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回顧2011

羅馬神話的一月之神,名叫Janus,羅馬梵締岡有一座Janus石像,清楚雕刻著他一頭向左,Janus-Vatican.jpg一頭向右,但是世人的解讀卻是他在歲暮天寒之際,一頭回顧著過去,一頭瞻望著未來,最有歲序感覺,因此習慣也稱他做時間之神。

 

1956年時,美國人Bryant Haliday Cyrus Harvey Jr.在紐約創立了Janus Films電影公司,由於Haliday另外還在曼哈頓經營了一家藝術電影院「the 55th Street Playhouse」,所以他們專事進口藝術電影,就在自家的戲院裡細水長流地向美國民眾介認大導演費里尼、安東尼奧尼、柏格曼、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的精彩作品都,有了Janus Films的耕耘,看慣好萊塢電影的美國人才知道天外有天,電影藝術何其寬廣深厚。Janus Films在創立50周年時,還特別與自家的DVD發行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整理發行了janus_B.jpg過去50年來Janus Films曾經發行過的 50部經典之作,號稱「Essential Art House: 50 Years of Janus Films」,算是對影史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

 

我從1984年開始寫作電影文字,歲月年資、熱情與見識都難與前輩並比,但是每到年尾歲初之際,總也會打開記事本,整理回味一些往昔曾經動心的作品,最想做的事是寫下一些曾經讓自己動心的電影片段,而非只是列出一張10大或25大的電影片單而已,只可惜心有餘,力未逮,工作總把自己的時間切割得太瑣碎,太細,以致於只有斷簡殘篇的一些心得,不能成就一篇文章,在此只能暫且列舉一兩段自己的筆記內容,完整內容還是暫且留放在筆記本中,得日再做整理了。

 

例如,我一直沒有好好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評論文字,但是我的筆記本可就註明了兩個我曾經動心的橋段:

 

最清純的勇氣:柯震東飾演的柯景騰考試考輸了,願賭服輸,就去理了小平頭(應該要是光頭才對),理髮前,頂著風雨前行,說出愛慕心情的那段私心衷曲,導演安排在電影最後才讓其浮現,清楚說明了少男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情懷(曾經動心談情的男孩,誰不曾有如此激動心情?),如果再搭配後來沈佳宜的馬尾造型,九把刀用髮型訴說青春心事的手法,簡單直接,準確擊中了少男少女的心。

 

最激情的勇氣:沈佳宜嫁人了,柯景騰不是新郎,心中豈能無感?面對新郎拒吻擋吻的護花宣示:「要吻新娘前,要先吻我…」柯景騰立刻飛撲而上,曾經錯失的遺憾,今後要如何彌補?不如此犧牲,如何得遂心願?唯有如此拚命,才是最淒美的,向舊愛告別的身影!

 

2011年來不及寫的評論文章太多了,殘缺的心願,盡力在2012年實踐補圓好了,至少我還是努力在2011年看過將近四百部作品(只是有太多看過就算了的作品),以下就是我個人心中的年度佳作片單,初分為華語片與外語片兩大類型,排序只代表著我個人的偏好,也就不特別說理由了:

 

2011精彩華語片

01.10+10

02.賽德克巴萊

03.尋找背海的人

04.讓子彈飛

05.牽阮的手

06.河豚

07.到阜陽六百里

08.武俠

09.消失打看

10.小偷,下落村的來電

12.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13.沈沒之島

14.非誠勿擾2

15.星空

16.阿爸

17.命運化妝師

18.龍門飛甲

19.翻滾吧阿信

20.刀見笑

21.寶島曼波

22.歸途

23.皮克青春

24.轉山

25.遙遠星球的孩子

 

 

2011精彩外片

01.選戰風雲

02.博士熱愛的算式

03.借物少女

04.更好的世界

05.我愛故我在

06.猩球崛起

07.落日車神

08.玩命關頭5

09.魔球

10.傷心潛水艇

11.永生樹

12.裝扮遊戲

13.生命之詩

14.王者之聲

15.夢露謎情

16.險愛勿近

17.美髮師的夢想

18.妳離開的時候

19.異想奇謀

20.藍色情人節

21.真實的勇氣

22.冰封之心

23.我不要死

24.生死接觸

25.再見紅花坂

鬼影鬥飛甲:狂沙瑜亮

講究穿著的名流紅伶,都很忌諱撞衫,深怕自己的精心打扮,竟然和其他佳麗相彷,失去個人魅力;商業電影其實亦怕撞戲,深怕花了大錢打造的特效場面,竟然也在其他作品中看到了雷同效果。

