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音80強:你最愛誰?

 前兩天收到世界音樂獎的email通知,邀請參加觀眾票選獎的第十一屆世界電影音樂獎票選活動,要從八十部參考片單中選出一部最愛,只要參加網上票選,就有機會獲得十月廿二日Kuipke表演廳舉行的第十一屆世界電影音樂獎及音樂會(The 11th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 Concert)兩張貴賓卷,還可以在根特的Marriott旅館住宿一晚。

 

舉辦到第十一屆的世界電影音樂獎似乎已經得到知名作曲家的支持,漸漸有了主導電影音樂的地位,他們不但熱情參與各項座談會、工作坊及音樂會,也樂於提供自己的作品公開演出,今年出席的作曲家包括了漢斯.季默(Hans Zimmer)、霍華.蕭爾(Howard Shore)、艾略特.戈登薩爾(Elliot Goldenthal)和阿貝.柯忍尼歐斯基(Abel Korzeniowski)四人,Dirk Brossé指揮「布魯塞爾愛樂─佛蘭德斯弦樂團(Brussels Philharmonicthe Orchestra of Flanders)」演出他們創作的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異形第三集(Alien 3)》和《摰愛無盡(A Single Man)》的主題音樂,當然,也會有部份的影片適時穿插播放。

 

我很少參加網路票選,對於優渥的票卷禮遇固然心動,卻也自覺從來機率太低,興趣不高,唯一真正吸引我的是主辦單位準備的八十部電影音樂片單,一眼望去就可以知道誰最搶手(作品最多),極目細看,就知道自己還有多少音樂作品得去聆聽及收集,例如我最喜愛的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至少就交出了《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掘井工的女兒(La Fille du Puisatier/The Well Digger’s Daughter )》、《塔瑪拉小姐(Tamara Drewe)》和《永生樹(Tree of Life)》五部作品,其中,《塔瑪拉小姐》是我完全陌生的作品(聽都沒聽過),其他四部作品都收藏在自己的音樂片庫內了。

 

另外,交出四部作品作曲家還包括了James Newton Howard《糯米歐與茱麗葉(Gnomeo & Juliet)》、 《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色遇(The Tourist)》和《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s)》;漢斯.季默亦有《全面啟動(Inception)》《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2)》、《飆風雷哥(Rango)》三部作品入選。

3254430.jpg 

當然,更意外地是發現了曾替《荒島.愛(Castaway on the Moon)》配樂的南韓作曲集金弘集(Hong-jip Kim)這回則是以《下女( The Housemaid)》的配樂入選世界前八十強,顯然他的才情與努力已被世界看見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選,領會一下他的音樂風貌吧。

 

以下就是今年世界八十部獲得世界音樂獎注意的作品片單:

 

127小時(127 Hours)》,作曲家:AR Rahman

《命運規畫局(Adjustment Bureau)》,作曲家:Thomas Newman

《又一年(Another Year)》,作曲家:Gary Yershon

《世界異戰(Battle:Los Angeles)》,作曲家:Brian Tyler

《最後的美麗(Biutiful)》,作曲家:Gustavo Santaolalla

《黑天鵝(Black Swan)》,作曲家 Clint Mansell

《頑固分子(Bullhead/Rundskop)》,作曲家:Raf Keunen

《我心中的歌(Das Lied in Mir)》,作曲家:Matthias Klein

《惡靈電梯(Devil)》,作曲家:Fernando Velazquez

3人擠不擠( Drei)》,作曲家:Reinhold & Johnny

《背水一戰(Even the Rain/También la Lluvia)》,作曲家:Alberto Iglesias

《玩命關頭5Fast Five)》,作曲家:Brian Tyler

《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Get Low)》,作曲家:Jan A.P. Kaczmarek

《糯米歐與茱麗葉(Gnomeo & Juliet)》,作曲家:Chris Bacon, James Newton Howard, Elton John

《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作曲家:James Newton Howard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Ⅰ(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生死接觸(Hereafter)》,作曲家:Clint Eastwood

《全面啟動(Inception)》,作曲家: Hans Zimmer

《簡愛(Jane Eyre)》,作曲家:Dario Marianelli

《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2)》,作曲家:Hans Zimmer & John Powell

《征服(La Conquête)》,作曲家:Nicola Piovani

《掘井工的女兒(La Fille du Puisatier/The Well Digger’s Daughter )》,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直線(La Ligne Droite)》,作曲家:Patrick Doyle

《噬血童話(Let Me In)》,作曲家:Michael Giacchino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作曲家:Rachel Portman

《飯飯之交(No Strings Attached)》,作曲家:John Debney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作曲家:Jonny Greenwood

《碧娜(Pina)》,作曲家:Thom Hanreich

《獵魔教士(Priest)》,作曲家:Christopher Young

《飆風雷哥(Rango)》,作曲家:Hans Zimmer

《惡靈古堡IV:陰陽界(Resident Evil)》,作曲家:Tomandandy

《里約大冒險(Rio)》,作曲家:John Powell

3D驚天洞地(Sanctum)》,作曲家:David Hirschfelder

《莎拉的鑰匙(Sarah’s Key)》,作曲家:Max Richter

《驚聲尖叫4Scream 4)》,作曲家:Marco Beltrami

《(Sonny Boy)》,作曲家:Henny Vrienten

《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作曲家:Fred Avril, Magnus Börjeson, Six Drummers

《超級八(Super 8)》,作曲家:Michael Giacchino

《塔瑪拉小姐(Tamara Drewe)》,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作曲家:David Arnold

