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色名單:真心換真情

心中若有思慕的人,卻總是眾裡尋她千百度,茫然無頭緒,難免悵惘,由馬叟.蘭茲內格(Marcel Langenegge)執導的《桃色名單 (Deception)》卻向所有癡情人提出一個質問:一旦對方也是桃色名單裡的交易人物,可以憑一通電話就相約上床,你是欣然於春夢終究得圓?還是頹然於春殘夢斷?

 

朝思暮想,求愛無門,才會輾轉反側。但也因為自己的心思早已上鈎,一旦登上近水樓台,自然就急著攬月入懷,全然不顧自已人身安全。伊旺.麥奎格
Ewan McGregor)在《桃色名單》飾演權力不小,可以窺見公司經營核心的查賬會計師,卻有著難以言宣的青春寂寞(導演的開場白就極其精準地點出:連清掃工人彼此之間的春情挑逗,都足以讓他心旌動搖),所以一旦江湖老千休.傑克曼(Hugh Jackman)故意洩露了紐約名流私下流通的性俱樂部電話,讓他嘗到一晌貪歡的娛情滋味後,他就食髓知味,再難抗拒了。

 

但是玩歸玩,就是遊戲一場,不會太認真,桃色名單中人,就算經常會登上時尚或財經雜誌做封面女郎(本片的選角極其成功,風華絕代的女星夏洛特.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來詮釋優雅貴婦,本極恰當,但是面對偷情獵物時,眼中閃動的光芒,確也極具說服力地映證了內心流動的欲望,遠比《畢業生(The Graduate)》中由飾演的羅賓遜太太更精準地詮釋了威權女人的狩獵心態),也不會認養小白臉姘頭,事後即使路上巧遇,也不會點頭相認,交易市場中的潛規則,畫出了清楚明白的紅線。

 

有規矩,就有例外,這也是好萊塢創作公式的另一條規矩。

 

有一天,一旦交易客戶真的出現了心愛的女人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時,伊旺其實是有一點不知所措的(雖然他早就向一手設下羅網騙局的休.傑克曼透露了自己的仰慕心思,熟悉好萊塢模式的觀眾,對於蜜雪兒的終究現身,反而沒有太多的意外)。照規矩辦事的話,你可以立刻圓了盤桓心頭多時的春夢,暖玉溫香慲懷抱,任君恣意憐,就讓魔鬼揮霍所有的欲望器官吧,一旦伊旺真是如此鼠輩,《桃色名單》或許就真的扯不下去了,因為一個沒有真心與真情的人,就很難有把柄或弱點可以威脅利用了,臨陣踩了剎車的伊旺,不想讓欲望交易褻瀆了自己心中的女神,想要以真心換真情,於是就在床邊玩起了另一個真心遊戲。deception003.jpg

 

好萊塢最受販售的戲劇公式之一無非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各種變奏曲。人世或許污濁,人心或許猥索,只要還有些良知,只要還有點願意去抗拒滔滔洪流的意志,就有了戲劇運作的空間,伊旺對愛情的嚮往,導致他成為勒索要脅的對像,但是他亦能以會計師的專業與精明,扳回一城(只是電影中從來沒有交代看似二楞子的他,何以知道辦假護照的密徑,而且還是以對方的身份來辦護照,以致於劇情雖然達到大逆轉的奇襲效果,卻是把觀眾阻絕在外,沒有邀請觀眾來共同參與反制遊戲了),但是謎樣的蜜雪兒,願意設局陷害伊旺,卻在知悉他被爆破滅跡時,竟然有了不忍的悲憤之情,差點成為休.傑克曼施暴下的犧牲品時,整部電影的節奏其實是已然失控的。deception009.jpg

 

畢竟,徜若伊旺的真心讓她動了心,她有太多的機會告知真相,捨此不為,卻以情人的不死來交換自己的良心,逼使自己非得虛與委蛇不可,這種對價關係未免也太廉價與容易了(她早該知道休.傑克曼的心狠手辣了),甚至她最後的開槍相向,也來得太過突兀了,不過,蜜雪兒的個人魅力,在《桃色名單》倒是有恰如其份的展現,她不屬於豔光四射的亮豔美女,卻另有內蘊魅力,足夠散發磁吸能量,即使電影的角色刻畫失去精準核心,她依舊能以個人魅力拉回觀眾的關切與憐憫,也說明了她何以得能從《斷背山》到《藍色情人節》一路廣受奧斯卡獎青睞的原因了。

末代舞者:刻板的韻律

文章人人會寫,卻非人人都能成作家,技巧嫻熟些的人,或許是文匠,卻終難成大師。

 

會拍電影的人不少,號稱導演的人亦不少,同樣卻也並非人人都能成大師,曾以《溫柔的慈悲(Tender Mercies)》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澳洲導演布魯斯.貝勒斯福(Bruce Beresford),或許是技藝純熟的工匠,交出來的作品或許四平八穩,就是少了點創意靈光,欠缺動人的力量。

