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男朋友:愛情刀法

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與法國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名作《夏日之戀(Jules et Jim)》有異曲同功之妙,堪稱是《夏日之戀》的台灣變奏版。

 

兩片同樣是一女兩男的友情與愛情故事,《女朋友,男朋友》比《夏日之戀》多了同志元素,把原本的三角關係,擴大成為不等邊的五角關係(其中一角甚至遠到只有模糊的人影,總是默默潛水,卻在關鍵時刻發揮起隱形,卻強力的牽制力量),但是《夏日之戀》對男女感情的隨心轉換,卻更激進,也更無情,前衛程度更勝《女朋友,男朋友》。gf349.jpg

 

兩片同樣側重青春的變色與愛情的崩毀,《女朋友,男朋友》有著濃烈的懷舊傷逝情緒,《夏日之戀》則對愛情的終究耗損,有著同情與歎息。

 

《夏日之戀》的片名,以片中的兩位男主角JulesJim之名來命名,真正的核心人物則是勾動著這兩個男人,讓他們生死糾纏,至死方休的Catherine(由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飾演),從得不到愛情的渴望,到得到愛情的倦怠與消磨,Catherine的每一個決定都操縱著男人的情緒與動向,《女朋友,男朋友》剛出場時的桂綸鎂(林美寶)亦有著相等的能量,她活躍於校園,周旋於教官師長間,找尋可以替同學出氣的空檔,但她又敢直衝男生浴室,更大氣地以自我削髮,脫服了叛逆的鳳小岳(王心仁)落髮,亦靠著課後偕同張孝全(陳忠良)擺地攤或採玉蘭花,獨力打工,賺取生活費用……兼具男人婆與成熟女的多重性格,果然魅力四射,非常耀眼,鳳小岳的尾隨迷戀成了必然,張孝全的若即若離,亦成為重要的伏筆,楊雅喆建立的不等邊三角形關係,就此掙脫了《夏日之戀》的框架格局,讓《女朋友,男朋友》有了當代指紋與自己的呼吸空間。gf76.jpg

 

《夏日之戀》最迷人的青春章節在於三位主角的青春出遊(不論是鐵橋上的奔跑或者騎單車出遊),以及那首「生命的漩渦(Le tourbillon de la vie)」的吉他伴唱現場錄音,《女朋友,男朋友》則是以校園的禁制苦悶做溫床,再以鄉野林間的青春奔馳來揮灑,南台灣的陽光、林木、山路和溪澗,都散發出動人的美麗氣息,充分顯露了楊雅喆用影像註記青春,書寫情詩的濃烈鄉土情懷。

 

不過,政治元素在《女朋友,男朋友》卻有如撲天蓋地的巨靈,在不同的年代中影響著三位主角,楊雅喆透過政治雕刻愛情雕像的手法,毋寧是全片最鮮明的刀痕了。

 

楊雅喆的第一記愛情刀法是刻意切割,就如同桂綸鎂所乘騎的那輛摩托車,率性縱橫,有血性,亦有智慧,輕鬆裕如地自在來去,高中時期的政論雜誌與校刊衝撞,只是青春志氣的淬鍊,營釀出無邪的青春,在1980年代蘊積的相濡以沫情懷,大學時期的野百合學運則成了1990年代的青春蛻變記。

gf74.JPG 

楊雅喆的第二記愛情刀法是迂迴蜿蜒,透過桂輪鎂的查覺與抉擇,完成雕刻。1990年代這一段的前提,就如中國導演婁燁在以六四學運為背景的《頤和園》中所述的:「通常,革命來了,戀愛也特別忙。」楊雅喆在剪裁青春成長紀事的政治事件時,依舊不忘經營各種混亂的愛情關係,是的,污濁的政治激發了熱血,但是熱血也勾動了澎湃的熱情,身為學生領袖的鳳小岳,除了忙著抒發政治理念,高喊改革口號外,也享受著伴隨領袖而來的崇拜與風光;身為吶喊旗手的張孝全,卻也在環伺守候的禿鷹眼神中,接受到意外的電波,敢於在「紅色警戒」的燈光下,直接面對自己的慾望;未曾並肩作戰,只能隨後趕至的桂綸鎂則是在冷眼旁觀下,從相同的球鞋,從忙於周旋花叢的人影,發現了自己必需面對的生命真相,但是她的選擇與安排,卻構成了小小的性格矛盾,她可以成全愛人的心,她亦勇於放下自己的眷戀,但是快刀與小刀間卻因為矛盾擦撞,插出了火花,因為她若是如此從容在淚眼中揮別青春,何以還會有後來的糾纏?

 

楊雅喆的第三記愛情刀法是舉刀難定的遲疑,因為歲月就像地心引力一樣,當熱能不再,勇氣不再,青春的腳步就在惰性的磁吸下,改變了原本的容貌。

gf350.jpg 

一場學運浪潮,衝散了三位主角的人生,卻也賦予各自的愛情能量,愛或不愛,要或不要,看起來,他們各自做了選擇,卻又不是那麼徹底乾脆,因此才會有鳳小岳終必趨炎附勢,面臨著魚與熊掌想要兼顧的徬徨與尷尬;才會有張孝全受不了地下潛伏,難見天日的窒悶,終必攤牌決裂的吶喊;才會有桂綸鎂從不忍割捨到終湏犧牲,人生終必現實,青春終必衰老,愛情終必褪色,其實是世人絕不陌生的俗世規則,《女朋友,男朋友》陷進了生命的漩渦之中,即使靠著血性基因,預告著下一世代的輪迴,但是他的頓悟與給論,卻也還是徘徊在熟悉的脈絡中,沒有太開闊的視野,讓最後的刀法完成畫龍點睛的力量。

