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0926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第三朵玫瑰》:

大導演柯波拉又拍新片了,對1970年代的影迷而言,這絕對是值得注意的大事。

 

yy01.jpg

01.在人生的最低潮時,導演柯波拉讀了《第三朵玫瑰Youth Without Youth》原著小說,作者默西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是著名的神學家,他對這本書一見鍾情,閱讀時一個念頭閃過腦海:「我可以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02.愛情迷人?還是學術重要?愛情誠可貴,青春價更高,若為學術故,兩者皆可拋。找回了生命的活力,得以繼續去完成學術志業:尋找人類的語言緣起。

本段音樂:

《第三朵玫瑰》原聲帶

《教父》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第三朵玫瑰》:

 

Youth-Without-Youth-13.jpg

01.  髮生齒長,還老返童,找回了生命的活力/生命輪迴

02.  愛情的擦肩而過/繼續只會傷害。是不是要離開?

 

本段音樂:

《第三朵玫瑰》原聲帶

《教父》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幸福來訪時》把手指彎成隧道,讓火車通過。

 

vi11.jpg

這是一部音樂電影,也是一部愛情電影。先完成角色性格或劇情定義,電影才好繼續,但是改寫原先的定義,才有柳暗花明的喜樂。

 

首先,我們要確定枯木的定義?枯木是老朽?僵硬?腐爛?死板?了無生趣?還是

 

李察.堅金斯(Richard Jenkins)在《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中飾演二十年來只教一門課的大學教授華特,平日教學除了重複,已無熱情;妻子過世後,更成了孤單老人。但是他請了家教來學鋼琴,他的亡妻是鋼琴老師,如果他能學會彈琴,也許可以備增懷思,當然,登門授課的女老師,也潛藏著讓他尋訪愛妻身影的一些幽微心思。

 

本段音樂:

《幸福來訪時》原聲帶

 

第二小時

2部份

最新電影:《幸福來訪時》

 

這是一部移民電影,也是一部枯木逢春的電影。

vi04.jpg

最重要的是英文片名叫做《The Visitor》,那麼,誰才是最重要的生命訪客?

訪客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訪客代表幸福的象徵,多好?

 

本段音樂:

《幸福來訪時》原聲帶

 

似曾相識:癡狂三十年

人不癡,就不會迷,影迷或歌迷的癡情指數,往往超越一般人的想像。

 

Jeannot Szwarc1980年執導的《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就藝術成就而言,實在不算經典之作,但是影迷卻接受到完全不一樣的訊息,不但自動自發在1990年組織了影迷俱樂部,還建構了一個官網(http://www.somewhereintime.tv/),出版過影迷刊物,一本接一本累計有至少一千五百篇文章,每年都還會辦一次影迷聚會,電影主角克里斯夫多.李維(Christopher Reeve)和珍西.摩兒(Jane Seymour)都曾多次與會,堪稱是最有活力的影迷俱樂部了。2009年十月六日,他們還在《似曾相識》當年拍片的Grand Hotel舉行一場三天兩夜的重溫會,邀請影迷舊地重遊,甚至住進男女主角定情的這家旅館,享受晚宴,再看一次《似曾相識》,期待看看有那一位片中影星會意外在晚宴中亮相。sit03.jpg

 

這場三天兩夜的影迷會,最便宜的個人花費是近三百元美金(將近一萬台幣),夫妻與情侶的費用則是965美元(超過三萬台幣),如果不是超級影癡,誰捨得這樣花錢?

明朝作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一書中曾寫過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的名言,能夠擁有卅年後依舊深深愛你的影迷,對於一手打造《似曾相識》愛情神話的影星克里斯夫多.李維和珍西.摩兒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永恆記憶,何況克里斯夫多.李維都已經離開人世五年了(2009年十月十日就是他離世五周年的紀念日),影迷依舊懷念他,依舊想要再見他一面,那是何等感人的癡迷?

