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首爾之春》的主角是保安司令官全斗光,原型為全斗煥。
影帝黃晸珉以「痞子狼性」來詮釋全斗光,這是一種臉譜式的表演,狼性奪權,痞子猖狂,背後另有歷史定位的蓋棺論定。
《1212:首爾之春》最大的貢獻不在書寫歷史,而是透過「受命/抗命」、「選邊/投機」高度戲劇化的權力鬥爭,吸引不熟悉南韓現代史的人,願意爬梳歷史,去理解全斗煥其人其事。
《1212:首爾之春》的主角是保安司令官全斗光,原型為全斗煥。
「華盛頓時報」駐首爾特派記者麥可.布林(Michael Breen)對全斗煥沒啥好感(事實上,他的歷史評價極差),總以一種荒謬喜劇的刻薄來形容他:說他缺少深思熟慮和魅力….外表比較該用悲哀來形容,而非狠毒。陰鬱的感覺可能來自早禿的腦袋…..
影帝黃晸珉以「痞子狼性」來詮釋全斗光,應該亦是蓋棺論定後的必然選擇。抽菸走路罵人,全是痞子模樣。然而到了奪權關頭,肯定狼性大發,步步進逼,甚至以身豪賭,最狠的是他能屈能伸,一旦得志得勢,也要躲進廁所才吼嘯猖狂。
黃晸珉的「痞子狼性」其實是一種「臉譜」表演,熱鬧有餘,深沉不足。只是他的黨羽嘍囉,都是惶惶難安,只想封官晉爵,變生肘腋卻無因應對策的喳呼之徒,他的陰鷲狠勁就如破囊之錐,輕易號召叛孽,只是他的勝利終究也只是痞子得志,後面的歷史審判早已在黃晸珉做角色剖析之時,就已烙印於心,再痞再囂張,目的都在加深世人對全斗煥的厭憎,算是成功的負面塑像。
中國有兩位演員以演政治人物出名,一位是飾演毛澤東的古月,一位是飾演蔣介石的孫飛虎。
古月從影23年,從1981年的《西安事變》開始飾演毛澤東,得過百花奬影帝,雖然他在「演員談電影表演」一書中說過,他揣摩的毛澤東是依據毛澤東自己形容的「虎氣」與「猴氣」來演出這位「𠮟咜風雲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口袋裡不忘放幾張毛澤東的郵票與照片,不時就拿出來揣摩,務求「神似」。
其實,古月的壓力不大,從編導到長官,每個人都會看緊他,不讓他「猴氣」壓過「虎氣」,不容逾越,畢竟誰敢得罪最高領袖?
相對之下,孫飛虎的表演才要「戒慎恐懼」,把「民族罪人」演得正義凜然,那可是殺頭之罪,所以他也只剩「臉譜」化的唯一選項,就算他做過徹底研究,知道蔣介石走起路來「緩慢而穩健,坐立很有精神,腰桿挺得筆直…..平時難得漏出笑容,即使笑,也很少大笑。待人接物時,一雙眼睛總是冷靜而犀利,眼睛有時可以把一個人看得發毛,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他在「演員談電影表演」一書中也坦承,他的最高指導原則卻是絕對不能「粉飾美化」蔣介石。
《西安事變》的蔣介石是「落難狗熊」,面對部屬背叛,擔心受怕,任何風吹草動,都夠讓他膽戰心驚,孫飛虎說他只要凸顯「人性」,就可以刻畫受凍的蔣介石穿不穿棉衣的虛矯身段:先是有骨氣拒絕張楊贈衣,隨即凍到懊惱發抖,最後再告訴士兵「是你們的我就要」,你完全可以想像看到此情此景的觀眾會如何狂笑,是啊,是人性,落難狗熊的人性不就是貪生怕死,再加上幾句「娘西皮」的寧波官話,《西安事變》還真是政治正確的洗腦電影。
蓋棺論定是一回事,政治正確又是一回事。「形似」也好,「神似」也好,看完電影,觀眾會自己做功課,就是好事。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才有無數的傳奇好戲,歷史歸歷史,戲劇歸戲劇,彼此相安。
有道是:斜陽古道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城爭唱蔡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