 

但是越怕撞衫,越容易撞衫,越怕撞戲,偏偏就是閃不過,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八字可能就容易與他人犯沖,1996年他打造《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時,就曾經遇到了兩場相衝戲,其一是他在高鐵車廂上匍匐前進,強勁風速把他的臉皮幾乎給吹皺吹垮的特效場面,既刺激又新奇,但是說巧不巧地,同一年稍後推出的《魔鬼毀滅者(Eraser)》中,男主角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出任務時在空中遇到狀況,整個人就攀附在機門旁,強勁的機翼側風,同樣也把他的臉幾乎全都給吹翻了過去,他們搭乘的交通工具或許不一樣,但是同樣演出強風變形記,這不但是巧合,相似的動畫特效,更讓人合理懷疑是否有人一技兩賣,導致創意洩密了。mi30.jpg

 

《不可能的任務》與《魔鬼毀滅者》的特效雷同不只如此,兩位主角後來竟然都不約而同陷入敵人包圍,無技可施之下,只好開槍射破水族館的玻璃水槽,洶湧大水剎時湧出,就有了「水淹七軍」之勢,再神勇的敵手也被大水給衝得東倒西歪,不成威脅了。兩片的差別在於《魔鬼毀滅者》的阿諾還要面對鱷魚的逼近威脅,阿湯哥則是早就逃之夭夭了。mi28.jpg

 

要說兩部大投資電影的兩場特效戲都如此相像,純屬巧合,大概是連小學生都不會相信,我一直很扼腕當年沒有繼續追踨下去,看看好萊塢公司如何追究這種高度雷同的動作特效。今天寫這篇文章,其實不是翻舊片算老賬,而是意外查覺事隔十五年後,阿湯哥的新片《鬼影行動》特效竟然再度出現「撞戲」場景,這回遇上的不是好萊塢同行,而是香港導演徐克在中國所拍攝的《龍門飛甲》。

 

《鬼影行動》選中杜拜主要有兩場好戲,一場是杜拜第一高樓的飛身探險,另一場則是有如海嘯般直撲而來的沙塵暴,在黃沙滾滾中演戲,除了大iphone手機的信號蒐尋功能外,還要展現阿湯哥聽音辨位,憑直覺逮人的超高本事,他只要把圍巾包住鼻子和嘴部,現場只用強力風扇吹動髮絲,其他的沙塵特效就交給動畫公司解決即可。mi77.jpg

 

只是阿湯哥怎麼也沒想到,他精心設計的沙塵戲,其實英雄所見略同,《龍門飛甲》中也同樣有一場六十年才會現身一次的大風暴,不但會讓傳說中的西夏古城再度現身,也讓李連杰飾演的俠客趙懷安,單挑由陳坤飾演的西廠太監總管雨化田,同樣是黃沙滾滾,同樣是捉對廝殺,《鬼影行動》不過是在車頂上面翻滾而已,《龍門飛甲》卻是從地上打到天上,趙懷安和雨化田甚至就順著狂風氣旋快速飛轉,還可以上下穿梭在氣旋之中,更簡單明白一點來說,沙塵效果可以交由動畫特效來加強視覺濃度,但是《龍門飛甲》另外還贈送了兩位主角吊著鋼絲在沙塵氣旋中翻滾打殺的動作戲,難度和趣味性顯然更勝《鬼影行動》。

drag626.jpg 

其實,《龍門飛甲》不但重現了好萊塢電影《龍捲風(Twister)》中讓人看見龍捲風內部的奇觀效應,更實踐了徐克當年拍《新蜀山劍俠》時就想完成的飛天大戰特效(當年特效合成太過陽春,斧鑿痕跡很深,處處可見穿幫細節)。只可惜,《鬼影行動》也有沙塵暴的特效,而且兩片相隔不到一周就在台灣上映,只要勤快一點看電影的影迷,自然就會發現兩片的沙塵概想與特效何以如此相像?但也因為兩片幾乎都是同時完工,就很難有所謂的抄襲爭議,只能說電影特效何等迷人,技術到達一定高度,人類的想像力就懂得滲透運用,無奈巧合撞戲,也只能怨歎「既生瑜,何生亮」了。

 

