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黑妞與白妞

意外往往讓人措手不及,若能伴隨驚喜,這款意外就讓人興味盎然,就讓人想要擁抱了,《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的兩位女主角就都展現了這種意外驚喜的能量,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選用了黑妞與白妞兩種天南地北的造型,來映照蝙蝠俠的感情人生,極富巧思。

一直在擴展及探索表演邊界的女星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黑》片中讓我驚豔的是她的身手。過去的安,從來不曾被歸類為動作片的打仔女星,就算演過《特務行不行(Get Smart)》,那也只能算是喜趣胡鬧的小兒科,但在《黑》片中卻成了有形有神亦有身手的「現代羅賓漢」─「貓女」,她的黑色勁裝與黑暗角色,容易讓人貼上黑妞符號,隨著劇情發展,卻又改寫了黑的層次。

dk001.jpg

 

「貓女」的特色就是豔媚與輕盈,安.海瑟薇從女服務生亮相,藉著送餐之名,闖入布魯斯.韋恩的書房,打開金庫,取得項鍊與指紋,隨即就以美女模樣坐進議員房車中,怡然脫身,就兼具了神偷身手與豔女神采,特別是穿了那麼高的高跟鞋(十多公分吧?),還能彈跳跑打,而且俐落旋身,打趴了瘸腿拄杖的韋恩,瀟灑飄逸,她帶來的騷動,給足了韋恩重出江湖的動機與能量,也透過議員的神魂顛倒,準確傳達出她煙視媚行的魅力。

 

不過,讓韋恩一直纏著貓女的主因並非誰要他的指紋,而是貓女的「專業」,如此乾淨俐落的身手,料敵機先的世事洞查,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這樣的對手讓他有了相知相惜的矛盾感受(如此對立,卻又如此貼心),正因為有這種看似對立,實則相通的靈犀,才讓最後的攜手或者共餐,成就了更迷人,也更引人遐思的「情人」雕像。

 

相反地,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飾演的職場女強人Miranda Tate,卻佔有了光鮮亮麗的白妞符號,她挾帶巨大資金,投資韋恩企業,千方百計接ds054.jpg近韋恩,以經營團隊執行長的幹練姿態,取得了韋恩的「專業」信任,幾度出手相救,甚至最後成了入幕之賓,也才讓韋恩露出了不設防的背部罩門。

 

諾蘭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讓Miranda的出場有如花瓶,沒有人會對總是以淑女姿態亮相的她多所猜疑,最後的逆轉,才能收到意外震撼之功。白的,未必就純淨,純淨未必就相合,人生如此,愛情未嘗不是如此,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如此容易就接受,也相信了撞入眼簾的視覺符號。

 

不過,諾蘭的黑白雙妞角色雕塑,卻另有趣味,例如Miranda與韋恩有肌膚之親,偏偏韋恩根本看不透她的心,她的角色就是「咫尺天涯」的具像化,呼吸可聞,觸摸可及,心靈卻遙遠得有如此陌生人;例如,貓女的角色則是「天涯咫尺」的代表,你富我窮,你正我邪,心思卻比枕邊人更貼近,韋恩的挫敗與重生,就在黑白雙妞的協力與破壞下,完成了一堂愛情啟蒙課,韋恩因此更了解了女人,觀眾也不因此多了解了愛情?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提供了太多暴力、政治和歷史的連結話題,我卻寧取愛情這一瓢水來飲,細細品嘗,還有回甘餘韻呢。

                                                                                                         

黑暗騎士:黎明與暴民

少了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2008年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或許少了五分光彩,但依然有傲人的氣氛節奏,讓人看了提心吊膽,全神貫注;諾蘭在2012年執導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也以湯姆.哈迪(Tom Hardy)飾演的恐怖份子班恩做為故事核心,特別是他在身上摻雜了911事件症候群、茉莉花革命與佔領華爾街等時事浪潮的反芻元素,呈現了好萊塢商業電影極少見的,臧否時事的史詩視野,然而從一開場空中毀機戲的乾淨俐落,到後來佔領高譚市的拖泥帶水,諾蘭很可惜未能在節奏掌控上更勝層樓,造型設計也欠缺新視野。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前六鐘戲帶有全新震撼的傲人能量,從CIA情報員的空中拷問囚犯,逆轉成恐怖份子空中劫機,又以身殉機以遮人耳目的行動,搭配空中飛索,又讓飛機斷翼折翅的特技場面,宛如少了安全護網的太陽馬戲團在空中演出驚奇秀,從發想到執行,光是這幕序曲就夠讓人歎為觀止了,如果全片一直保持這種思慮周密,佈局周到,又一氣呵成的節奏,肯定能夠超越《黑暗騎士》。batman002.jpg

