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回顧:年度音樂

一直守候到耶誕節的凌晨三點,都沒有見到聖誕老公公,當然也就沒有從天而降的禮物了,不過,唯一撿到的福氣是早上終於可以賴床賴到十點半,這好像是2004第三個奢侈的早晨。

 

耶誕節做什麼呢?看法國佬登上101嗎?看看就好,心裡想著上樓容易下樓難,如果要他爬下來,不是高空彈跳哦,那才是真難吧?合觀山下雪了?真好, 台灣終於西化了那麼久了,終於能夠有名副其實有個銀色耶誕了,可是,我們少了自己的耶誕歌,一切都是洋歌,不管是古典或是流行,電台商場上,以及我們掛在 唇齒間的樂聲全都是洋人的作品,昨晚十點了,你還可以看到TASTY餐廳有人排隊等著最後的耶誕晚餐,消費市場的耶誕風反應的是我們的文化氣運,不是好不 好的問題,而是實際的情景。

 

把心收好,我繼續做著2004的整理工程,晨起就想聽音樂,今天就來做音樂的總整理吧。

 

2004的台灣金馬獎把最佳電影音樂頒給了「2046」,得獎的是日本人梅林茂和德國人RAEBAN;電影歌曲則由張羽偉替「豔光四射歌舞團」所寫 的「流水豔光」獲得。就音樂成就而言,這兩部電影的樂音響起時,情緒都格外煽情動人,得獎幾乎是不會有人反對的。如果你還來不及看這兩部電影,找DVD來 看,你會有很難忘的2004印像。

 

2004年初則是另外風情,霍華.蕭爾的「魔戒三部曲」以王者姿態襲捲了主要電影競賽獎項的獎座。相對之下,蓋布瑞.雅赫、傑克.懷特與史汀等人替「泠山」打造的音樂和歌曲就被迫窩居一角,著實可惜。

 

但是對我而言,菲力普.葛拉斯替紀錄片「戰爭迷霧」所打造的主題音樂,也是神采煥發,非常精彩,勞勃.阿特曼在「舞動世紀」中的音樂處理,也讓人一聽就難忘。至於蓋布律.雅赫被臨陣抽換音樂的「特洛依:木馬屠城」風雲,則是最大的遺憾。

 

2004的電影音樂也有一些可以拿來對比的參考,好萊塢的「末代武士」何等煽情,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何等淒美,但是音樂風格卻在漢斯.季默與 富田勳的打造下,不約而同呈現了內斂卻不失嫵媚的東方風情,如果再搭配鈴木慶一替「盲劍俠」所打造的浪人武士樂章,同時再來比對梅林茂極其好萊塢風格的 「十面埋伏」音樂,以及周星馳在「功夫」中雜抄百家的音樂妙用,其實是百花齊放的多元樂章。至於音樂風格非常近似的「錯的多美麗」和「王牌冤家」也有低限 主義的漂亮風情。

 

2004也是電影音樂大師凋零的日子,從艾默.柏恩斯坦、傑利.高史密斯到黃霑,他們揮手告別了人間,留在人間的精彩樂章依舊在好多人的心目中迴旋呢。

2004即將送別,2005即將來到,一代新人即將換舊人,新的一些電影競賽名單正陸續出爐,我稍稍做了整理,就權且充做展望未來的風向指標吧。

2005金球獎電音樂獎項提名名單

最佳配樂
Million Dollar Baby
登峰造擊, Clint Eastwood 柯林伊斯威特

Finding Neverland 尋找新樂園 , JAN A.P. KACZMAREK卡茲馬瑞克
Sideways
尋找心方向 , ROLFE KENT洛夫肯特

The Aviator 神鬼玩家 , HOWARD SHORE霍華蕭爾

Spanglish 真情快譯通 , Hans Zimmer 漢斯季默


最佳歌曲

Shrek 2 史瑞克2 “ACCIDENTALLY IN LOVE”(Adam Duritz, Dan Vickery, David Immergluck, Matthew Malley & David Bryson)
02.The Polar Express
北極特快車
“BELIEVE”(Glen Ballard & Alan Silvestri)
Alfie
阿飛外傳
“OLD HABITS DIE HARD”(Mick Jagger & David A. Stewart)
03.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劇魅影 “LEARN TO BE LONELY”(安德烈魯伊韋伯
; Charles Hart)
04.Hotel Rwanda
盧安達飯店
“MILLION VOICES”(Wyclef Jean, Jerry “Wonder” Duplessis, Andrea Guerra)

