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米恰恰:凹凸男兒情

看完《一頁台北》,你未必記得男主角叫什麼名字,卻很忘記鶴立雞群,以黑馬之姿奪走全片光采的姜康哲;看完《寶米恰恰》,你同樣很難忘記姜康哲的冷面笑匠演出,對的演員,放在對的位子,做對的事,就會激發迷人的能量。

 

《寶米恰恰》基本上是兩男兩女的雙人舞,卻是以六角形的互動關係來呈現,姜康哲飾演的永平,擔起的戲劇重責就在於誤會發起線,識人不清的人格特質,就像他的中學唸得比一般人長,可以重考一次,留級兩次一般,所以他明明暗戀寶妮,卻始終錯把米妮當寶妮,鬧出一連串「身份錯亂」的「連環錯」。twin003.jpg

 

《寶米恰恰》給姜康哲最合適的位階就在於「錯」,黑道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少了囂張德性,而是忠厚木訥,不知如何表白自己的內向孩子,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對比,讓他的菠蘿麵包,也能有了「瞎打誤撞」的癡傻能量,更讓寶妮的清純之愛,得著了同情的基礎;然而永平一旦遇到挑釁,比酷裝狠也不輸人,一旦感情受到委屈,也會憤怒彈射的雷霆效應,當然都豐富了觀眾期待的戲劇逆轉。

 

姜康哲憨厚僵直的冷面喜感,以自己的邏輯獨來獨往,基本上是承繼美國一代諧星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戲路風格,《寶米恰恰》給姜康哲的角色定位就像極了《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那位呆頭鵝,所有人都知道他愛錯了,搞混了雙胞胎,理應被人罵成有眼無珠的笨情郎,卻也因為他始終愣頭愣腦,無知反而蓄積了同情,最後的真相大白,才讓他的血氣方剛,贏得如雷喝采。這樣的角色塑造,算是脈絡鮮明的一以貫之。twin010.jpg

 

當然,張詩盈飾演的永平姐姐一角,有冷豔的黑道老大德性,她以黑道手法替永平打抱不平的作法,亦得著了黑道次文化的魯直趣味,只可惜導演允許她以刻板符號來擴大詮釋(有誇張的Kuso趣味,是發揮了另類的調味效果),卻也與全片的寫實氣味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相對之下,歐陽倫飾演的優果,卻陷進了刻意擺弄的瓶頸矛盾之中。電影開場時他的意氣風發,充滿自信,而且不惜一擲千金買冷飲,只圖佳人一笑的瀟灑,卻在面對米妮時頓失鋒芒,手足無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天生一物剋一物,瀟灑男兒亦有吃憋無力時,當然不是不可能,問題在於太容易就讓英雄變狗熊時,就陷進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尷尬困境,雖然他的急速變化多添了戲劇趣味,卻不符合原初的「角色設計」,反而是為了「結論」,硬行改寫了內容方程式,以致於給人「白忙一場」的感覺。

twin009.jpg 

《寶米恰恰》兩男兩女的六角形關係中,最有趣的主導力量在於幾近「全知」的寶妮:她知道優果的心情(多次暗助),只有她知道誰送米妮菠蘿麵包(知道永平弄擰了),只有她知道米妮究竟在想些什麼;但是她不好奇優果何以不會弄錯雙胞胎?不會比較優果何以愛米妮,卻把她當哥兒們?不擔心永平其實還是愛上了米妮嗎?明明佔有全知優勢,卻因為有私情作祟,因而忐忑,因而猜疑,因而才不敢立即面對。她的忸怩,導致進退失據,也才更添觀眾焦慮,讓最後的高潮爆點,得以儲積更多能量。

 

女兒心,男兒情,無非就是《寶米恰恰》在校園與家庭間所玩的乒乓遊戲,女兒心,層次委婉細膩,男兒情則是凹凸不一,腳步略嫌踉蹌,否則會更討喜,更動人。

寶米恰恰:孿生女兒心

好電影都懂得邀請觀眾一起參與,不管是認同主角、投射心情、參與解謎或者享受奇觀,捉得住觀眾,就捉得住感動與記憶。

 

