治動盪的情報案中,是陷害他?還是明知來日無多,硬把千斤重擔交付他,請他完成遺願?

或許你會覺得當事人的人際關係好複雜,人情情義與職場倫理,怎麼可能糾纏成這副模樣?職場上的厲害關係,怎麼在利益交換和良心正義上取得平衡?不可思議的糾纏混亂,以及透過人情世故逐一化解的手段,就是《第八頁(Page Eight)》這部電影最好看的地方所在。

英國知名編劇家大衛、海爾( David Hare)自編自導的《第八頁》算是硬派英式諜報電影,雖然牽涉「軍情五處(MI5)」,但是當事人無須動刀動槍,情報本身就是武器,從解讀到交易,只要扯上政治就不再單純,男主角形容自己從事的工作就是:「dishonorable work in an honorable way」,其實是一個精準到不能再精準的形容。

第八頁吸引我的有四個原因.地衣,片名很另類,愛吸引人,第八頁指涉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被歸類成為諜報驚悚電影?

第二,負責編導的David Hare,是我非常敬佩的英國劇作家,曾經以《時時刻刻(The Hours)》和《為愛朗讀(The Reader)》的劇本拿下過奧斯卡獎。他執導的《陌生男子(Wetherby)》也曾拿下柏林金熊獎,簡單說,有他參與的電影其實都禁得起細嚼慢嚥。

第三,演員陣容堅強,包括Bill Nighy, Rachel Weisz, Michael Gambon, Tom Hughes, Ralph Fiennes, 和Judy Davis,根本就是英國老中青三代演員一時之選,各自飆戲,各有光彩,餘韻無窮。

第四,電影中的情報員不用出生入死,而是真正能夠從情報中理解真相,還原公道,其中的爾虞我詐,利益交換,公義追求,都耐人品味。

人生沒有偶然與巧合,這是情報員的基本認知,電影玩了兩個層次的討論:其一,男主角Bill Nighy飾演的情報員沃里克回家遇見住在對門的陌生美女Rachel Weisz,對方主動搭訕求援,他不能不幫,又不能不起疑,追根究底身家調查,等塵埃落定,Rachel Weisz成為他的幫手與苦主,其間的起伏轉折,有意料中,也有意料外,相知相惜的老少戀稍嫌快了些,卻又符合Bill Nighy一生一再難過美人關的個性設定。

其二,攸關首相信譽的秘密檔案,怎會採取集會方式研究該如何處理?最高機密變成公開機密,當然也不是偶然或巧合。為什麼?為什麼!了解首長放手一搏的苦心,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因應!

最高機密就是人性試紙:保守秘密,可以升官發財,但是面目可憎;公開秘密,可能官位不保,卻符合為祖國效忠的人生初衷,首相不等於國家,祖國永遠大過首相!如果因此還可以兼顧情人追求的公理正義,豈不更加完美?

情報員如何在生死關頭?找到自保生機,也是《第八頁》有趣的內容設計。

一開始只是Bill Nighy的女兒開畫展,看到灰色的主題跟構圖,他提出嚴厲的批判,導致父女失和。後來才知道其實他是名畫收藏家,藝術品味與眾不同,甚至收藏的畫作也是他最後變現求生的依賴。劇情的關鍵轉折,事先都有安排伏筆,這更是David Hare犀利的創作奧秘。

至於每位情報員都有保命檔案,只是你不知道他存放在哪裡?第一時間教找出檔案,才會了解真相;一台老式手機可以解開萬千謎團,這也是硬派間諜電影愛玩的機關。

《第八頁》 沒有真槍實彈的行動對戰,而是暗潮洶湧的人性布局,Bill Nighy當然不像007,卻懂得運用情報交換,實踐自己的追求。他的奔波與分析,更接近真實情報員的千山萬水,這也是《第八頁》的底藴魅力了。

只可惜,《第八頁》號稱是「沃里克」三部曲的第一部曲,但是Netflix上面卻找不到其他兩部,只能期待他日機緣成熟了,慢慢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