葛萊美獎
Best Score Soundtrack
1.Angels In America《美國天使》 Thomas Newman, composer

2.Big Fish《大智若魚》 Danny Elfman, composer
3.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  Jon Brion, composer
4.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John Williams, composer
5.The Lord Of The Rings – The Return Of The King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Howard Shore, composer

Best Song
1.《史瑞克2》/
Accidentally In Love (From Shrek 2)
David Bryson, Adam Duritz, David Immergluck, Matthew Malley & Dan Vickrey, songwriters (Counting Crows)
2.
《佳麗村三姐妹》/
Belleville Rendez-Vous (From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Benoit Charest & Sylvain Chomet, songwriters (-M-)
3.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
Into The West (From The Lord Of The Rings – The Return Of The King)
Annie Lennox, Howard Shore & Fran Walsh, songwriters (Annie Lennox)
4.
《冷山》:
The Scarlet Tide (From Cold Mountain)
Henry Burnett & Elvis Costello, songwriters (Alison Krauss)
5.
《冷山》
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 (From Cold Mountain)
Sting, songwriter (Alison Krauss)

The Golden Satellite Award
電影音樂

1.
《尋找新樂園》:Jan A.P. Kaczmarek Finding Neverland,
2.
《神鬼玩家》
:Howard Shore The Aviator
3.
《超人特攻隊》
:Michael Giacchino The Incredibles
4.
《蜘蛛人2
:Danny Elfman for Spider-Man 2,
5.John Swihart for Napoleon Dynamite
3.
《阿飛外傳》
:John Powell, David A Stewart and Mick Jagger for Alfie.
電影歌曲

1. 《北極特快車》Alan Silvestri and Glen Ballard / “Believe” from The Polar Express.
2.
《盧安達飯店》
:”Million Voices” from Hotel Rwanda,
3.
《來跳舞吧》
:”The Book of Love” from Shall We Dance,
4.
《阿飛外傳》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from Alfie,
5.
《浴火英雄》
:”Shine Your Light” from Ladder 49
6.
《歌劇魅影》:”Learn to be Lonely” from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鐵道員:最後的華爾滋

父親臨終前,身為無緣的女兒該為父親唱一首什麼歌曲,才能撫慰他的堅毅與孤獨呢?

 

 日本少女佐藤雪子的選擇是她小時候曾經聽過的一首歌「田納西華爾滋(Tennessee Waltz

)」,一切只因為她來不及長大,一切只因為那首歌是父親唯一送她的一首搖籃曲。

 

雪子的父親佐藤乙松是一位犧牲個人幸福,始終工作堅守崗位的火車站站長,母親生她的時候,父親還在工作;她罹患肺炎,父親也依舊堅守工作崗位,沒有陪母親趕往醫院求診,因此,父親也沒有見到她的最後一面。

 她對父親最深刻的記憶是父親曾經買過一只布娃娃給她,娃娃上有個齒輪,轉動兩小就能驅動音樂盒,播出「Tennessee Waltz」的音樂,不鮮世事的雪子經常就聽著這首歌曲沈沈睡去,父愛與這首歌,有了一種隱形但是穩固的結合。

 

 乙松臨終前還繼續在他奉獻大半生的「幌舞站」月台指揮著火車進出站,乙松渾然不知生命已到最後盡頭,即將倒臥在飄雪的月台上告別人間,但是雪子知道。她決定回人間看父親最後一面,送父親最後一程,她清楚父親來不及看到她長大,於是她幻化成小丫頭、中學生和婷婷玉立的大姐姐三個模樣來看父親,雪子一旦還活在人間,這三個面貌就應當是她的青春成長印痕。父親來不及看到她長大,但是雪子很想讓父親知道,也看見她的青春變化。

 

日本大導演降旗康男根據名作家淺田次郎1995年短篇小說「鐵道員」改編的電影《鐵道員》,就以這麼既魔幻又深情的手法描述一場父女情。來不及長大的雪子絲毫沒有怨怪父親的疏忽與泠漠,反而專程回到人家來報恩,一切只因為乙松犧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天底下有多少男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得抬不起頭來,他們只是世界運轉中的小小螺絲釘,渺小又微不足道,卻也不可或缺,淒苦與委屈卻也不足與外人道,就算默默消失在人群之中,也不會引發太大的漣漪與震盪。rm06.jpg

 

 即使不善言詞,不苟言笑的小人物也有真性情,五官總是勒刻著風霜印痕,象徵堅毅靭性的高倉健,就飾演著這位在工作崗位上奮鬥到最後一刻,一輩子不計個人幸福,只為工作奉獻青春與生命的日本男人,乙松的生命態度其實就是日本男人的宿命縮影,臨終前有人回頭來躹個躬,道個謝,不就是最溫情的感恩回報嗎?