龍紋身的少女:體位學

如果要問好萊塢新版的《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與瑞典原版《龍紋身的女孩》有何差異?我的答案是:女人。

 

主角同樣是飽受男人暴力欺凌的女性麗茲貝絲.莎蘭德(Lisbeth Salander),並不是原版的女演員歐蜜‧瑞佩斯(Noomi Rapace)表演不如新版的魯妮.馬拉(Rooney Mara),差別在於女人的姿態與體位。

 

《龍紋身的女孩》先有暢銷小說,既而有瑞典版電影問世,落後一步的好萊塢想要後來居上,勢必要有更新與突破,找來007男星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取代麥克‧尼奎斯特(Michael Nyqvist)飾演記者布隆維斯特,確實達到了「悅目」的視覺美感,卻少了「賞心」的動人好戲,關鍵在於他的戲份都被魯妮.馬拉(Rooney Mara)給吃光了。

 

布隆維斯特的責任在於找出人間蒸發的Anita生死下落,但是他雖為千禧年雜誌社的頭牌記者,也許有獨到嗅覺與觸角,卻也經常碰壁受困,若非說服了莎蘭德,他既無法駭進電腦資料庫,掌握機先,更無法在檔案室裡找出關鍵証物。更慘的是,一旦遭到獵槍襲射傷及額頭,若非莎蘭德當場替他縫補傷口,恐怕還將血流不止,此時,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特別設計了女高男低的療傷體位,完成了全片最關鍵的「女上男下」的體位命題。

 

drat34624.jpg這場針縫療傷戲讓觀眾清楚看見女性的冷靜與狠準,也讓觀眾目睹了受傷的主角是會閃躲瑟縮與哀嚎的,英雄不再陽剛,柔弱的人不再柔弱,女性獨具的毅力神采,讓好萊塢版的莎蘭德得到了更強勢的能量。

 

接下來,莎蘭德初識布隆維斯特時,身旁正有一位一晌貪歡的女伴,看起來是有點女同志的情意結,但她與布隆維斯特並肩作戰後,直接相中了他作為性欲標靶,直接寬衣上床,她不但採取了女上男下的情欲主導地位,而且一次還不夠,連著兩次都是她在自主呼喚性欲,drat34616.jpg的縮略圖都是她主動扭動身軀滿足欲望。

 

不必等候,亦不必理睬位於下方的布隆維斯特究竟在想些什麼,或者欲求高潮是否已然達成,說要就要的莎蘭德不必解釋自己的雙性戀,不必理睬性伴侶的需求(雖然不苟言笑,不愛多話的她也開始會去做早餐,甚至換洗男人外套,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細心與多情),雌雄易位與權勢易位的暗語密碼,早已在性愛體位中充份傳播開來。

 

也正因為大衛.芬奇設計了女上男下的交換體位,個頭嬌小的魯妮.馬拉卻也得能以最優美的曲線輻度展示了她的豐盈上圍,極其魅惑地彈射出她的性感女神符號,男女主角的互相肉身取暖,不但超越了工作夥伴情結(這是深諳觀眾心理期待的情感著墨),也突顯了莎蘭德自行其是的駭客性格,應該算是一魚多吃的高明設計。

 

更關鍵的戲份則在於真相揭曉時,布隆維斯特淪落到奄奄一息的困境,全靠著莎蘭德即時救援,才能獲救;甚至也得靠著莎蘭德的飛車追逐,才能讓冤仇了結……她「嬌小」卻不「弱小」,她「矮小」卻不「畏縮」,明顯就是好萊塢版的核心論述,編劇在選材上,雖然無法迴避她曾經被監護社工強暴的橋段,卻避開了她被惡少打傷的情節,給她自力脫困的空間(只有電腦受損),甚至還能一手主導洗錢術,既幫男友出氣報仇,更能自闢財源,一個新世代的獨立女性幾乎就已經全都在她身上實踐完成了。

drat34608.jpg 

電影故事早在小說和瑞典版電影中鉅細靡遺交代清楚了,好萊塢雖然更動得更精煉、直接與集中,但是真的不必再細做討論,反而是要看導演用什麼方式把故事說得更有滋味?大衛.芬奇的女性體位選擇,呼應著全片的主角性格,清楚明白的手痕,既有視覺上的奇情魅力,更有義理上的性格書寫,堪稱神來一筆了。

 

 

鬼影行動:搭科技便車

看到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中,深入克里姆林宮,拿出ipad,利用它的攝影和投影功能,創造出欺敵假象,得以深入檔案室時的奇謀,我不禁就笑了出來。

