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詐:側寫

保加利亞電影《我不是教你詐(Blaga’s Lessons)》的中文片名,清楚告訴觀眾,這是一部有關詐騙的電影,然而英文片名卻許可更寬廣的解讀。

《我不是教你詐》的主角是剛喪偶的七十歲女教師Blaga,因為接到詐騙電話,把原本要為丈夫的所有積蓄都往窗外一拋,哭訴無門,警方束手無策,不但被媒體譏笑,還被兒子痛罵,親朋好友都勸她不要看那些無聊報導,其實大家都看到了,甚至還得向昔日罵做不成才的學生求援。Blaga當然嘔,可是心中有執念,就是要替先生買好墓園,什麼工作都肯幹,當然就包括了加入詐騙集團成為車手。

Blaga’s Lessons可以解讀成Blaga遇上詐騙集團,上了一堂人生血淚課,然而導演 Stephan Komandarev 還想講更多的話。首先,Blaga是退休教師,德高望重,連高級知識份子如她都會被詐,顯然保加利亞社會上的受害者肯定更多。這其實亦是全球共通現象。

其次,Blaga的退休金勉強溫飽,加上高齡七十,就算耳聰目明還能開車,卻根本找不到再次就業的機會,那亦是保加利亞(或者當前多數老人化國家)的現況素描。

然而,Blaga另外找到兼差工作,替外來移民教授保加利亞的語言文字和歷史,以便順利取得保加利亞公民權,Blaga一直不懂,保加利亞又老又窮,為什麼還有人想要移民保國?學生無奈告她:我的故鄉天天都是戰亂。我的煉獄,你的天堂,意在言外的歎息,透露著保加利亞國力停滯的困境。

在新住民的歷史必考題中,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建築:保加利亞1300年帝國歷史就從這裡開始的紀念碑。那是Blaga居住的Shumen市位於山坡上最高聳的建築,四面都可仰望,這座城市原本亦是以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Vasil Kolarvo命名,直到共黨垮台後才更名為Shumen。

問題在於不管昔日多風光,從共產主義轉型到資本主義化,人民生活並未因此變好,舊秩序全面崩壞,昨日種種只剩下教科書中的緬懷文字,據說紀念碑荒廢多時,無人管理維修,怎一個淒涼了得?

導演安排Blaga氣喘吁吁走上紀念碑階梯時,兩相對照的就是一位只能昧著良心自力救濟的老太太,以及一座空無一人的歷史建物。

詐騙的故事與脈絡大同小異,《我不是教你詐》的不俗就在於透過這位老教師的專業,對照出保加利亞的困境,必要的訊息出現在不經意的教學課程中,再帶你走一趟空曠荒廢的歷史建物,所有的老杇與無奈,讓電影成為鮮血淋漓的現狀解剖圖。

導演亮相:簽名與背書

影迷總愛在希區考克的電影中,尋找這位胖導演的身影,早期的徐克也很愛在自己的電影中軋一腳,導演是那麼愛演嗎?還是別有所圖?

很多導演都愛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亮相,多數是一種落款簽名,也能帶給熟識的影迷些許驚喜,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也不例外,只是《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中的他,其實有更強烈的企圖心。


Martin Scorsese早在《計程車司機》就露臉演過後座乘客,驚鴻一瞥,卻也有模有樣。《花月殺手》裡,他在一場的廣播播音節目中,唸出女主角茉莉的訃聞,用沈重無奈的口吻,昭告世人美國原住民Osage族遭白人設局滅族的慘案。
電影故事讓人心驚,最後再由導演本人敲板定錘,這是蓋棺論定的手法,目的就在請大家重視這樁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的種族滅絕謀殺案。光看故事還不夠,還要粉墨登場,再次耳提面命一番,如此不厭其煩,為的就是凸顯馬丁有多重視這個議題。


然而,馬丁就是馬丁,大導演就是大導演,一而再,再而三,或許有人會挑剔他太刻意了,所以他乾脆再玩大一點,硬是在電影中重現了早期廣播呈現新聞事件的製播方式:有敘事、有音樂、還有音效。讓在21世紀幾乎已經消失蹤影的廣播劇現製播模式,重新搬演一回,在電影史上留下栩栩如生的廣播製播實況。重演滅族,重現廣播,大導演就是這樣寫歷史。