 

乙松的女兒早么,太太也去世了,他的世界就像被大雪覆罩的幌舞驛一般,蒼白又淒冷,雪子來陪父親度過生命的最後一夜,原本就是極溫情的一刻,再搭配 Redd StewartPee Wee King填詞譜曲創作的「Tennessee Waltz」,就淒美得夠讓人垂淚了。

 

「田納西華爾滋」原本就是一首淒美的情歌,描寫這一位男人失去愛人的感傷心情,歌詞如下:

I was waltzing with my darlin’ to the Tennesse waltz

我正和情人跳著田納西華爾滋

when an old friend I happened to see.

突然遇見一位老友

I introduced him to my loved one,

我介紹他們相識

and while they were waltzing

後來他們共舞

my friend stole my sweet-heart from me.

愛人就這樣被他偷走了

 

I remember the night and the Tennessee waltz.

我忘不了那晚的田納西華爾滋

Now I know just how much I have lost.

忘不了失去的那一切

Yes I lost my little darlin’ the night

是的,她們跳著美麗的田納西華爾滋的那晚

they were playing the beautiful Tennessee waltz.

我失去了我的愛人

 

雪子早么,是老天奪走了雪子,「田納西華爾滋」的黯然傷情,似乎與這對無緣父女的人生際遇若合符節;乙松來不及看到女兒長大,早么的雪子對父親最深情的物質記憶,無非就是這只布娃娃與這首「田納西華爾滋」。

於是,只有在精靈世界裡才會茁然成長的雪子,帶著布娃娃現身在父親面前,用青春的蛻變與一鍋寒天火鍋來陪父親吧,當雪子哼唱起那首「田納西華爾滋」時,乙松會不會想起他曾為女兒買的娃娃,想起雪子曾在襁褓中沈沈睡去的那首催眠情歌?用來自父親的禮物,來陪父親最後一程,廣末涼子用了她唇角邊的淺淺酒窩,註記了為人子女的孝思。

 

「田納西華爾滋」是女兒聽過的第一首歌,「田納西華爾滋」也是父親聽到的最後一首歌,父女情從「田納西華爾滋」開展,亦在「田納西華爾滋」中停格,降旗康男用了這首「田納西華爾滋」,演繹出最真摰的父女深情。

 

 

彼得傑克森:金剛換心

電影圈又發生大事了,《魔戒》導演彼得傑克森十四日發布一則重要的新聞稿表示:新片《金剛》的作曲家換人了,老搭檔霍華.蕭爾(Howard Shore)退出,改由《靈異第六感》和《水世界》的作曲家詹姆斯.紐頓.霍華(James Newton Howard)接棒。

為什麼?每個人聽到這則消息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如此。

為什麼?《金剛》不是排定十二月十四日就要公演的嗎?來得及嗎?這是第二個反應。

當年,彼得從紐西蘭打電話到紐約給霍爾,一句:「音樂是電影的心臟!」感動了,也說服了霍華,他兼程從紐約飛到紐西蘭,了解了《魔戒》的製作精細程度,就欣然接棒,他也不負所託,順利打造了《魔戒》的主題樂章,三集系列電影的史詩樂章也為他自己在2002年和2004年摘下了三座奧斯卡金像。

那是個惺惺相惜,英雄識英雄的美麗時光,2005年卻傳出了分手消息,難道他們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同享福嗎?

真正的理由還不清楚,目前我所能掌握的消息之一是:紐西蘭交響樂團(New Zealand Symphony Orchestra (NZSO))的執行長Peter Walls 已經對外証實,一個月之前,他們曾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替《金剛》錄製了電影音樂,下個星期原本還要再錄一部份的,但是已經錄好的部份已經確定不會用在電影之中了。不用的原因與樂團的表現無關(言下之意,就是樂曲本身不盡讓人滿意嘍)!

