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拉大師:琴韻動我心

波蘭電影大師華依達(Andrzej Wajda)曾經這樣形容過波蘭音樂大師瓦謝奇.齊拉(Wojciech Kilar,1932-2013):「我和許多作曲家合作過,但我最敬佩齊拉。因為他的音樂不但總是能吻合劇情,還能替電影增添迷人旋律。」

閱讀全文 齊拉大師:琴韻動我心

2013歐洲電影獎:入圍

歐洲電影學院(The European Film Academy)今天公布了第廿六屆歐洲電影獎(26th European Film Awards)的六個主要獎項入圍名單(技術獎項得主名單請參閱我在1031日寫的文章: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3/10/post-2723.html#more)。

 

今年的入圍名單相當集中,亦即行家眼中的2013歐洲精華作品不外《寂寞拍賣師》《卡門》《愛的餘燼》、《絕美之城》《噢!柏林男孩》《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六部作品,最大的遺珠則是法國導演François Ozon,因為他執導的《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沒能擠進最佳影片,卻包辦了導演和編劇兩項大獎提名,另外,《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雖然影片、和導演都落空了,但是也還獲得了編劇、男女演員的提名,亦証明了其不凡實力。

 

六部最佳影片中,我只看了《寂寞拍賣師》《卡門》兩片,也分別寫過評論文字,看見名單,還真有點老友重逢的感覺(套句王家衛的名言: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有的,還只是才剛打過照面呢),至於《噢!柏林男孩》、《登堂入室》和《安娜卡列妮娜》也都能在DVD租售店內看見痕跡,相信影迷們會知道如何去尋寶了。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別外增設了喜劇獎項,我並不排斥這場比較討好市場的安排,但是這樣的分類似乎又把喜劇定義的第二等影片,我還是有點保留,電影不分類型,好電影不分悲喜,能動人就是佳作,動人就值得留戀。

 

2013年的歐洲電影獎定於127在柏林市頒獎,不能躬逢其盛的我們,把握金馬影展和DVD租售店,或許也能與諸多名片把酒言歡呢。

 

2013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2013

《寂寞拍賣師( THE BEST OFFER)》Italy

《卡門( BLANCANIEVES)》Spain/France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Belgium

《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THE GREAT BEAUTY)》Italy/France

《噢!柏林男孩(Oh Boy)》Germany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2)》France

2013euro.JPG 

2013歐洲喜劇(EUROPEAN COMEDY 2013

《飛常性奮!(LOS AMANTES PASAJEROSI’M SO EXCITED!)》

Spain, 導演:Pedro Almodóvar

《傻冒大總統(BENVENUTO PRESIDENTE!WELCOME MR PRESIDENT!

Italy, 導演:Riccardo Milani

《愛情摩天輪(Den skaldede frisørLove Is All You Need)

Denmark,導演:Susanne Bier

《神父精煩惱( SVECENIKOVA DJECATHE PRIEST’S CHILDREN)》

Croatia/Serbia,    導演: Vinko Brešan

 

 2013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2013

 Pablo Berge《卡門》

 Felix van Groeningen 《愛的餘燼》

 Abdellatif Kechiche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

 Paolo Sorrentino 《絕美之城》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2013歐洲女演員( EUROPEAN ACTRESS 2013

 Keira Knightley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Veerle Baetens 《愛的餘燼》

 Barbara Sukowa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Hannah Arendt)》

 Naomi Watts in《浩劫奇蹟( LO IMPOSIBLE The Impossible)

 Luminita Gheorghiu 《愛的佔有慾(Pozitia copilului/ Child’s Pose)

 

 2013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2013

 Jude Law《安娜卡列妮娜》

 Johan Heldenbergh《愛的餘燼》

 Fabrice Luchini《登堂入室》

 Toni Servillo 《絕美之城》

 Tom Schilling 《噢!柏林男孩》

 

2013歐洲編劇( EUROPEAN SCREENWRITER 2013

 Tom Stoppard f《安娜卡列妮娜》

 Giuseppe Tornatore《寂寞拍賣師》

 Carl Joos & Felix van Groeningen《愛的餘燼》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

 Paolo Sorrentino & Umberto Contarello《絕美之城》

 

 

 

 