劉雪庵名曲「飄零的落花」前兩句蠻適合用來形容廣播的一時風光:「想當日梢頭獨佔一枝春,嫩綠嫣紅何等媚人。」廣播的影響力今非昔比,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大導演們都曾經在廣播時代中孕育創作靈感,一旦能夠重回廣播時代,都願意給予深情擁抱。

例如,大導演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最後一部作品《大家來我家》甚至邀請當紅演員梅莉.史翠普、伍迪.哈里遜,Lily Tomlin 等人一展身手,載歌載舞,重新享受一次廣播綜藝節目現場播音,不能NG的歡樂與緊繃。


走過廣播時代,不曾遺忘那個時代,想方設法留住那個時代,這才是大導演的視野與胸襟。

小鎮諜影: 葡萄牙紀事

我知道野百合學運,也見證太陽花學運。我知道茉莉花革命,但不知道康乃馨革命。

好看的影劇創作總是會誘發一些線索和誘因,看劇之後自行爬梳尋找想要知道的訊息。看完Netflix的《小鎮諜影( gloria)》,對於冷戰前後的葡萄牙的近代史充滿好奇。

葡萄牙和台灣的連結早在400年前的「福爾摩沙」,許多台灣人去過澳門,對於葡式蛋撻或者葡式烤雞也不陌生,對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歷史也耳熟能詳,那都是葡萄牙帝國的風雲往事,但是近代史的40年專制獨裁,以及槍口插上康乃馨的康乃馨革命,我完全無知。

《小鎮諜影》時空設定在1968年,康乃馨革命是六年後才發生,當時執政的薩拉查軍政權一方面投入大批軍人與武器鞏固海外殖民地,一方面則是在美蘇之間搖擺,主角Joao Vidal(Miguel Nunes飾演)是軍情主管的獨子,曾經派赴非洲安哥拉作戰,對帝國霸道和黑人悲情頗有不滿,逐步被共產主義吸引,成為KGB吸收的間諜深入CIA打造的廣播電台擔任工程師,負責反制蘇聯電波。當時,蘇聯地面進軍捷克,空中忙著月球爭霸,還要在古巴部署飛彈,位於歐洲西南方的葡萄牙竟然也有CIA大戰KGB的鬥智鬥力,甚至還有葡萄牙情報單位的佈建偵防,既有殺人滅口的無情虐殺,還有血債血還的左翼憤青,讓Gloria這座小鎮諜影幢幢、流言四射、血味飄散…….

《小鎮諜影》想講的事太多,光是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血淚恩怨,年輕人不知為何而戰的青春迷惘,以及不惜自殘,只想回家的畏縮,都讓人聞到帝國沒落的時代宿命。但是真的要熟悉葡萄牙近代史才更能體會帝國滄桑及人民無奈,也更能明白康乃馨革命何以必然發生。

然而,以電台為主要基地的《小鎮諜影》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印痕,那個年代的廣播還是資訊傳播的主要媒介,甚至後來「康乃馨革命」的主要動員令都是靠電台播放關鍵歌曲來啟動,影集中出現的盤帶、卡帶和鐵塔,都有濃濃復古情懷。從廣播回味歷史,相當高明的切入點。

除了廣播,流行歌曲也有一席之地。KGB頭頭是鋼琴高手,常在小酒館招募人才,交代任務,但他不忘告訴觀眾:「(葡萄牙流行的)法多歌曲與爵士歌曲非常近似,都是受苦受壓迫的人才能宛轉吟唱的歌曲。」短短兩句樂評,真有畫龍點睛之妙,左翼文青的藝術解讀果然一直繞著普羅旋轉。

飾演主角Joao Vidal的Miguel Nunes英挺帥氣,電影也強調他的肉體魅力,套取情報、掩護身分無往不利,但也太過一廂情願,懸疑有餘,緊張不足,畢竟他最大的護身符還是大官之子,有關係就沒關係,一直是威權時代的魅影。
看完《小鎮諜影》,研究一下葡萄牙歷史,認識冷戰夾縫下的人性,肯定收獲滿滿。