第二個消息是NZSO 的後續日程表已經排到了2006年,也就是說該團沒有時間再來替《金剛》來配樂了。雖然該團非常想要替2005年紐西蘭的最大電影製作買獻一點心力,如今這個心願卻勢必要暫緩了。

第三個消息是NZSO証實,霍華曾經親自到紐西蘭指揮灌錄他原先所寫的音樂,他親自督軍完成的作品,卻也不能說服彼得的耳朵。

這三個消息都不如彼得透過環球電影公司所發表的新聞稿來得讓人震驚,這封新聞稿寫著:「我和霍華.蕭爾的合作非常愉快,他的音樂主題對《魔戒三部曲》的貢獻難以盡數,過去幾個星期來,我和蕭爾體認到彼此對於《金剛》的音樂創意並不相同,與其浪費時間和好友爭吵,或是試圖一致我們的觀點,我們和氣地達成更換作曲家的決定,我期待能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合作,我一直很景仰他的音樂作品,我也感謝霍華.蕭爾的慷慨讓賢。(I have greatly enjoyed my collaborations with Howard Shore, whose musical themes made immeasur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 During the last few weeks, Howard and I came to realize that we had differing creative aspirations for the score of ‘King Kong.’ Rather than waste time arguing with a friend and trying to unify our points of view, we decided amicably to let another composer score the film. I’m looking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James Newton Howard, a composer whose work I’ve long admired, and I thank Howard Shore, whose talent is surpassed only by his graciousness.)」

接下來,彼得和霍華一定都面臨媒體的追問真相,就以往的經驗邏輯來論:霍華完成的音樂風格不符彼得的要求,又不願意修改調整,可能就是相知好友最後也得拆夥的幕後原因。

問題是《金剛》只剩兩個月就要映演了,詹姆斯.紐頓.霍華最多有兩三個星期就得完成長達兩小時的電影配樂,他能夠即時完成使命嗎?最新的消息是彼得不要詹姆斯飛到紐西蘭來配樂,他會移師就駕到洛杉磯,一切全都配合詹姆斯,讓他能夠即時完成作品。

《金剛》換了配樂家,而且是把金獎高手換掉,換成一位作品不少,但是還不曾獲得大獎肯定的作曲家,成績會好嗎?2004年的電影樂壇同樣也有個驚人的換角風波,《特洛依:木馬屠城》在影迷試片後,換掉了《英倫情人》的作曲家蓋布律.雅赫,要《鐵達尼號》作曲家詹姆斯.霍納在二個星期內交出全新音樂,結果呢?音樂有不少其他史詩電影的痕跡,慘遭譏評,反而是蓋布律.雅赫的音樂透過影迷和樂迷的網路相傳,成為2004年最精彩的遺珠,《金剛》的命運如何?現在還不可知,唯一肯定的是這隻影壇怪獸這回重出江湖,肯定又要搞得翻天覆地了!

最好的時光:空間的記憶


侯孝賢很會在空間上做文章,攝影機一架好,看似隨意,空間裡的氣息和人物關係就全都跳了出來。

空間的魔法很神秘,台灣很多導演想學侯孝賢,卻只有皮毛,很難得其神髓,因為那需要洞見、需要感受,需要執行力。《咖啡時光》中,侯導找到的火車交會點,連日本人都不敢相信那是東京,而且,今生今世的縱橫交錯情,不露痕跡,就這樣全都脫出了銀幕。

在《最好的時光》中,侯孝賢把攝影機放進彈子房,球客張震和記分小姐舒淇之間會有任何情感嗎?他沒讓他們之間多說話,他沒讓他們之間有太多的眉宇和肢體接觸,侯導選擇的是空間記憶法。

魔法就在音樂。空間裡的音樂。

這個手法,王家衛用過,《愛神─手》中的「好春宵」就是最佳實例。那是舞女鞏俐老愛在房內聆賞的歌曲;那是張震第一次聽到鞏俐和男客交易前後的樂聲;那是五0年代的風行;那是斑駁又飄零的時代記憶。

但是,王家衛是含蓄內斂的,音樂就像一抹色彩,抹成一時的印記,侯孝賢卻用得更狠,電影一開場,音樂就出來了,「Smoke gets in your eyes(煙霧迷漫了你的雙眼)」的旋律就像煙一般,飄沓浮盪在那個狹小的空間裡:
They ask me how I knew 人們問我何以知道
My true love was true我的真愛是真的
I of course replied 我自是如此回答
"Something here inside我心有所感
Cannot be denied" 無人可否定
They said "Someday you’ll find 人們說總有一天你會明白
All who love are blind" 戀愛中人都盲目
When your heart’s on fire 當心房騰燒時
You must realize 你必需承認
Smoke gets in your eyes煙霧迷漫了你的雙眼
So I chaffed them and I gaily laughed我嗤之以鼻地笑他們
To think they could doubt my love竟然會懷疑我的愛情
Yet today my love has flown away 然而,如今我的愛已遠颺
I am without my love 愛情已然消逝
Now laughing friends deride朋友縱情訕笑
Tears I cannot hide 淚水再難擋流
So I smile and say 我強顏歡笑地說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當愛情的火苗熄減時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煙霧迷漫了你的雙眼

