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動物:美術在說話

不要忘記,Tom Ford原本是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他的創意讓名牌老店GUCCI得能翻身,最厲害的是,他還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了品牌。看他拍電影,光從美術布局切入,就有耐人咀嚼回味之處。

先談鋪排。《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女主角Amy Adams飾演的Susan是一位藝術策展人,生活奢華,排場不凡,住摩登大房,還有管家和司機,但她一點都不快樂,電影開場就是她策展的「終究要衰老肥胖的女體」(這是我看圖說話的自行註解):四位身材有如米其林輪胎寶寶的老婦人,精赤身子彈跳著,鬆垮的器官和肌肉也跟著上下抖動,讓人看得好生不忍,但是當事人很快樂,不必在乎別人怎麼想,只要快樂做自己,何樂不為?一如她們擅長的啦啦隊表演那樣,既可娛人,更能自娛。
/

她們的身材不符合傳統的「美麗」定義,亦不是傳統畫廊願意炫耀觀眾的女體之美,然而展場有四面長條液晶螢幕,眾目睽睽下,一再播放著米其林婦女的全裸身形;展場的平台上,則請本尊躺臥其上。如果你熟悉故宮的肉型石,她們的本尊活脫脫就是肉型石的人體版。肉型石像爌肉,會有人滴口水,為什麼人體肉型石反而讓你坐立難安?

文字時代,文字雕刻師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影像年代,創作者的思維心緒,其實沒有不同,差別只在於工具,以及處理的器物/事物標的。Tom Ford對於女人/老女人或許是有偏見的,例如Susan一直不愛別人說她像媽媽(只有一場戲的Laura Linney,從老妝到「人生沒錢,萬萬不可」的勢利談吐,確實很難讓人喜歡),偏偏,她卻是抗拒,卻一路向媽媽的道路靠攏,人生的罪與罰,她都難撇清關係,前夫所寫的「夜行動物」其實就是向她「致敬」的作品,畢竟,沒有她,小說難以成冊。

老胖女人的胴體展,坦白說,確實驚世駭俗,但是她的藝術界朋友卻認定這次展覽的格局隸屬「垃圾文明」,Susan亦坦承一切不過就是「垃圾」兩個字,以垃圾眩人,以垃圾欺世,難怪她一點都不開心。Tom Ford的開場破題毋寧就是垃圾來對照炫藝術貴族的蒼白與貧血。

至於她把女人臀弧的照片掛在辦公室後牆,只掛邊角,卻不居中,是裝飾?還是岐視?是前衛?還是保守?是沽名釣譽?還是聊備一格?不論答案為何,Susan都拿到高分及好評。

接下來,《夜行動物》中的Susan,還會遇見三座藝術品,那都非巧合,亦非偶然,而是Tom Ford的刻意手痕。

首先是一匹渾身插滿劍與箭的野牛,它體型壯碩,即使野性難馴,還是難逃人類魔掌,回眸凝視的眼神,滿是哀傷。什麼樣的人會展示這種「人定勝獸」的藝品?殺伐之氣,哀矜之情,遙相呼應著男主角的情傷本質。

接下來,Susan任職基會金的長廊牆上掛著她買來的「REVENGE」的大型油畫,字意就是「復仇」,油彩還有墨漬未乾,往下滲漏的痕跡,宛如還在淌血的傷口,幾乎就是怕觀眾忘了男主角想要復仇的心思。「REVENGE」當然是白話文,大剌剌地來點出「小說復仇記」的本質,問題在於如果用的不是「REVENGE」這個字,Tom Ford想要邁達的意境,難道就抵達不了嗎?