花月殺手:原住民影后

百年好萊塢歷史中,沒有一位原住民的戲份有她那麼重,對白有她那麼多,《花月殺手》造就了時勢,她沒有辜負潮浪,她用眼神控訴了時代傷痕。她叫Lily Gladstone

第一眼看見Lily Gladstone 的是她木然的眼神,其實還不知道她是主角,後來才明白:木然是不解,亦是無奈。明明都是她的錢,想要動用支配,為什麼還要說服白人官僚?而且還得忍受白人自視高人一等,「我都是為妳好」的傲慢。

木然,剛好而已,不然要搖尾乞憐嗎?第一眼的震撼有如深水炸彈,初時默默,繼而洶洶。

再看見Lily Gladstone時,她的眼神透露著看你玩什麼把戲的一派哂然:知道Leonardo DiCaprio要耍帥逞能;知道Leonardo DiCaprio要討好取悅;沒錢小子同樣可以任性啊!就讓你去搔首弄姿吧!

剛拿下美國金球獎影后的Lily Gladstone,應該會是美國影史上第一位問鼎奧斯卡影后的原住民演員,無關政治正確(雖然風向確實隱隱成形,東風已到),而是她真的很會用眼神傳達內心情思。

例如,舞扇談笑間,品評白人男子的輕狂訕笑,狼子野心,她們都懂,眼神裡盪漾的春情,就是不信玩不過這群小狼狗。

例如,踏上門檻,回眸邀請Leonardo DiCaprio共進晚餐時的勾魂一眼,不管痞子君子都會翩然心動。

例如,就算病勢漸重,慵懶蝸居,疲累乏力的眼神只要看見「良人」,還是會晶晶亮亮,攤手敞懷,共享春風雲雨,那是無須言傳的愛情。

例如,眼見白人蠶食鯨吞,族人生存面臨危機,她抱病前進白宮請命,眼神沒有必勝的堅定,只有為所應為的決定。

當然,最犀利的瞬間在於她元氣稍緩,終於可以坐起身和Leonardo DiCaprio談話,只柔柔問了一句:「你幫我注射的是什麼?」Leonardo DiCaprio沒能察覺那是圖窮匕見的最後通牒。她幻滅的眼神,幾乎撕裂了螢幕。

有學者統計過,過去好萊塢電影中的女性原住民沒人像Lily Gladstone一般,有這麼重的戲份,有這麼多的台詞,有這麼多的情緒轉折,馬丁.史柯西斯的《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當然是大導演的白人懺悔錄,揭露了美國白人曾經設局進行種族清洗/滅絕的「陽謀」,正因為全片的史詩視野,讓舉手投足都具現時代悲情的Lily Gladstone擔起了聚焦與放射的重責大任。戲份夠,戲勁足,是時勢造了英雌,英雌卻也造了時勢。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她跳上了尖峰。

至於,未來的未來,Lily Gladstone是不是緊貼著原住民題材才能繼續發光?她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過,當年學表演的同學一畢業都到洛杉磯和紐約發展,但她沒有,她留在偏鄉舞台,繼續琢磨,等待時機,才等到破繭而出的契機。

2023年五月《花月殺手》前進坎城,走上紅地毯時,才第一次感受到明星風光。《花月殺手》中,她確實光芒萬射,如今大家都看見她了,接下來的曝光密度肯定喧嘩熱鬧,期待她繼續挑對的劇本,盡現磨劍十年的功力。明星誠風光,演員更持久,好萊塢更要爭氣開發更多動人的史詩故事。

愛是一把槍:李鴻其初啼

初試啼聲務求血性爆發,李鴻其的《愛是一把槍》還可以再狂猛一點。

看著傻子做傻事,你會笑他傻?抑或讚他癡?

這個年頭誰還甘心100、100慢慢賺?在海灘租遮陽傘,一天能賺多少錢?

這個年頭你會為從沒見過面的老大開槍賣命,只圖出獄後搖身一變成大哥?老大真的在乎你,怎麼從來不見你?

這個年頭,母親打電話找你只為調頭寸,這種電話你接是不接?光聽電話答錄是不是就有無名火?

李鴻其自導自演的《愛是一把槍》是一位癡情電影文青才會走的路,有點傻,有點癡,卻不忘透過歧路青年心頭糾結的死結,訴說青春有悔。

主角命中缺水,認了大海做乾媽,卻也改變不了缺憾命運。一張傘100元會是怎樣人生?