電影中的張震是高中沒唸好,沒考上大學就要去當兵的青年人,他不可能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男孩一樣,有位姐姐幫他聽著西洋歌曲寫歌詞,這首「煙霧迷漫了你的雙眼」的歌詞到底唱些什麼,我相信他也是一知半解的,可是,這一點都不影響他對這首歌的喜愛。

你可以想見,每回,他到這間彈子房時,就會聽到這首歌,就會見到讓他動心的初戀女友,就會想要寫一封情書給她,就會巴望著能站在她身旁再敲兩桿……那是他渴望的空間,那個空間有舒淇的氣息,瀰漫著那讓人模糊雙眼的煙霧。不需要懂歌詞,你可以懂那份情,那是音樂與熱血聯手打造的青春記憶。

侯孝賢絲毫沒有手軟,要放歌,從第一個音符開始,他就把「煙霧迷漫了你的雙眼」從頭放到尾,那是一股音樂的情氣,一路貫穿而下,你看見了那個時代,那樣的兒女,那樣的情事。

但是,一首「煙霧迷漫了你的雙眼」還不夠,愛情還在繼續,情歌也要繼續放送,接下來他選的是「雨和淚(Rain and Tears)」。走過六0和七0年代的孩子不會忘記這首歌,高亢的旋律和嗓音,直接唱出了入伍服役,猶未死心的張震的思慕心情:

rain and tears are the same雨和淚都是一樣的
but in the sun you’ve got to play the game陽光下你就必需玩這遊戲
when you cry in winter time當你在寒冬時啼哭
you can pretend你就無法假裝
it’s nothing but the rain那只是雨水
how many times I’ve seen不知有多少回
tears running from your blue eyes看著淚水在你的碧眼中狂奔

雨淚難分是癡情中人都有過的共同經驗,不需要太去計較英文歌詞唱的是什麼,那也同樣是那個古早年代的流行歌,那還是個人們靠著手寫信傳遞感情,用空間和時間換取窩心擁抱的保守年代。

那個年代的節奏就像這首「雨和淚」的旋律一樣,緩緩而來步步高,唱著唱著你就會覺得喉頭哽咽,眼淚瀰漫了你的眼眶,開始外溢,開始四流。

選對了音樂,電影就有了魔法。《最好的時光》給了我們最好的示範。

藝伎回憶錄:群音畢至

  • 2006年的二月八日,知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就要歡慶七十四歲大壽了。

很多人在七十四歲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卻在七十四歲生日前一個星期又悄悄締造了一個高峰奇蹟,第七十八屆奧斯卡提名名單中,他分別以《藝伎回憶錄》和《慕尼黑》兩部電影音樂,獲得了最佳電影音樂獎項的提名,使得他累積的提名次數達到了四十五次,和電影作曲大師亞弗瑞.紐曼(Alfred Newma)並列影史第一。

/

整整半世紀前,剛出道的約翰到了好萊塢發展,就是獲得當時福斯公司的音樂總監Alfred Newma賞識,聘他擔任鋼琴手,才得以進入電影音樂創作的世界中,奮鬥了半世紀,終於得能追上老師腳步,得能和心中偶像並駕齊驅,他的感慨應該是遠超過我們這些隔著太平洋寫文章的人能夠想像的。

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項的提名《藝伎回憶錄》和《慕尼黑》,其實是兩部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電影音樂,約翰是在去年九月全心全意先去做《藝伎回憶錄》的音樂,十月和十一月再轉身去做《慕尼黑》的電影音樂,「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約翰笑著說:「如果你同時做兩部愛情電影的配樂,想要做出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音樂,那可是真難呢,還好,就是因為風格大逆轉,從愛情文藝片轉到了暗殺悲情電影,反而可以有全新的表現空間。」

2005年,約翰一共完成了四部電影音樂,分別是《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世界大戰》、《藝伎回憶錄》和《慕尼黑》,從陽剛史詩到電子音樂的迷離動亂,從日本樂器到波斯樂器的雜揉混和,風格各不相同,給人的感覺是大師繼續在往前探索電影音樂的各種可能性。