 

看到湯姆在杜拜漫天黃沙的沙塵暴中,高舉起iphone手機,要在四顧茫茫,伸手不見五指,進退無著的困境中,找尋俄羅斯敵人的蹤影時,我不禁叫了起來:這是花了多少錢才買到的置入性行銷啊?mi4-23.jpg

 

同樣地,湯姆在片中駕駛了兩款BMW跑車,不管是車門有如蝴蝶展翼的 i8或者直接就把前座玻璃窗化身成為一個智慧導航系統,不但直接顯現地圖方位,還能找出最近距離的駕駛建議時,這種身材迷人,又有智慧才情的摩登跑車,誰不嚮往?誰不神迷?

 

讓我們向科技致敬!讓我們向置入性行銷致敬吧!

 

《不可能的任務》中的要角都是情報員,所以承繼情報電影的老祖宗007情報員的傳統,新武器和新汽車幾乎是每部電影都不可或缺的元素,1996的電影版《不可能的任務》問世以來,最新最炫的電腦科技,已經成為情報員冒險犯難的最重要情報來源(那剛巧是007電影最欠缺的一環現代科技元素),所以男主角伊森的團隊中一定要有電腦高手,不但能夠駭進所有先進科技系統的主機,還能即時破解密碼,輸入假冒資料,瞞混過關,看著神通廣大的Simon Pegg逐一過關斬將,觀眾不好奇,他用的是那一款的電腦嗎?

 

BMW的新款跑車才在11月的車展中亮相,Hire.jpg配合12月的電影上市搭順風車做宣傳,確實是既省事又省錢的行銷策略,BMW一向懂得利用電影搞置入,2001年找了李安、吳宇森和王家衛與溫德斯等八位國際知名導演所拍的《The Hire》八段式網路電影,不但捧紅了飾演司機的克萊夫.歐文(Clive Owen),也讓BMW在網民心目中留下浪漫瀟灑印象。

 

這次《鬼影行動》的女主角Paula Patton除了在前座大玩起導航找路的遊戲之外,還乾脆參加了BMW的新車發表會,盛讚BMW跑車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要角(男女主角都得靠它才能即時摧毀核武發射系統),確實是戲裡戲外都配合得滴水不漏了,只可惜BMW不曾公開其贊助或置入金額究竟有多高,否則,就夠讓一心一意想要發展台灣電影商業置入模式的製片人多了盤算資訊了。

 

但是我比較敬佩的並不是高舉廣告大旗的BMW,是直接滲透進電影畫面之中的蘋果電腦,ipad佔平板電腦全球市佔率的七成五,iphone手機不管是演進到第幾代了,也幾乎穩居世界通訊器材的首位,既然工具性格如此鮮明,頂尖情報員的善用ipadiphone也成了勢所必然,回頭看007世代的新科技或新武器,都是夢幻型發明,炫奇歸炫奇,實用性格與價值微乎其微,電影拍完就收進倉庫之中,鮮有能與世人科技結合,或者運用再生的成功實例。如今,蘋果根本不必另外花錢打廣告,直接讓銀幕英雄愛不釋手,而且運用闖關,不是更有說服力?

mi4-06.jpg 

美國自家人的統計曾經指出,從2001迄今,最常出現在賣座電影中的三大商品分別為福特汽車、蘋果產品和可口可樂,如果你再發現連好萊塢重拍版的《龍紋身的少女》也幾乎全是蘋果電腦與iphone的天下時,就可以理解先進的科技改變了電影的創作內涵,科技領先的便捷功能,讓電影人的奇思妙想都瞠乎其後,只能乖乖採用,形塑產品的前衛性格,這種不露痕跡,不需再另外打廣告的「洗腦」滲透,豈不才是最高明的產品行銷?

鬼影行動:白了少年頭

讓我們向特技演員致敬吧!

 

如果我們試圖改寫「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名言,替換成「阿湯哥老矣,尚能打否?」答案其實是不老不老,有型有戲,半百之齡依舊能攀能打!歲月在他身上的印記,一如他那頭濃密膨蓬的黑髮,一如他筋脈賁張的肌肉,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挑戰的不只是地心引力,同時也以跌打翻滾的Mi4-03.jpg俐落身手,向時間之神克羅諾斯(Chronos証明即使已經在15年內完成了四件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歲月奈我何(雖然,有一半的功勞應該歸功於那些只出肉身,不計分份的特技演員)!