 

電影所能引發的連帶效應,其實很難事先評估,台灣2008年引發的《海角七號》觀光熱潮,其實與《似曾相識》有些相似,每個電影場景都排進了旅行社的參訪行程,火熱的觀光效應,讓地方人士笑逐顏開,只是一年過去之後,《海角七號》風潮已然悄悄淡逝,只在多數影迷的記憶海角中留下一抹永恆的微笑。

 

SIT04.JPG

有人喜歡《似曾相識》穿越時空愛上你的迷離劇情,有人豔羨《似曾相識》兩位主角的俊豔造型,有人則被《似曾相識》的音樂蠱惑得神魂顛倒,一部迷人的電影確實有不同的內容面向任憑影迷需索。

不過,迷戀《似曾相識》不只是重溫「復古的浪漫」而已,百老匯的音樂劇製作人肯特.戴文波Ken Davenport)在九月十四日宣布,他將和《似曾相識》的小說原著Richard Matheson合力撰寫歌舞劇的劇本,並邀請了曾經創作過音樂劇《馬丁蓋爾(The House of Martin Guerre、《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名利紅塵(Moll Flanders)》和《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的作曲家Leslie Arden來作曲,但是還沒有確定《似曾相識》音樂劇推出的時間,距離他買下小說和電影改編權的訊息宣布已經隔了三年,依這種籌備速度,顯然還有得磨。

我對《似曾相識》音樂劇基本上是樂觀其成,但是卻懷疑它究竟能帶動多大的音樂劇熱潮。關鍵就在音樂劇的音樂上。最近,電視台猛打著《媽媽咪呀》音樂劇要來台灣演出三天的廣告,標榜著這是一齣你一定會跟著唱的音樂劇。是的,受歡迎的音樂劇一定有動人的歌曲,能夠讓人琅琅上口,《似曾相識》只要寫出動人情歌,沒有理由不受歡迎。

問題是《似曾相識》的電影本身就已經樹立了很難超越的音樂標竿,不管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里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號》或者約翰.貝律(John Barry)應和得天衣無縫的電影主題樂章,都已經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似曾相識》音樂連結,不能超越,音樂劇就不成音樂劇了;一旦超越,是不是又和熟悉的《似曾相識》經典越行越遠?

 

sit2.jpg

不管是「不好超越」,還是「超越不好」,動輒得咎的兩難議題,就這樣橫亙在《似曾相識》的音樂劇前面,就像《亂世佳人》只能有一部,不能有續集,拍成電視亦失敗,更別想歌舞劇了。不過,既然有人想要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好了,萬一失敗,你會發覺,還有經典可以重溫;萬一成功,人世又多了一項藝術精品,不也是人間美事?

幸福來訪時:慢火細燉

火候拿捏攸關廚藝決勝,同樣也攸關著劇情震撼。

 

《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 )》的導演Thomas McCarthy就是一位懂得細火慢燉的高手,也懂得用懸疑手法和觀眾玩起猜謎遊戲。

 

《幸福來訪時》的英文原名原義為《訪客(The Visitor )》,看過英文片名,你不禁就會猜想誰是這名訪客?訪客又會帶來多少衝擊?電影一開場就是男主角李察.堅金斯(Richard Jenkins)飾演的華特教授正在門口踱步,等著訪客上門,門鈴乍響時,這場猜謎遊戲就開始了。

 

好萊塢科幻片最愛玩的電影公式之一,就是透過闖入者(intruder)來帶動劇情,《幸福來訪時》也操作這款公式,但是玩法卻有不同,關鍵在於導演不急不徐,堅持自己的節奏:第一位訪客是鋼琴教師,第二位訪客是遲交報告的學生,第三位則是逼他去紐約出席論文發表會的系主任,但是他們都只是過場人物,都不是訪客主角。

 

故事是從華特回到紐約的住所才正式開始的,華特的舊居被朋友另外租給兩位非法移民居住,一位是由Haaz Sleiman飾演的敘利亞青年塔立克,另一位則是塔立克的塞內加爾女友Zainab(由Danai Jekesai Gurira飾演),究竟是華特闖入了他們的生活?還是他們闖入了華特的生活?還是三人之間就起了混血的化學反應呢?導演Thomas McCarthy顯然是偏好第三種解釋:華特收容了他們,塔立克教會了華特擊鼓,華特卻也目擊了塔立克被警方收押的過程。原本與世俗冷漠隔絕的的華特,從塔立克身上找到了重生的能量;原本不知道該怎麼與美國社會互動的塔立克,則是在華特身上,找到了對話空間。

 

vi23.JPG

但是《幸福來訪時》的關鍵訪客,卻是塔立克的母親夢娜(由以色列女星西姆.阿巴斯/Hiam Abbass飾演),她因為兒子失聯五天,心急如焚,專程找上紐約來探視兒子,卻因此闖進了華特的心靈。

 