早在1997年《藝伎回憶錄》的小說問世時,約翰就先看了小說,喜歡得不得了,一聽到史匹柏買下了小說版權打算拍成電影時,他就跑去跟史匹柏說:「如果你要開拍《藝伎回憶錄》時,可不能找別人來配樂哦,我會寫出很精彩的音樂的。」後來,雖然史匹柏改任監製,換成《芝加哥》的導演羅勃.馬歇爾,但是史匹柏沒有忘記老友的叮嚀,硬是做東安排了約翰和羅勃一起用餐,飯局中,約翰暢談了他的音樂想法,兩個星期後,他接到羅勃打來的電話,聰明的羅勃做出了最聰明的一項決定:確定了由約翰出任音樂作曲。

「我雖然很喜歡《藝伎回憶錄》的小說,」約翰說:「但是我從來不曾看著小說或劇本就來創作音樂。」這正是他音樂創作生涯中最關鍵的奧秘,「我一定要看到影像,受到影像的刺激才會油生相對應的音符。」約翰對羅勃.馬歇爾的畫面經營給予高度的評分,他說:「當我看到《藝伎回憶錄》的影像時,覺得實在是太美了,其實,我八年前讀小說時,很多細節早已忘光了,看到影象時,整個人才又像回復了當時看小說的感動。」

創作是極其神秘的,許多當代音樂家只要坐在電腦前,或是手彈著鍵盤,就能源源不斷地彈出樂音,但是約翰的創作手法很古典,他依舊是拿著鉛筆在舊式的五線譜上寫下自己感動的樂章,而且非常強調影像的對話效果,「因為我寫的是電影音樂啊!」約翰如是說。

《藝伎回憶錄》的演員表現、場面調度與東方美學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該片的音樂力量與成就卻是眾議咸同的,沒有約翰的音樂來妝點與煽情,《藝伎回憶錄》的成績恐怕還要褪色五分。雖然有些太鼓的樂聲旋律,並沒有擺脫《末代皇帝》主題樂章的東方魅影,但是東西樂器的相融、知名演奏家的如虎添翼都讓《藝伎回憶錄》的音樂更添魅力,最適合來做電影音樂教學範本的素材。

《藝伎回憶錄》中的東方樂器包括了太鼓、三味線、尺八和箏,聲稱最佩服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約翰就認為箏的音感與西洋的豎琴非常相似,所以他試圖先用箏來做開場,再以豎琴來接替,東西交融的音樂效果,既讓箏的音色更顯光輝,同時不但保持了原著希望經營的東方情調,卻又能有更多西方音樂情境的互動與共鳴。

此外,馬友友和帕爾曼以大小提琴來詮釋電影主題的做法,更是高明的藝術登峰及商業行銷的平行策略,因為,有了馬友友和帕爾曼的助陣,《藝伎回憶錄》的原聲帶肯定更好賣,更重要的是在名琴家的詮釋下,《藝伎回憶錄》的音樂境界才得以更上層樓,約翰和馬友友相識多年,他曾經形容說:「替一位相識多年的老友樂聲來寫點東西,本身就是個靈感(I think when you sit down to write for someone whose voice you know so well, that in itself is an inspiration.)。」事實上,馬友友對藝伎主題的詮釋也卓然有成,寫作本文的此刻,我不需要重聽《藝伎回憶錄》的原聲帶,口中,心上,自然浮現的都會是馬友友的大提琴樂章。

至於《慕尼黑》的音樂怎麼樣呢?對不起,電影還沒看,今天僅能整理外電資料,另外加了一些看法完成這篇文章,來替大師暖壽,祝大師能順利拿下他的第六座奧斯卡金像獎嘍!

伊福部昭:大恐龍傳奇

許久不曾到日本網站去瀏覽,因此就不知道日本著名動畫大匠押井守又完成了以日本傳統為主題的新作《立喰師列傳》,更錯過了頂尖作曲家伊福部昭 (Ifukube Akira)已經於二月八日去世的消息,這位曾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打造了主題樂章,成為日本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系列電影音樂的音樂家,因為多內臟器官功 能衰竭而在東京都目黑區醫院中去世,享壽九十一歲。那一天,卻也正是美國音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生日呢。

約翰.威廉斯替《大白鯊》和《侏羅紀公園》打造的主題音樂,早已是影史經典,伊福部昭也同樣靠著《哥吉拉》揚名立萬,二00四年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配 樂作品,同樣是《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Final Wars)》,兩位音樂奇才都和怪獸有著奇緣因緣,可說是又一則極其巧合的影史傳奇。

伊福部昭是一九一四年五月卅一日生於北海道東端的漁港釧路,有人說他是日本原住民阿衣奴(AINU)族(或稱蝦夷族)人,他的作品都帶是以富有民族色彩的雄壯交響曲風見長,其實童年時的部落音樂對他產生極大影響,才能在後來的作品中自如運用日本傳統樂器。