 

就持續開發高難度動作,尋找刺激空間的動作電影而言,《鬼影行動》確實想要透過不同的地理座標,打造不一樣的動作氣氛,從莫斯科、布拉格、杜拜到孟買,垂直的空間運動是全片的主要噱頭,橫向移動的戲份則是交給電影特效來加料,所以不管是杜拜的高樓攀爬與飛躍,或者孟買停車場的核武密碼箱子爭奪戰,垂直高度的視覺驚險,形成了觀眾瞠目結舌的奇觀神話;至於克里姆林宮的爆破逃亡,以杜拜的沙塵暴,都因為有了電腦動畫的特效加料,達到了「聽音辨位」的搏命神話(如果你知道《賽德克巴萊》的那場大霧都是動畫加工的結果,對於沙塵暴的奇觀,也就不覺太興奮了)…凡此種種都只是想要突顯他所飾演的伊森角色,有著「虎膽」技藝,但因唯其如此,從電視影集創始而生的「妙算」劇情,也就相對稀薄,給人「頭重腳輕」的遺憾與歎息。

 

《鬼影行動》的劇情主軸就是美國情報員潛入克里姆林宮的行動遭人設計利用,不但頭子遭槍殺,連情報員都只能在毫無後援的情況下,以「鬼影」姿態行動出擊,為了攔下歹徒,避免核武擊發,所以伊森想出了瞞天過海的雙面行騙計畫,從假樓、假房到假人,可以算是極盡「錯中錯」的「妙算」,問題在於他們的對手可以早就洞悉他們的布局,怎麼可能不加防範?又怎麼可能那麼草率地錯認交易對象?用對手最初的精明來檢視後來的迷糊,明顯看得出編導的一廂情願,正因為前提邏輯不夠強而有力,即使戲劇高潮不斷,都像是空中樓閣,虛幻得很。

 

比較有意思的設計則在於「聽過/看過,資料就會自動銷毀」的情報布達設計,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的註冊商標,只要看見這一幕,古典的薪火傳承,即已確立(就像伊森只要一句:「light the fuse(點燃引信)!」,《Mission Impossible》的主題旋律就會重新跳躍開來一般),可是《鬼影行動》卻不忘開觀眾玩笑,明明任務都講完了,可是電話卻沒有任何動靜,還是得靠伊森再回頭敲一下話機,才會起燃冒煙,這個看似「冷笑話」的橋段設計,用來詮釋美國特勤機關的老化或腐敗(才會誤中敵人計謀,連老大都命喪異邦,整個機關被裁撤),卻也發揮了其來有自的解題功能,稱得上是用心的編劇設計。

 

《鬼影行動》的任務編組是全新組合,身材豐滿,身手亦俐落的Paula Patton,還有為男友復仇的血性,還要色誘富商的美人計,戲份之多且細,已經超過前三集的花瓶女星,只可惜她粗壯了些(有點像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妻子蜜雪兒),日後獨挑大梁的機會不大;飾演電腦專家的Simon Pegg,外型看似小號的David Morse,但是愛說冷笑話的碎碎念特色,無法與黑人諧星艾迪.墨菲(Eddie Murphy)或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相媲美,甘草性格只能算是勉強稱職;至於備受期待的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則是穿上剪裁極其合身的西裝衣褲上陣,雖然拳腳動作精準犀利,卻也總讓人提心吊膽,擔心那麼合身的衣褲,會不會在激烈的打鬥動作下,就此裂綻了開來,讓人焦慮不放心的個性設計(一如他誤以為自己的護航任務失敗),讓他不經意就少了英雄氣概,做為可能的接班紅星(據說好萊塢籌拍中的《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和《Mission Impossible 5》,都已內定由他接棒),他要超越前面主角麥特.戴蒙或湯姆.克魯斯的神采,恐怕也是另一場不可能的任務了。

mi4-09.jpg

 

事實上,製片確實有心栽培傑瑞米.雷納,例如他在片中靠著磁浮力量,潛進電腦機房的那場戲,很能喚醒影迷對於《不可能的任務》中阿湯哥從高處懸索,吊掛偷盜的那個經典畫面,差別在於湯姆靠著自己的力量就能履險如夷,傑瑞米卻是大呼小叫之餘,才驚險脫身,英雄氣短,接班就難,這也是冥冥中的天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