去年,台灣影迷在大銀幕上見過西姆.阿巴斯的風采,她在《檸檬樹(Etz Limon)》挑戰傳統父權,演出一場以色列版《秋菊打官司》的精彩表演,讓人印像深濃,她和併肩作戰的律師一場真情流露的感情/愛情交纏的曖昧戲,符合了觀眾的期待(見下圖),卻也不至於太過濫情而失岔了戲劇的焦點,《幸福來訪時》其實也深諳這種細火慢燉的火候,讓西姆.阿巴斯更換了三種女人情貌,創造出更立體的女性浮雕。

 

vi025.JPG首先,她是母親。兒子關在看守所裡,她只能看著牢房外觀,完全使不上力,因為她同樣是非法移民,一旦身份暴露,她同樣也會被警方扣押;但是她走不開,也不願走開,兒子在那裡,她就要在那裡。

 

其次,她是婆婆。兒子的女友是黑人,是藝術家,走上街頭市集探視兒子女友,一方面是去了解兒子的眼光與愛情,另一方面則是用關愛的心,撫慰寂寞失群的另一個女人。

 

再者,她是主婦。華特初見她,就邀人生地不熟的夢娜住下來,但是孤男寡女合適嗎?夢娜婉拒了,說明她是懂得行止分寸之人,不過,華特的再次力邀,則是突破了面子瓶頸,讓夢娜回到最現實的人生面,妳就住妳兒子住的房間吧,不必流浪街頭,另外想辦法了。夢娜也是識時務之人。除了探視兒子,夢娜也善盡主婦之職,打掃、烹飪她都在行,最重要的是,她還是華特妻子的知音,打掃時聽著華特亡妻的生前錄音,她的由衷讚美,讓枯木逢春,心情忐忑不安的華特,更有電流通過的振奮喜悅。

vi10.jpg 

同是天涯單身客,她們可能譜出黃昏之戀嗎?這時,所有的人都明白了《幸福來訪時》所暗示的訪客與幸福,究竟指涉為何?問題在於導演會怎麼滿足觀眾的期待?

 

《幸福來訪時》的第一段愛情是難忘愛妻的生死戀;第二段愛情是跨越國別、宗教、語言及膚色的異國戀;第三段愛情則是看似不合時宜,卻是真心吶喊的真情流露。華特與塔立克相識不過十天,但是音樂化消了他們的壁牆,華特更清楚目擊了美國人岐視中東人的「後911恐懼症候群」,他心甘情願為塔立克付出,爭取權益,夢娜也目睹了華特在看守所內對著美國公僕發飆的公義怒吼,於公於私於情於理,華特和夢娜的互動關係早已超越了尋常陌生人,潛藏在華特血管內的跳動情愫,讓華特有了冰山鬆動的告白,冰雪聰明的夢娜全都明白,亦珍惜,就在看過《歌劇魅影》的那個晚上,夢娜輕輕親了華特面龐一下;就在決定回返敘利亞陪伴兒子的那個晚上,夢娜也用體溫和淚水回報了華特。

 

一切就點到為止吧,Thomas McCarthy的火候就在於節制,蠢動的因子接近沸點時,鏡頭就悄悄畫下了句點,接到下一場戲去了,為什麼?所有想講的話,想表白的感情都已經激動起來後,不就夠了嗎?其他的想像,就留給觀眾自行去補白吧。

 

《幸福來訪時》的結尾讓我想起了李商隱的「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懂得把韻味藏進想像的空間中,才是藝術。

幸福來訪時:音樂隧道

首先,我們要確定枯木的定義?

 

枯木是老朽?僵硬?腐爛?死板?了無生趣?還是…

 

李察.堅金斯(Richard Jenkins)在《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 )》中飾演二十年來只教一門課的大學教授華特,平日教學除了重複,已無熱情;妻子過世後,更成了孤單老人。

 

但是他請了家教來學鋼琴,他的亡妻是鋼琴老師,如果他能學會彈琴,也許可以備增懷思,當然,登門授課的女老師,也潛藏著讓他尋訪愛妻身影的一些幽微心思。

 

vi102.jpg只是,他欠缺彈琴細胞,「手指要彎得像隧道一樣。」女老師做出示範動作給華特看,華特的背脊和手指都僵硬無比,就是放鬆不來,「要讓火車通過…」

 