十五歲開始他自己拿著小提琴就開始自學自拉,十九歲時創作了《日本組曲》,曾在威尼斯國際現代音樂節上獲獎。他大學讀的是森林學系,一九三五年在北 海道大學林學系畢業時,就完成了《日本狂詩曲》,並獲得在巴黎舉行的亞歷山卓.柴普尼(Alexandrov Tcherepnine)大賽獎,也使得他得能進入柴普尼的師門之列,還在一九三八年親自指揮伊福部昭的芭蕾作品《Bon Dance》在維也納首演呢。

02-75 一九三六年他的作品獲選參加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的國際音樂藝術競賽,當時日本選出五位作曲家與賽,其中伊福部昭、山田耕筰、諸井三郎和萁作秋吉 四人的作品都告落選了,反而是來自台灣的江文也,以《台灣舞曲》獲得「入選外的佳作」(入選三名,事實上,江文也得到的特別獎等同於第四名),這場音樂大 賽,勉強可以算是伊部福昭和台灣音樂家的第一回交手。至於他和華人的第二回交手,則是多年後,應邵氏公司之邀替電影《妲已》寫下配樂,堪稱是《花樣年華》 和《十面埋伏》的日本作曲家梅林茂的前輩先行者了。

伊福部昭的音樂人生分為創作和教學兩分面,創作上,從一九四七年替三船敏郎主演的第一部電影《銀嶺的果實》配樂以來,一共譜寫過約四百多首日本電影主題曲,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一九五四年推出的《哥吉拉》主題曲。

《哥吉拉》的註冊音標一定先有沈重的腳步聲,繼而是怪獸的低吼聲,層層上揚的主題樂章就跟著滑翔開來,哥吉拉是日本原爆悲劇後的科幻產品,卻是日本 人悲劇心靈的代表,它所到之處,城破屋毀,人們所有的武器,日本所有的怪獸都不能整制得了它,它根本就是日本帝國的大魔神,而伊福部昭就成了世人認識哥幾 拉最便捷的管道。

教學上,他從一九四六開始就到了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系任教,卅年後更出任東京音樂大學校長,培育過不少音樂人才,他的學生真鍋理一郎、芥川也寸志、齋藤高順和黛敏郎等人都承繼他的衣缽,在古典音樂和電影音樂上創造過許多動聽樂章。

二戰期間,伊福部昭曾經接受日本政府委託,替日本政府根據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扶植菲律賓獨立建國,而創造了一首長達二十分鐘的《贈與菲律賓之管弦樂序曲》,也反應了戰爭期間,日本藝術家必得為國效命的時代精神。

連著三天晚上,我都在聽著從日本買回來的伊福部昭音樂輯,從《銀嶺的果實》、《望鄉》到《忠臣藏》都是東洋風味濃郁的傳統配樂,至於《日本沈沒》和 《大魔神》等則是運用西方交響樂的配制與精神呈現了氣勢磅薄的曲風,但是怎麼聽,都還是最喜歡他的《哥幾拉》音樂,理由很簡單,那些作品多數是進修日本電 影史的選修作品,感情不濃,反而是《哥幾拉》是我從小學時期就已經深深為之著迷的音樂了,如今,我家下一代的小朋友,從小跟著我看《哥幾拉》電影,也都會 在鋼琴鍵上彈出主題樂章,那是多美麗的傳承啊。

02-74

伊福部昭應該特別懷念一九五四年,因為那一年東寶公司指派他替年紀長他三歲的導演本多豬四郎(Ishiro Honda)的特效怪獸電影「哥吉拉」配樂,那是一個演員戴上恐龍外殼,在模型城市上走來走去,踢來踩去大搞破壞的「愚蠢」電影,沒想到原爆陰影的文化符 碼如此深植人心,電影和音樂就此一舉成名,隨著影片銷行各地,演員的口白或許會改變發音,但是伊福部昭寫的音樂可都全部保留,因此就理所當然成為國際知名 度最高的日本作曲家。後來,他在一九八0年代中葉整理舊作完成了《哥吉拉交響幻想詩(Godzilla’s Symphonic Fantasia)》,更是滿足了無數影迷的想像呢。