坎城影展:名導二三事

 

2005年的坎城影展片單於19日出爐了,各界的看法大致是大師齊聚,強片如林,更重要的是今年終於避開政治,回歸電影正題,不必再被政治事件牽著鼻子走了(去年的金棕櫚獎得主《華氏911》實在是勝之不武的政治作品)。

 

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到底有多大?看看今天的紐約時報,大家可能就會有個較清楚的輪廓,紐時的記者MANOHLA DARGIS 在坎城影展的專文上的第一段就特別強調今年坎城終於回歸電影專業,他說:「競賽片入圍的作品不乏世界知名大師,例如侯孝賢、吉姆.賈木許、拉斯.馮提爾、蓋斯.范桑和大衛柯倫堡(謹附原文如下: among the directors returning to the Croisette are such leading world auteurs as Hou Hsiao-hsien, Jim Jarmusch, Lars von Trier, Gus Van Sant and David Cronenberg – they also offered hope that this year attendees could keep their eyes and their attention fixed on the screen.)」台灣人有幾人能在國際專業賽會上躋身外電名單中,而且排名第一?侯孝賢被紐約時報排列第一,那不是任何公關行銷行為可以達到的效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藝術地位與成就肯定。

 

不管你認不認同侯孝賢的政治理念,他的藝術成就早有世界地位,去年他的《咖啡時光》被坎城拒絕,在威尼斯影展也不獲評審青睞,然後事後証明,入不入選,得不得獎,那都是少數選片人和評審的口味問題,好電影終於會衝破這類名利迷霧,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今年,侯導《最好的時光》才剛殺青,才只剪了一小段版本給選片人看,就獲得肯定,對於這些年翻滾於台灣社會,為自己理念大聲疾呼,卻換來許多冷嘲熱諷的侯導而言,也許他並不是很在乎坎城的入不入圍或得不得獎,但是就像紐約時報的文章一樣,那是大家打心眼裡就自然流露的敬意與肯定,那是藝術家不需要任何公關就能夠留名傳世的最大意義。

 

2005年坎城影展的評審團主席是曾獲兩次金棕櫚獎的塞爾維亞導演艾彌兒.庫斯杜立卡(Emir Kusturica)。

 

庫斯杜立卡最近還因為英國電檢官員認為他的新作《Life is a Miracle》中出現了一隻死鴿子,死狀太慘,會傷害觀眾情感,所以要求他剪掉那兩秒鐘的鴿子特寫畫面,他氣得不得了,不但不肯剪,還大罵官員荒唐,他說戲裡面的鴿子是買來的死鴿子,不是被劇務人員活活打死才拿來拍戲的,他沒有傷害生靈,官員是只見秋毫,不見舆薪,如果非要剪這兩秒鐘畫面,他寧可把電影撤離英國,不賣給你們,不在英國上映總可以吧!

 

這位很有個性的導演,還很愛音樂,得空就帶著樂團巡迴各地演出,因為他很能享受樂團即興演出時狀況百出的快感,就像拍電影時如果能夠一鏡到底,肯定會蹦出許多有趣的事物一樣。他拍完《Life is a Miracle》後,還把山區的場景改建成一座名叫Kustendorf的小村落,完全由他當家做主,歡迎任何想要拍電影、搞音樂或是繪畫等其他藝術創作的朋友到那兒落腳出發。.

 

坎城影展的官方網頁上也貼出了他的一篇專文,視野開闊,觀點很有意思,很有啟發性。認為坎城影展就像是一座國際藝術村,各國電影人來這裡分享電影理念,也來認識彼此,因此呢,多元的文化交流就益形重要,大家的觀點或許岐異,然而說故事,建構劇情的手法最後還是能引發共鳴的。擔任坎城評審展是向電影和電影人致敬的大好機會,他會注意各別的作品和表現方式,從不同的觀點中掌握事件本質。他也會鼓勵評審要全神貫注看電影,然而讓大家充分表達觀點,說明自己對電影的意念。

 

對我而言,坎城毋寧是觀念火花碰撞的大競技場,影展還沒開始,影展評審主席就已經發表可以讓人再三咀嚼談話,可想而知,未來的一個月裡,這個國際藝術村肯定就如百花爭鳴,熱鬧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