火剋水,電影中的烈焰、煙火和槍火,都在預告他的在劫難逃。風琴是他和母親最親近的連接,一把火燒掉風琴時,你清楚掌握他的心緒。

從未見過面的老大終於現身時,他的海釣,他的遮陽傘,形成莫大反諷,你幾乎聞嗅到他的緊繃血氣。

李鴻其的影音敘事,有新人的生猛勁力,但也受困獨立製片的困境,選角未能精準對味:連任多次的里長,對逆女傳奇如數家珍,何必再纏著他居中牽線?里長的生硬口條及表演更削弱了可信度,也使得電影旅程有些跌撞。

但我期待李鴻其的下一部,期待他調整再出發。

牧師戀人:永遠是什麼

說出山盟海誓的刹那,我沒有任何懷疑,艱難的是如何直到永遠?異性戀人和同性戀人都有同樣困境。

歌謠能夠傳世,旋律讓人上口,歌詞能引共鳴,都是關鍵要素。

David Hare編劇的《附帶效應(Collateral)》描述一位女牧師,愛上了一位越南女孩,她珍惜這份情,不惜出櫃承擔一切。

然而女孩有居留問題,還有嗑藥習慣,因為目擊了披薩外送員的兇殺案,卻向警方虛報姓名與住址,問題麻煩一籮筐。

就在問題釐清前,沈醉在愛情中的牧師對女孩說她是最好的禮物,她願意永遠照顧她。

形勢比人強,到了關鍵時刻,口口聲聲說愛她的牧師,終究還是選擇了神職。愛情強不過現實,對女孩的承諾強不過對神的承諾。

女孩離開時,我從她的眼神讀到了羅大佑的「戀曲1980」 :
妳曾經對我說
妳永遠愛著我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
但永遠是甚麼

愛情故事就是人生故事,不分膚色,不分種族,寫出共曉相通的人性
就能創造共鳴。

一首華語歌謠同樣適用一齣英國影集,我們都是地球村居民。

Carey Mulligan:柔弱生之徒

因為Carey Mulligan,我點選了《附帶效應(Collateral)》。這麼柔弱的一位女子,怎麼扮演幹練警官?偵破包含政治陰暗,涉及軍方和情報單位的複雜案子?

因為Carey Mulligan,我想起了《冰血暴(Fargo)》中的Frances McDormand這位三度獲選奧斯卡影后的女星。

兩位相似點在於外貌絕不相似大家常見的警探角色,沒把慓悍掛在臉上,甚至都還懷孕在身,一派慢條斯理,讓同夥或反派一開始都沒有把她們放在眼裡。更精準點說,根本是輕視又瞧不起。

你愛怎麼想,誰也管不了,我自有節奏,辦案不靠外貌,靠纖細敏感,以及人情練達通透。

《附帶效應》故事開場在於一位披薩快送員竟然在客戶門口遭到槍殺,一位無名小子何以會遭暗殺?客戶收到披薩後,發現竟非特製,就把披薩棄置牆角。這兩大疑點,都是Carey Mulligan出場前的吊魚線,答案就在疑點中,就看你是否鍥而不捨。

在編劇David Hare的空針引線下,命案背後勾勒出英國社會中政治、宗教、軍情和移民的千絲萬縷。

David Hare讓Carey Mulligan在睡夢中接到出勤通報,睡眼惺忪中告別溫暖被褥,告訴枕邊人說她要接這個案子。結尾則是三天後她打電話給枕邊人:我要回家了,我想好好睡一覺。女人還是女人,工作還是工作,辦案時,她是拚命三娘,頂多趴在桌上小寐;結案後,柔情似水,安心待產,工作與家庭能夠無縫接軌,用尊業跨越性別偏見,根本就是role model。