手指僵硬,隧道無法成形,火車就通不過,這不是一句平常的習琴對白,而是生命寓言的變奏曲,華特學琴學得身心俱疲,導演Thomas McCarthy利用這場開場戲,不但完成了角色定義,也帶出了他生命困頓的癥結所在:隧道垮了,火車就無法通行了。華特的坍塌人生還同樣顯現於他對遲交報告的學生,毫無耐心,亦無同情,冷漠無情,了無生趣的呆板,與他的寂寞形成了交響樂。

 

Thomas McCarthy的精細在於他在突顯華特的枯槁人生時,不忘開發新的出口,華特琴彈不好,已經換過四個老師,第五位也同樣不能滿意,藉口是練習時間沒空,實質卻是想再換一個老師,但是這回老師直接告訴他:「中老年才想彈琴,確實很難,如果沒有天份的人彈這麼好的琴,真是浪費的,我可以跟你買琴嗎?」

 

琴是華特妻子的遺忘,也是他對妻子的深情記憶,但是彈琴不能給他任何安慰與快樂,又何苦一再糾纏於彈不彈琴呢?

 

賣琴的提議,正是《幸福來訪時》推動劇情運轉的解謎鑰匙。但是,不急,導演和華特都不急著賣琴,等到他重回紐約寓所,遇見了愛彈非洲鼓的敘利亞青年塔立克(由Haaz Sleiman飾演),從非洲鼓的律動中他自然會跟著搖頭幌腦起來,音樂的樹苗才正式從他心頭重生抬頭了起來,上帝關了一扇門,卻也同時開了另一扇門,關鍵在於你懂不懂得去開門。

 

vi04.jpg

學音樂的目的是什麼?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華特的故事其實說的是:先讓自己快樂了,別人才會快樂。不能敞開心房學音樂,音樂只像是隔窗相望的陌生人,看著華特終於同意賣出鋼琴,看著他穿著西裝打領帶,背起色彩豔麗的非洲鼓袋穿梭於紐約地下鐵及中央公園的模樣,《幸福來訪時》極其簡明有力的地用音樂註記了他的新生。

 

音樂曾經讓的人生充滿受困受挫的死亡氣息,音樂卻也讓他找回來了再生的能量,如果《幸福來訪時》的結構如此簡單,坦白說,難免太老梗了。Thomas McCarthy最精明的算計就在於讓華特的音樂人生因為塔立克的出現而逆轉,更讓塔立克母親夢娜(由女星Hiam Abbass飾演)的出現,讓華特的第二春也綻放了新芽。

 

vi07.jpg

塔立克熱中非洲鼓,但是夢娜卻鍾愛鋼琴,她在清掃房間的時候,就刻意播放了華特前妻的錄音,琴聲優美,差別其實在於聽音樂的人究竟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夢娜對鋼琴樂聲的喜愛,當然就是同一族類的同頻共振,華特不能圓的心願,悄悄卻在夢娜的身上得圓,華特的冰山人生也就快速溶解了。

 

彈琴也好,擊鼓也好,音樂不曾排斥任何人,音樂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電影音樂獎:入圍名單

比利時根特影展(Ghen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重頭好戲,第九屆世界電影音樂獎(9th World Soundtrack Awards)的入圍名單已經宣布一陣子了,十月十七日就會產生得主。

 

今年的影展有三大特色,首先是日本作曲家梅林茂(Shigeru Umebayashi)將會於十月十六日舉行一場特別的音樂講座,分享他的作曲理念,以及電影中的音效處理。

 

news_874.jpg

歐美影人會注意到梅林茂的名字,主要是受到王家衛的影響,他的《花樣年華》、《2046》和《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都用了梅林茂的音樂旋律做配樂,當然,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和于仁泰的《霍元甲》也請了他來配樂,影展中主要就是介紹梅林茂替中國和香港電影配樂的成績。近年來,梅林茂也多次應邀替歐美電影配樂,作品包括了《人魔崛起Hannibal Rising》、《魔幻女兒國(Tears for Sale)》、《黑海(Mare nero)》、《荒誕主義者(Absurdistan)》和《燃燒彈(Incendiary)》,質量都相當可觀。

 

第二個重點則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的作曲家馬文.漢立許(Marvin Hamlisch)。由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唱紅的「The Way We Were」,堪稱是1970年代最動人的電影情歌了,

marvin-hamlisch.jpg

至於電影《刺激(The Sting)》和《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的音樂亦都寫出了時代氛圍和劇情對應的拔河力量。

 