最後則是Susan辦公室的牆上還有一幅「行獵/行刑圖」,這個標題同樣是我自行註解的,獵人拿長槍,本應狩獵,偏偏槍隻斜前方另有男子站立,他是獵物?還是刀俎祭品?這張圖現身之際,小說主角的悲情際遇已到了難以回頭的絕境,Tom Ford試圖透過藝術作品完成的內容指涉與連結,因此就更清楚明白了。

不過,美術作品的連結,只是表象,《夜行動物》的真正魅力其實是在小說的暗寓與明示,且待明天。

薩利機長:壓力三部曲

重現災難現場,難不倒好萊塢,《薩利機長》電影海報上強調的那個「untold story」才是關鍵字,才是一個已經被新聞媒體徹底轟炸過的空難題材,卻值得搬上銀幕的關鍵字。

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遇到鳥擊,兩具引擎皆熄火,迫降於哈德遜河面上的事件,透過即時新聞的傳送,立時成為吸聚全球關切的災難事件,尤其是機上乘客擠在兩側機翼上,等待救援的場景,堪稱是航空史上最經典的畫面之一,最後機上的155名乘客全數生還的結果,更是911事件後最讓美國人雀躍的「飛機」新聞。

事後,班機機長和空勤組員接受過無數媒體採訪,還有多少「untold story」可以再挖?Clint Eastwood選擇的切入點是重現機長Chesley ‘Sully’ Sullenberger的危機處理。

機長救了一機子乘客,他已經是公認的美國英雄,但是他沒有太多的喜悅,墜機是事實,墜機前後的處理,必需通過科學檢視,才能確保英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還能不能再飛?保不保得住自己的退休金?

英雄不風光,英雄忐忑有憂,正是《薩利機長》的核心論述。Clint Eastwood兵分兩路,一是妻子,一是飛安會。

順利獲救後,Tom Hanks飾演的薩利機長立刻致電妻子,Laura Linney飾演的妻子Lorraine接到電話時習慣性地問他要不要回家吃飯,沒聽出他語氣中的喘息,薩利只能請她趕快打開電視看新聞,不能怪妻子的,誰會料到這有種「鳥事」發生?

稍晚,Lorraine再與先生通上電話,噓寒問暖後,提到了房貸,經濟壓力困擾著這位主婦,但是薩利更煩心的是,飛安會不從結果論英雄,他們掌握的部份數據對薩利不利,只要他的判斷與處理有誤,迫降河面並非最佳選項,而是人為失誤,他的工作與退休金可都泡湯了。

不知情的妻子還在電話那頭碎碎唸著,他無法確定飛安會的調查結果,一旦不利,妻子要如何承受?那份家計愁煩,只有擔負全家生計的一家之主才明白的。

正因為有新愁,才必需回想,Clint Eastwood此時才「重演」了鳥擊實況,這個時間美學的拿捏,頗具巧思,更重要的是他「貼近」了黑盒子完整紀錄下的座艙通話實況:雖然變生肘腋,但是沒有大呼小叫,200多秒的應變時刻中,他得先搞清楚狀況,找出機上最有效的應變方案,再做出轉飛機場或迫降河面的決定,那個三分多鐘的反應時間裡,人命與飛機的壓力全都壓在他的心上,一慌就亂,一亂就慘了,Clint Eastwood與Tom Hanks用低調來對照慌亂,顛覆了傳統戲劇的「高潮」準則,最多只以機長的防撞警語來凸顯危機壓力,卻更人看見了臨危不亂是多艱難的修為。

最大的壓力來自飛安全的調查,因為不管是電腦模擬飛行,或者其他飛行員的模擬試飛,都「證明」他來得及降落附近機場,換句話說,降落河面的選擇與危機,都可能是薩利的專業失誤,他要如何在公聽會上反敗為勝呢?

《薩利機長》的真正高潮在於一切要讓科學來說話,但是薩利卻高祭人性元素,所有的模擬試飛都清楚知道如何選擇,如何判斷,事發當時卻非如此,先要搞清楚狀況,再理出最佳對策,人性的幽微細節關係著降落成敗,Tom Hanks沒有焦燥,不訴諸情緒爭取他的試飛要求時,正是他的「抗壓理性」的最佳寫照,不是這麼冷靜,不是這麼沉穩,他如何在那三分鐘之內做出決斷?

面對壓力,多數人只會大呼小叫,《薩利機長》重建現場的心理學才是全片最有魅力的「untold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