《帝國戰記(The Eagle)》,作曲家:Atli Orvarsson

《燃燒鬥魂(The Fighter)》,作曲家:Michael Brook

《一年級生(The First Grader)》,作曲家:Alex Heffes

《下女(The Housemaid)》,作曲家:Hong-jip Kim

《人命派遣經理(The Human Ressources Manager)》,作曲家: Cyril Morin

《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哭泣的小丑(The Last Circus/Balada triste de trompeta)》,作曲家:Roque Banos

《關鍵救援72小時(The Next three Days)》,作曲家: Danny Elfman

《獵物(The Prey/la Proie)》,作曲家:Noko

《先知(The Prodigies)》,作曲家:Klaus Badelt

《現代驅魔師(The Rite)》,作曲家:Alex Heffes

《社區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作曲家: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

《暴風雨(The Tempest)》,作曲家:Elliot Goldenthal

《色遇(The Tourist)》,作曲家:James Newton Howard

《竊盗城(The Town)》,作曲家:Harry Gregson Williams

《雷神索爾(Thor )》,作曲家:Patrick Doyle

《永生樹(Tree of Life)》,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 )》,作曲家:Daft Punk

《真實的勇氣(True Grit )》,作曲家:Carter Burwell

《煞不住(Unstoppable)》,作曲家:Harry Gregson Williams

《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II: Money Never Sleeps )》,作曲家:Craig Armstrong

《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s)》,作曲家:James Newton Howard

《不是我們那是誰(Wer, wenn, nicht wer)》,作曲家:Annette Focks

《冰封之心(Winter’s Bone)》,作曲家:Dikcon Hinchliffe

《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作曲家:Henry Jackman

《愚人節(Zot Van A)》,作曲家:Steve Willaert

 

 

窗外有藍天:廣告音樂

電影配樂有個最簡單的精神,要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最高潮的感動,即使短短幾個音符,也要能快速從耳朵滲透進觀眾心中,這也是為什麼多數膾炙人口的電影音樂都很精簡,卻雋永,讓人盪氣迴腸。 閱讀全文 窗外有藍天:廣告音樂

詹姆斯霍納:阿凡達記

一部《鐵達尼號(Titanic)》讓導演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成為「世界之王」,也使得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成為家喻戶曉的作曲家,我在2009年最意外的驚喜則屬在網路世界上聽見了詹姆斯.霍納的現身說法,解釋《阿凡達(Avatar)》的合作緣起和音樂表現細節。

閱讀全文 詹姆斯霍納:阿凡達記

似曾相識:關鍵的樂章

影星克里斯多夫.李維過世後,好多朋友再度懷想起了他們年輕歲月曾經迷戀過的《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其實,《似曾相識》是一部破綻百出的愛情電影,不是因為音樂選得對,想得好,電影或許不會淒美到讓人泫然欲泣。

電影的關鍵樂曲是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的音樂「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十八號。

這首曲子第一次出現在1972年,一位白髮婆婆在看完李維的劇作演出,緩步走向他,握著他的手,遞給他一只手錶,說了句:「Come back to me(回到我身邊)!」就轉身走了,現場男女全都一頭霧水。此時,鏡頭一轉,老婆婆回到旅館臥室,打開唱機,唱盤傳送出的樂曲就是這首「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號。

音樂此時成了最便捷的蒙太奇手法,順著樂音往下走,時間過了八年,男主角成為劇場菁英,但是創作遇上了瓶頸,即使聆聽著「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也沒用,於是他駕車外出透氣,機緣湊巧來到了Grand Hotel,四處閒逛,意外撞見了博物館裡一代劇場女伶的照片,就那樣彷彿被磁鐵給吸附住了,一世情緣就此鉤連住了。

李維此時透過特殊的「環境念力學」,衣著如舊,房間如舊,一念再念,全神貫注下就回到了1912年的「往日」中,遇見了珍.西摩兒飾演的那位一代女伶,而且突破層層障礙,吸引了珍,也順利邀珍出遊,就在兩人划船遊湖的時刻,李維哼出了他鍾愛的「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號。

珍問他:「這麼好聽的音樂,是誰的作品?」

李維說:「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珍很不解地說:「我也很喜歡他的音樂,可是我怎麼沒有聽過這首曲子呢?」

電影中有關拉赫曼尼諾夫的對白就這麼兩句,可是卻是整部電影的關鍵所在。

10131.jpg

他們相遇在1912年,拉赫曼尼諾夫在當時已經頗有名氣,但他要到1934年才發表了「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這就是為什麼女主角沒聽過這首曲子的原因。後來,兩人被命運之神撕裂分開,女主角要苦等22年後才聽得到拉赫曼尼諾夫的這首音樂,才解開他的愛人其實是來自未來世界的謎團。然後要再等38年才再見到昔日愛人,這段愛情多 淒苦?

坦白說,《似曾相識》的劇情有點扯,但是愛人的世界裡是不用邏輯的,大家迷戀的是一生一世的淒美之情,片刻即永恆的刻骨銘心,所以音樂不但是劇情線索,更是讓你淚水直流的煽情源泉。

大作曲家約翰.貝律是將這部電影鍍金為傳奇的關鍵人物,當初,編導中意的是馬勒的音樂,但是他卻建議用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他所寫下的《似曾相識》主題旋律,簡直就是「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的攣生姐妹,既甜美又淒切,讓人一聽就難忘,成為最受歡迎的電影主題音樂。

《似曾相識》的音樂是動聽的,但是如果在九十分鐘的電影裡不時就跑出來和你打招呼,要你《似曾相識》一下,你會不會覺得太甜,又太膩了些?這就是何以這麼傑出的音樂卻未能獲得奧斯卡青睞的關鍵所在,好聽的旋律人人愛,但是千萬別太多,吃太飽了就撐了,就再沒食欲了。

飲食男女如此,人間事似乎也都適用這樣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