六十五歲的馬文或許最近作品不多,但是成名甚早的他,得到終身成就獎也算實至名歸了。

 

第三個重點則是曾以《色,戒》拿過金馬獎的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應主辦單位之邀,要在十月十四日晚上與「交通五重奏(Traffic Quintet)」合作一個名叫「神聖女性(Divine Féminin)」的音樂會,要向銀幕上知名的偶像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珍妮.李(Janet Leigh),莎朗.史東(Sharon Stone)、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和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等女星致敬,主要是這些女星過去在銀幕上綻放的光與熱不知風靡了多少影迷,重溫舊作的音樂旋律,其實也是宛如舊夢重溫。戴斯培去年曾經灌錄了一張法國經典電影配樂的新詮版唱片,舊曲重生,另有風情。


最後還是要看2009年的電影音樂創作,誰能獨領風騷了,本屆入圍名單如下:
年度電影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卡特.布威爾(CARTER BURWELL作品有:《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和《暮光之城(Twilight)》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作品有:《班傑明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時尚女王香奈兒(Coco Avant Chanel)》,神鬼獵殺Largo Winch)》,情不自禁愛上你(Cheri)


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作品有:《自由大道 (Milk),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和《東岸饒舌傳奇:聲名狼籍先生(Notorious)》


麥可.賈奇諾(MICHAEL GIACCHINO作品有:《星艦爭霸戰(Star Trek)》,《天外奇蹟(Up)》, 《失落之地(Land of the Lost)》


漢斯.季默(HANS ZIMMER作品有:《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和《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年度最佳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OF THE YEAR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Carter Burwell


《班傑明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Alexandre Desplat


《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Hans Zimmer


《黑暗金控THE INTERNATIONAL)》Reinhold Heil, Tom Tykwer, Johnny Klimek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A.R. Rahman


年度最佳電影歌曲(BEST ORIGINAL SONG WRITTEN DIRECTLY FOR A FILM


“GRAN TORINO”《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
詞與曲: Jamie Cullum, Clint Eastwood, Kyle Eastwood and Michael Stevens
“JAI HO”《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作曲:A.R. Rahman 作詞:Gulzar and Tanvi Shah
“O SAYA”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作曲:A.R. Rahman 作詞:
Mathangi Arulpragasam
 
“RUN & HIDE”《我曾經愛過(Je l’aimais)》

詞與曲:
Anna Chalon
 
“THE WRESTLER” 《力挽狂瀾(The Wrestler)》

詞與曲:
Bruce Springsteen

 

請問總統先生:浮生夢

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1974年因為因為涉及水門案下台,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

 

尼克森下台後的第三年接受大衛.佛洛斯特(David Frost)的電視專訪,坦承自己濫用了總統權力,這個專訪節目創下了四千五百萬人同步觀賞的超高收視率,其實,也已經是傳播史上知名的專訪事件。

 

既然,題材內容都是世人不算陌生的歷史,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的《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究竟要如何才能捉住當代觀眾的心?

 

關鍵在於寫過《黛妃與女王(The Queen)》的劇作家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筆下不但嫻熟近代史政壇大事的經緯脈絡,同時更懂得在大人物的生活細節中,爬梳整理出潛藏的靈魂與欲望,另外再創造一段虛擬的心理夢境,就能夠在如煙舊事中理出新氣象。

 

nf331608.jpg

歷史人物的傳記劇作,允許虛實參半的新註解,但是大事件上一旦犯錯,出入史實太多,就會惹人話柄,喪失權威可信度,這一點,彼得.摩根自有專業上必需的細緻嚴謹,無需多慮,有趣的是他如何在細節上做文章。

 

他安排的細節有兩個大方向:首先,選擇從大衛的觀點出發;其次,從大衛的生活品味帶出尼克森的心情。

 

尼克森是大人物,大衛.佛洛斯特雖是娛樂界名人,知名度與影響力卻不成比例,大衛不能帶給尼克森任何光彩,黏著尼克森卻可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名望與榮光。事件動力只能來自大衛,不是尼克森,因為要求專訪的是大衛,付錢的也是大衛,尼克森的被動反應雖然也有著大口鯨吞的機關算盡,卻是只能順著大衛的意志與節拍去走,雖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但正因為大衛的積極主動,這場不對稱的訪問戰爭,才有了湊合的可能。

 