 

震撼從班恩身上展開,岔路也從他身上迷航。

 

首先是造型,班恩因為身陷天牢,臉部遭同囚所害,都靠面罩調整呼吸,光是這個面罩造型,就陷進了《星際大戰》Darth Verda框架之中,同樣亦是重覆

dk008.jpg

了《沈默的羔羊》中,會吃人的漢尼拔博士,靠著束口的口罩散發出來的恐怖感覺,也有些像《終極戰士》的外星戰獸的進化模樣,總之,視覺上少了大反派的原創造型優勢;加上他的光頭,以及類似神鬼戰士(Gladiator)的束身戰服,傳達的是「蠻力過人」的蠻夫印象,少了讓人不寒而慄的陰森寒意,以至於電影雖然演出了橋斷樓塌,處處烽火,甚至整座球場坍陷的奇觀(有如911事件,WTC大樓坍塌的廢墟重現),但是功勞全歸導演的視覺經營,無法連結到角色的魔力之上。

 

其次則是諾蘭很想擴大好萊塢只重特效,內容貧血的商業格局,於是他加進了法國大革命的人民暴動元素。他的企圖不俗,可惜執行上卻拿捏失準了。

 

班恩佔領城市的主要行動就是攻破監獄(一如法國大革命從攻破巴士底監獄做為行動號角一般),解放了那些因為城邦峻罰而坐牢的人犯,甚至還組成了人民法院公審富豪與官員,班恩雖然始終站在旁聽席上,但是他的意志依舊主宰著這場號稱貧民當家的新革命,諾蘭不但質疑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治腐敗,揶揄了財團董事會私相授受的權力勾結,讓他的人民革命取得了類似「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貧富重新分配主張,甚至演出了有如《齊瓦哥醫生》的「共產」革命……但在這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抗中,諾蘭其實找不到真正的革命著力點,他只是拼貼了曾經出現過的新聞畫面,以華麗熱鬧的行動劇填充了一般好萊塢電影不曾有過的正義噱頭,卻完全無法解釋,既然班恩以文明的毀滅為職志,他又何需採取隔河分治的圍城戰略?庶民當家的人民革命理念,最終只像是一場暴民政治的鬧劇,沒有遠景,甚至嘁不出動人口號,也無法號召更多的響應人潮。

 

更不合理的是行動一拖就是好幾十天,他究竟在等待什麼?電影無力交代他的等待動機與祈願目標,反而是透過這場消耗戰,讓已經被打趴的蝙蝠俠得能在天牢中找回奮鬥的意志與體能,東山再起;甚至受困隧道的警察重見天日後,得能繼續以正義天使之姿,成為敢於冒死反抗暴徒的人母保姆(那是向911死難警消致敬嗎?),偏偏矛盾的是,班恩的中子彈威脅,竟然能讓美軍寧願對自己人開火,也不肯援救孩童人質……混亂的訊息就像蝙蝠俠與班恩的決戰,竟然淪落成為一場街頭混戰,少了英雄對決的神采。

 

班恩有佔領城市的謀略與能量(當然,結局告訴我們幕後另有高人黑手),終究只能像攻像北京的闖王李自成,他的造型讓人無法接近,他的挫敗無法讓人同情,反而給人有勇無謀的歎息,連帶地,那場人民革命的理念也就成了笑話一則,諾蘭雖然高舉了社會革命的正義大旗,最終還是委婉表達了他對人民革命不以為然的態度。dk003.jpg

 

就商業電影的視聽震撼而言,《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依舊在視野格局上,讓人耳目一新,動作場景的調度和安排,頗有可觀,若非革命主題龐大到全然失控,《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其實有著讓人重新思索年度大事的豐沛能量,諾蘭的強棒揮擊,受限於咫尺之遙,終究只是被接殺的高飛球,不是改變賽局的全壘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