《附帶效應》只有一季,短短四集,但是劇情密度極高,這款迷你影集像是可口小菜,嘗過就唇齒留香猶有餘韻。

跨越一向柔弱癡情戲路,為柔弱開拓寬廣空間,Carey Mulligan這回的挑戰與改變是成功的,值得粉絲追隨。

吳慷仁:富都青年變色龍

變色龍用到政客頭上,多數是在罵他;變色龍用到演員身上,則是禮敬頌詞,我樂用變色龍讚美吳慷仁。

用變色龍來形容政治人物,通常是貶多於褒;用變色龍來形容演員,則是由衷的禮讚。

多數演員其實都早早被定型,演來演去都是類似角色,攸關能力,攸關生命歷練。放眼當下演員,真正符合變色龍精神,非吳慷仁莫屬。

有時是律師;有時是飛官;有時則是檢察官…都是滿腔熱血的時代菁英;但他也可以是無所事事,廢到不行的胖子,剎那間則又變成骨瘦如材,但求活下去的癡人…極少重複自己。

換進新殼就成了新人,從外型到氣質全都改頭換面,他得花多少時間氣力才能完成變形記?事後又得花多少心血元氣去清洗遺忘與重生?

《富都青年》中的吳慷仁再次示範如何變型,皮膚曬到黑亮,那是生存煎熬;語言以手代口,非他族類誰能懂他?環境感應降到斷離,眼神內斂如同呆滯…生理心理交替作用,非他族類卻都能一眼了悉。

了無生趣的人生,唯一的指望在兄弟,唯一的轉機在藍衫,唯一的歡笑在敲蛋,卑微是角色的宿命,尊嚴卻在他的詮釋。

看著《富都青年》中再次進化與變形的的吳慷仁,就讓我想起Woody Allen伍迪艾倫的《變色龍(Zelig)》。為求生存與安全,為了討喜與成名,這位猶太男人可以七十三變。Woody Allen透過偽紀錄片的手法,以驚人想像力,嘲諷風潮人物前言不對後語,說變就變的苟且人生。然而,Woody Allen的變色龍是劇本意念主導,他只要不時化妝變裝即可,臉上總是呆傻拙笨的一號表情,吳慷仁的變色龍則是全面清洗後的重新來過,困難級數遠勝Woody Allen不知多少倍。

Robert De Niro早期也是變色龍,可惜後來一再重複相似角色,也就少有讓人亮眼的新意,就連最近算是有血有肉的《花月殺手》,也依舊在他熟悉的演出半徑中兜圈圈。

有幸見證吳慷仁一再挑戰自己,改變自己,我們見證的是一則表演傳奇,期待他一路變下去,多變一次,觀眾就多享受一次。

首爾之春:歷史人物臉譜

《1212:首爾之春》的主角是保安司令官全斗光,原型為全斗煥。

影帝黃晸珉以「痞子狼性」來詮釋全斗光,這是一種臉譜式的表演,狼性奪權,痞子猖狂,背後另有歷史定位的蓋棺論定。

《1212:首爾之春》最大的貢獻不在書寫歷史,而是透過「受命/抗命」、「選邊/投機」高度戲劇化的權力鬥爭,吸引不熟悉南韓現代史的人,願意爬梳歷史,去理解全斗煥其人其事。

《1212:首爾之春》的主角是保安司令官全斗光,原型為全斗煥。

「華盛頓時報」駐首爾特派記者麥可.布林(Michael Breen)對全斗煥沒啥好感(事實上,他的歷史評價極差),總以一種荒謬喜劇的刻薄來形容他:說他缺少深思熟慮和魅力….外表比較該用悲哀來形容,而非狠毒。陰鬱的感覺可能來自早禿的腦袋…..

影帝黃晸珉以「痞子狼性」來詮釋全斗光,應該亦是蓋棺論定後的必然選擇。抽菸走路罵人,全是痞子模樣。然而到了奪權關頭,肯定狼性大發,步步進逼,甚至以身豪賭,最狠的是他能屈能伸,一旦得志得勢,也要躲進廁所才吼嘯猖狂。

黃晸珉的「痞子狼性」其實是一種「臉譜」表演,熱鬧有餘,深沉不足。只是他的黨羽嘍囉,都是惶惶難安,只想封官晉爵,變生肘腋卻無因應對策的喳呼之徒,他的陰鷲狠勁就如破囊之錐,輕易號召叛孽,只是他的勝利終究也只是痞子得志,後面的歷史審判早已在黃晸珉做角色剖析之時,就已烙印於心,再痞再囂張,目的都在加深世人對全斗煥的厭憎,算是成功的負面塑像。