 

貝勒斯福最近的作品《末代舞者(Mao’s Last Dancer)》,雖然改編自芭蕾王子李存信的同名自傳,憶述他原本是中美建交後首批藝術留學生,卻為了追求藝術自由,不惜叛離中國,從交換學生變成美國公民配偶身份,以居留美國,卻遭領事會扣留廿一小時,後來甚至十年內有家歸不得的傳奇際遇。故事確實傳奇,可惜手法卻嫌老套又刻板,少了藝術家的真實靈魂,反而像極了已經多年不見的政治宣傳片。

mao203.jpg 

刻意做文化對比,用了太多傳統符號,應該是《末代舞者》最大的致命。,從小在農村長大,也一直關在北京舞蹈學院習舞的李存信,初到美國,確實有點像是走進大觀園的劉姥姥,肯定會有極多的文化不適應,但從乍見摩天大樓的學會的英文單字fantastic、以及把「muffin」當成「馬糞」的諧音趣味、到「我爸爸一年才賺五十美金,你一天就花掉五百美金」的消費主義恐慌症,或者是課堂上對資本主義國家生活形容得極其悲慘的思想教學,坦白說,就算一切的生活細節真的是李存信本人的親身經歷,卻因為類似的故事早就是老生常談的冷笑話,電影找不到新詮的方式,只會套用老掉牙的文化笑話,難免就給人今夕何夕的不忍卒睹歎息了。

 

《末代舞者》其實努力拼湊了不少文化符號,例如找了知名演員陳沖和王雙寶(你不會忘記他在《巴爾札克與小裁縫》中飾演那位說出經典名言:「莫札特永遠想念毛主席。」的村長角色)來演出李存信的農民父母,就是試圖透過名氣與外型來創造厚實農民的訊息,但是王雙寶除了語重心長地以「井底之蛙」的成語故事來期勉即將離鄉的兒子,以及見到兒子舞蹈公演《春之祭》時,脫口而出的那句:「跳舞,怎麼不穿衣服呢?」幾乎別無個人魅力了,那是有人才不會用的一種浪費;至於陳沖的表演更是尷尬了,早期的賢妻良母形象除了替老公添菜飯,以及半夜縫被單的傳統母性動作之外,幾乎別無新意,倒是兒子叛逃後,鄉長上門找碴,被她罵回去的幾句對白還算硬靭之外,《春之祭》謝幕登台時的手足無措,也是老套到讓人「無感」。maod12.jpg

 

是的,《末代舞者》最大的問題在於一切只停留在表相的層次,李存信決定留在美國的動機,除了青春性欲的衝動之外(李存信在北京時期就不停地對合舞的女舞者放電,到美國時亦然,但是一切點到為止,若有意,卻無言,不細品,就難以體會了),理應是在舞蹈藝術的自由揮灑程度上找到更強的誘惑,才足以構成他追求更大自由與完美的動機,至於他是不是以結婚做手段來換取合法居留身份的質疑,也因為編導的避重就輕,渾然不曾碰觸到籠中鳥撞見自由天地的心靈悸動,也就無法匯聚動人的戲劇高潮了。

 

而且,《末代舞者》雖然相當程度批判了舊中國的「四人幫」文化逆流往事,也就大使館以「祖國大業」為念,不惜綁架叛逃的李存信的行徑,提出了人權自由的強力批判,但是全片試圖販售的卻是人盡其才,候鳥終能返鄉的大和解理念,還是相當程度替中國政權的作為做開脫與包裝,不如此,恐怕全片亦未必能獲准在中國拍攝吧,正因為如此,文化為政治包裝的企圖也就限縮了電影的格局了。maod06.jpg

 

至於擔綱演出舞團總監的布魯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及律師的凱爾麥克拉蘭Kyle Maclachlan),都是名氣不小的好萊塢明星,但在電影中像是裝錯瓶子的酒,型不對,神不對,戲就更不對了,從專業到熱情,都只停留在刻板印像的格局上,完全無法展現識才惜才,以及為了自由正義信念去抗爭的性念,一旦演員成了活動道具,電影就乏力了。

mao224.jpg 

不過,做為一部舞蹈家的電影,電影中的舞蹈表現還是有兩種看頭的,首先是找到了英國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曹馳來飾演李存信,肢體不會騙人,他的舞動,確實迷人;其次則是從北京舞蹈學院的坐科訓練到後來樣版戲的轉變,從古典芭蕾到帶有中國風情的革命舞姿,亦都有著舞蹈流派的時代重現意義,頗有參考功能。當然,李存信看了巴瑞許尼柯夫的舞蹈錄影帶,才決心好好習舞的那場戲,其實是一舞雙關的,一是舞姿確實絕美,二是巴瑞許尼可柯夫後來也叛跳蘇聯,奔向自由,堪稱是全片最意味深長的一道伏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