由台灣導演楊貽茜、王傳宗聯合執導的《寶米恰恰》邀請觀眾參與的方式就在於技術和劇情,關鍵主軸在於主角寶妮和米妮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而且明明是雙胞胎,卻是由黃姵嘉一人分飾兩角。

 

技術上,《寶米恰恰》的第一道邀請策略是來認人。寶妮和米妮就像一般雙胞胎姐妹一樣,身高體重和外貌都差不多,甚至都是左撇子,若非導演刻意設計了髮型,一般觀眾可能在認人遊戲上飽受挫折,但也正因為有著髮型設計有所區別,而且隨著劇情發展,也都還能精準對位,可以區分誰是姐妹,要用點心,卻又不難猜的謎猜,就是迷人的邀請了。

twin012.jpg 

其次,既是一人分飾二角,往往最怕王見王,二人當面相對的尷尬時分,因為既要仰賴合成,就難免穿幫突槌,前人改編自古龍小說《絕代雙驕》的影視作品,戲中主角「雙驕」江小魚和花無缺明明是孿生兄弟,但又找不到雙胞胎影星,又解決不了技術難題,於是乾脆找來兩位明星各行其是,問題是孿生兄弟即使到了關鍵結局才彼此相對,卻也失去了孿生兄弟的力量了;同樣是好萊塢的大製作《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靠著一張鐵面具和監牢就讓男主角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少了舌吐雙腔,雙眼互視的演技考驗。

 

寶米恰恰》的第二道邀請策略,即是藝高人膽大地邀請觀眾來找碴。畢竟,要創造一個真實的雙胞胎世界,絕對不可能只靠前臉對後背的替身補位方式來移花接木,《寶米恰恰》選擇了硬碰硬的正面決戰策略,從球場奔馳到餐廳與洗衣間的姐妹對話,甚至是私人婦產科前的三人爭執,導演和演員完全不迴避技術難度,正面迎接真實發生的生活場景,那不只是藝高人膽大而已,更是創造合理邏輯的必要手段,因為唯有用耐心與才情逐一克服技術關卡,才能攀附藝術高峰。

twin011.jpg 

「認錯人─Mistaken Identity」在刑事案件中往往意味著難以彌補的悲劇,但在戲劇世界中,卻是喜劇元素的巧妙組合,一般人總難以辨認雙胞胎,《寶米恰恰》的戲劇趣味就挑明了有人可以一眼就認得出誰是姐妹,有的人卻始終把兩個人都搞混了,問題在於認得出的人,情路上卻總是碰壁,無法如願;從來搞不清楚的人,卻在瞎打誤撞之下,有了保庇護佑。

 

寶米恰恰》的戲劇拿捏,同樣亦是藝高人膽大的縱情戲耍,既突顯了雙胞胎姐妹同中求異的微妙心情,也吐露著青春摸索的焦慮,最重要的是導演緊捉住雙胞胎的親情平行線,再拉出愛情交叉線,再各自發展青春戀人的平行關係,旋即又捲進「知情的誤會」與「不知情的誤會」的「誤會交叉」,原本單純的少女情懷,就在「認錯人」的情節撥引下,激盪出基因相近的兩個獨立個體,卻也各有秘密,不欲人知的微妙心事。twin002.jpg

 

導演楊貽茜、王傳宗從場面調度到敘事結構都處理得極其細緻,特別是對校園青春的印像捕捉,兼具了《藍色大門》、《陽陽》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片特有的青春氣息,但是更應肯定的則屬一人飾兩角的黃姵嘉,寶妮是寶妮,米妮是米妮,當然是最基本的要求,《寶米恰恰》給了她一個魔法大舞台,讓她能夠任意幻化,即使有時讓人莫辨姐妹(故意的模糊是全片的劇情巧思),難的是她心中的那把尺,给了這對孿生姐妹各有的符號,讓寶妮與米妮在跡近複刻的印模體系下能顯露明顯的區別,從青春、愛情到球場,小兒女的情思在黃姵嘉身上蓄積了惹人憐惜的能量。

 

不但成功挑戰了技術關卡,又成功征服了戲劇高峰,《寶米恰恰》是2012年台灣電影的一計響亮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