電影音樂:四首紅豆詞

/

電影加上音樂,都想要靠音樂來加分,不論是撩動情緒,或者發揮點題魅力,音樂用得巧,效果一定好。

紅豆並非相思豆,只是體態都紅。
相思豆長在樹上,紅豆生在田間,只因詩人多情,一首「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讓紅豆與相思豆夾纏得難分難捨。
紅豆最著名的歌曲就是「紅豆詞」,詞是清朝文,曲是民國音,記憶中有四部電影出現過「紅豆詞」樂音。電影人會怎麼來用這首曲子呢?
先說「紅豆詞」出處: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八回,描寫林黛玉誤會晴雯不開門是寶玉變心,感傷唸出「葬花詞」:「…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旁偷聽的賈寶玉頓時「慟倒山坡上,懷裏兜的落花撒了一地。」然後又被林黛玉形容為「狠心短命的」,對他愛理不理,賈寶玉費了好大功夫才修舊好。
然後寶玉換了便裝,協同玩伴薛蟠出外嬉遊,行起酒令,先念起:「女兒悲,青春已大守空閨。女兒愁,悔教夫婿覓封侯。女兒喜,對鏡晨妝顏色美。女兒樂,鞦韆架上春衫薄。」又在琵琶相和下唱出了:「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嚥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瞧不盡鏡裏花容瘦。展不開眉頭,挨不明更漏,展不開眉頭,挨不明更漏,呀…..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呀…..呀……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這闕詞,俗稱「紅豆詞」,小說中有文無曲,只能想像。民國後,劉雪庵先生配上音符,完成了華人音樂中動聽的詩詞精品,詞美,曲優,一曲唱罷,幽情塊壘,盡皆渲洩了。
1977年,李翰祥執導的《金玉良緣紅樓夢》,就是精華版的《紅樓夢》。音樂指導王福齡在林黛玉(張艾嘉)初進賈府,寶二爺(林青霞)隨後像一陣風從外面嬉遊歸來時,就踩著「紅豆詞」的輕快交響樂音進場。
這是林青霞飾演的賈寶玉頭一回亮相,林青霞扮男裝何只靚俊,簡直就是玉樹臨風的立體版,世人都知賈寶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用最通俗,最廣為人知的「紅豆詞」來創造曹雪芹=賈寶玉=林青霞的意念連結,就是聲音與意像交疊相乘的高明設計。
1979年,劉立立執導的《一顆紅豆》,採用了左宏元創作的同名歌曲當主題曲,神龍見首又見尾,不時就會出來和觀眾打招呼,然而錄音師黃茂川悄悄滲透「紅豆詞」的減拍變奏曲。一路黏纏著「一顆紅豆」,緊緊追隨林青霞的腳步,人到哪兒,「紅豆詞」樂音也如影隨行,《一顆紅豆》根本不只一顆紅豆,而是滿坑滿谷的「紅豆專賣店」。
1991年,楊德昌導演在《牯嶺街少人殺人事件》中也用了「紅豆詞」。
警備總部的官員接到密告,懷疑張震的老爸張國柱有通匪之嫌,押禁審問,還有大塊冰塊一旁伺候,張國柱只能乖乖寫下自白書,就在等候空檔,審訊官員唱起了「紅豆詞」。
負責拷問的劊子手也會傷春嗎?當然不是,楊德昌用這首歌來表現1960年代,古典風的藝術歌曲是當時為當局認可的思想養成教育,警總幹部都接受過「政治正確」的思想打造,「紅豆詞」能夠朗朗上口,既有時代印痕,也說明了他們的出身背景。代表他們不是文盲判官,而是懂得如何迫害與拷問知識份子的厲害角色。
那天,外頭陰雨,空氣肅殺,官員仰頭清唱的「紅豆詞」正是那個時代的見証。
2001年,陳德森執導,成龍和徐若瑄合演的《特務迷城》中再度出現了「紅豆詞」。
電影中的成龍原本是一位一心一意想做特務的年輕人,意外得到鉅款做了富豪,又在土耳其邂逅神秘女子的徐若瑄,就在尋親、遺囑、鉅款的劇情交錯下, 捲進了一場情報陰謀中。
徐若瑄沒事就愛哼唱「紅豆詞」,觀眾不了解她的身世,不了解她的往事,但是一首歌成了她的身份圖騰,只要歌聲響起,你就知伊人何在。
電影中的音樂,或許只是一抹色彩,一個印記,或許是穿梭古今的細巧連結,導演的用心或粗心,只有耳尖心細的影迷才能明白。
從同一首歌的使用方式來解讀導演或作曲家的心情,就是有趣的賞析門檻。
《一顆紅豆》連結如下:
《金玉良緣紅樓夢》中的林青霞扮相真是年輕英挺,連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