 

女朋友男朋友:青春刀法

能夠書寫或者喚醒世人的共同記憶,就擁有了動人電影的特質。差別在於,記憶往往有地域特色,能夠會心一笑的記憶,往往專屬於特定族群與文化。

 

易智言執導的《藍色大門》、九把刀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不約而同都在台灣的青春記憶中添加進教官元素,差別在於《藍色大門》呈現的是游泳池畔的夜察威嚴,讓學生不得不低頭的氣勢;《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是粗魯霸道的體罰威權,最後只能在畢業典禮後,冤怨相報;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則是突顯了教官對學生身體與思想的雙重禁制,擴大了教官的歷史角色與負面印痕。

gf338.jpg

 

教官是台灣高中和大學教育制度下從歷史創痛中衍生而出的奇特現象,受過軍事訓練的軍官派駐校園,一方面督導學生的生活規律,一方面傳授軍事知識與訓練,另一方面則是監控學生的思想,其中的軍事課程最是可有可無,言者藐藐,聽者也藐藐,大家行禮如儀,虛應故事,但是生活管理和思想監控卻是青春時光如影隨形的潛伏黑手。

 

楊雅喆在《女朋友.男朋友》中頗具巧心地選擇了陰陽二流的刀法,來呈現教官的校園控制力,陰流刀法落在鳳小岳飾演的王心仁的頭上,陽流刀法則切入張書豪飾演的許神龍所主編的校刊上。gf004.jpg

 

在台灣校園強調髮禁的年代,頑抗蓄髮的學生不是遭記過,就是強迫落髮,身心都飽受創擊(在那個流行喇叭褲的年代,剪開過寬的褲管,也是教官的剪刀的必備功能),不過,楊雅喆避開了教官與學生的火爆口角,直接以頭上開刀的「運河」式髮型「遺跡」,來呈現教官的「勝利」,但是王心仁不以為「醜」地留下教官的髮上刀痕,捍衛了殘存的長髮遺跡,卻也實踐了他對抗威權的另類「勝利」:就在教官自以為得勝的戰場上,匯聚自己的反撲能量,讓殘髮取得了桀傲反叛的前衛風騷能量。

 

陰流刀法的功能就在於不落痕跡,卻能盡得風流。王心仁的突兀髮型,象徵了他的傲氣與聰明,但在桂綸鎂飾演的林美寶的捨髮相陪下,他還是妥協了,還是剃掉了他最後的反抗髮型,這個轉折透露了林美寶在他心中的份量,也預告了他日後情關難過的性格與宿命。

 

至於陽流刀法,楊雅喆則是交給了仇泠飾演的總教官來操使。在那個假國家利益之名,行軍事管理之實,只許官方聲音出現的年代裡,審閱校刊內容,刪除「不妥」文字,查禁「偏激」言論,成為教官手中最能耀武揚威的「尚方寶劍」,教官體系從19601970年代嚴格鎮壓的校園怒潮,到了1980年代已經積累到了了反抗引爆點,《女朋友.男朋友》就從校園塗鴉、泳池裸奔、暗藏玄機的藏頭詩到突襲式的朝會舞會,紀錄了那個年代的青春反抗能量,仇政演活了跋扈教官頣指氣使的神態,老是窩在社團教室裡哈草和打屁的王心仁、許神龍、林美寶等人,還是能在陽奉陰違的刁鑽與機巧中,找到青春的出口。

 

回憶青春的作品,都需要青春的証物,楊雅喆帶領美術團隊回到舊紙堆裡做了不少找尋歷史文物的考據工程,有單純小兒女心事的「姐妹」雜誌,亦有夾藏在地攤底層,以「自由」、「民主」與「時代」為名的各種政論利物的地下交易,教官只想在校園中豎起隔離塵囂的防火牆,卻完全無法理解,學生早已從其他管道中得知更多的思想火苗,有形的圍籬管不住無形的潮流,楊雅喆的陽流刀法是如此鮮明的雕刻著時代的荒謬。

gf322.jpg 

這種明著對抗威權體制的陽流刀法,固然預告著日後「野百合」學運對抗國家顢頇的必然匯流,但是楊雅喆卻更聰明地拉進了南台灣在21世紀上演的「我要穿短褲」朝會脫裙抗爭事件,一方面象徵了在林美寶和王心仁血液中永不妥協的叛逆基因,一方面亦讓教官在校園中的威權角色,在時光試紙的篩汰中,再度現形現身(張孝全飾演的陳忠良,頭一回亮相就是得面對教官已經有預設結論的質問:「問題學生通常來自問題家庭。」)。

gf351.jpg

 

是的,觀眾要到電影終場前才明白21世紀的校園衝突與1980年代校園衝突的連結,才能明白雙胞胎學生領袖的血緣關係,但是卅年一覺校園夢,處處都有著教官威權的影子,楊雅喆先是突如其來的來一招破題一刀,跳過卅年時光,最後再來一記回馬刀,完成了他念茲在茲在青春叛逆刀法,那正是大俠客才有的本事與氣勢,至於刀法所到之處所召喚出的教官幽靈,不正是昨天的我們都曾經歷過的魅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