中國有兩位演員以演政治人物出名,一位是飾演毛澤東的古月,一位是飾演蔣介石的孫飛虎。

古月從影23年,從1981年的《西安事變》開始飾演毛澤東,得過百花奬影帝,雖然他在「演員談電影表演」一書中說過,他揣摩的毛澤東是依據毛澤東自己形容的「虎氣」與「猴氣」來演出這位「𠮟咜風雲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口袋裡不忘放幾張毛澤東的郵票與照片,不時就拿出來揣摩,務求「神似」。

其實,古月的壓力不大,從編導到長官,每個人都會看緊他,不讓他「猴氣」壓過「虎氣」,不容逾越,畢竟誰敢得罪最高領袖?

相對之下,孫飛虎的表演才要「戒慎恐懼」,把「民族罪人」演得正義凜然,那可是殺頭之罪,所以他也只剩「臉譜」化的唯一選項,就算他做過徹底研究,知道蔣介石走起路來「緩慢而穩健,坐立很有精神,腰桿挺得筆直…..平時難得漏出笑容,即使笑,也很少大笑。待人接物時,一雙眼睛總是冷靜而犀利,眼睛有時可以把一個人看得發毛,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他在「演員談電影表演」一書中也坦承,他的最高指導原則卻是絕對不能「粉飾美化」蔣介石。

《西安事變》的蔣介石是「落難狗熊」,面對部屬背叛,擔心受怕,任何風吹草動,都夠讓他膽戰心驚,孫飛虎說他只要凸顯「人性」,就可以刻畫受凍的蔣介石穿不穿棉衣的虛矯身段:先是有骨氣拒絕張楊贈衣,隨即凍到懊惱發抖,最後再告訴士兵「是你們的我就要」,你完全可以想像看到此情此景的觀眾會如何狂笑,是啊,是人性,落難狗熊的人性不就是貪生怕死,再加上幾句「娘西皮」的寧波官話,《西安事變》還真是政治正確的洗腦電影。

蓋棺論定是一回事,政治正確又是一回事。「形似」也好,「神似」也好,看完電影,觀眾會自己做功課,就是好事。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才有無數的傳奇好戲,歷史歸歷史,戲劇歸戲劇,彼此相安。

有道是:斜陽古道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城爭唱蔡中郎。

小曉:小物件看小女生

《小曉》的英文片名叫做trouble girl ,誰才是trouble girl ?誰又不是trouble girl ?其實電影中的男生個個也都夠trouble的。

小曉渴盼的生日禮物是一副望遠鏡,隔著越洋電話,她對父親開了口,也聽見父親的承諾。

然而,拿到禮物的當天,她臉色很難看,因為父親忘了,還好老師沒忘。她相信那是母親告訴老師的。老師已經住進她家,老師和母親很親。

得到想要的禮物,應該要開心的,但是她卻因此遠離,或者失去了父親,缺了一角的幸福算幸福嗎?期待已久的禮物可以彌補內心遺憾嗎?

《小曉》的導演兼編劇靳家驊對第一部長片著力甚深,從物件到象徵,在在都細心經營。
電影從颱風來襲展開,因為颱風,她看見了大人的秘密;因為颱風,她確認了自己的渺小與無力。外在風雨呼應了內心風雨,熱帶氣旋也把觀眾帶進風暴。

飾演小曉的林品彤確實有型有戲,很有說服力,飾演母親的陳意涵其實更好,從棄婦的漩渦轉進不倫的三角,她看不到自己的明天,就像床邊的那只拳擊沙包,原本可以出氣洩憤的,使盡全力,卻是左右亂彈,完全不受控,那種混亂,說明了多少事?

母親應該保護女兒,也想要幫助女兒,她卻會吃味,游泳課如此,餐桌嬉戲亦然,婚姻無救,女兒無解,私情無望,倦極困極所以有徹夜牌戲,不准撤手,不准睡覺,她的憤怒也需要出口。英文片名中的trouble girl ,這對母女同樣適用。

貓頭鷹是校園寵物,貓頭鷹也是風雨孤雛,小曉不管是移情或者傷情,都言之成理,靳家驊四處都暗刊嵌密碼,讓《小曉》成就極其細膩的手工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