大人物嚮往硬漢人生,嘴吧上雖然硬是看不起大衛的浪漫自在人生,甚至挑剔他穿的義大利鞋子太柔軟,少了陽剛線條,但是單調少變化的心裡面卻難免也有著「有為者亦若是」的遐思,坐上美國總統寶座,堪稱人上人了,還有什麼東西買不到?事實上,總統有總統的框架與限制,白宮中的所有談話都錄了音,四處都有人監視,確實有太多身不由己的難言之隱,從他忍不住問了一聲:「義大利鞋子好不好穿?」就已經委婉透露了「公門深似海」,難享人間風月的無奈。

fn03.jpg

 

所以,最後當大衛真的送了一雙義大利皮鞋給尼克森時,他們之間已非競爭敵手,而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了,一場你來我往的乒乓球賽能夠如此收場,不正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優美手痕嗎?

 

至於生日派對的功用,也有異曲同功之妙。大衛出身專搞風花雪月的娛樂圈,偏偏「小孩玩大車」,要挑戰政治明星,他召募來的幕僚平常就是眼高於頂的知識份子,「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當然懷疑「往來皆白丁,談笑無鴻儒」的大衛究竟有沒有辦法逼倒尼克森,寫下千秋之筆,但是大衛往來的人物雖然算不是國際政要,也都是娛樂界名人,所以一看到海夫納等娛樂大亨出入派對場合時的目瞪口呆,同樣被八卦趣味迷惑得七暈八素時,就已經讓「不要小看娛樂圈中人」的小巨人議題得到了「正常人性」的呼應空間。

 

最後,再由尼克森來做總結,他留住大衛,硬是再問大衛一句:「你真的享受那種派對嗎?」大衛點點頭,凡夫俗子或許權勢不大,但是可以隨興狂歡,不必在意形象,不必計較得失,「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大人物的寂寞在那句問話中昭然若揭,也形成了《請問,總統先生》最漂亮的休止符了。

請問總統先生:小巨人

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的《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清楚地告訴我們一件事:「採用聖經故事中「大衛打敗巨人哥利亞(David and Goliath)」的模式,無疑是最神奇,最富戲劇效果的奇招。」

 

戲劇創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聖經故事中敘述菲利斯坦(The Philistine)大軍壓境,巨人哥利亞每天挑釁以色列大軍,最後卻敗在少年大衛之手。《請問,總統先生》則是描寫娛樂節目主播大衛.佛洛斯特(David Frost)主動要求訪問因水門案下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森,逼得他在電視訪問中承認:「我讓美國人失望了!」

 

一個是巨人主動來犯,一個是巨人接受挑戰,結果卻同樣是巨人敗陣(不管巨人名叫哥利亞或者尼克森),同樣是大衛獲勝了。

 

fn06.jpg

因為一場強弱懸殊的戰役,觀賞者的同情心早已選好對象,最後的勝利,不僅符合以弱擊強的同情期待,逆轉勝的結果,更符合了戲劇世界最仰賴的意外高潮。

 

訪問總統一向是政治新聞的版塊,很難與娛樂新聞扯得上邊,下台總統不接受主流新聞的主播採訪,卻接受了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專訪,居心甚明:「柿子挑軟的吃。」

 

正統主播永遠一本正經談新聞,肯定以灼灼逼人的姿態,口若懸河地逼問總統下台秘辛,在職期間已經多次交手的總統自知未必能討得到好處,如果終需一問,終究得兵戎相見,何不找一個軟腳蝦?與其任人屠殺,不如找一個可以讓自己操弄於股掌上的菜鳥來踩踏?何況,一次訪問還可以進賬六十萬美金,金援盡失,卻還要養一堆幕僚的下台總統,撥撥算盤,自然就會接受這次挑戰。

 

娛樂節目的主持人就註定層次膚淺,只會插科打諢,搞笑逗樂子嗎?世俗的偏見其實是大衛的最佳護身符,對手容易輕敵,他才有機會找到機會,做致命一擊,編劇Peter Morgan筆下的大衛其實也是大智若愚型的狠角色,他很清楚表演事業的真正關鍵就在於創造意外驚喜,如果花錢就可以創造機會,挽回事業頹勢,他也不惜一擲千金的。

 

nf138.jpg

花錢買新聞,是正統新聞人不屑去做的事,也因此才讓娛樂新聞有機可乘,尼克森這場受訪秀,原本也被外界定位為牛肉不多的表演秀,但在節骨眼上,以老奸巨滑著稱的尼克森卻來了場坦白懺悔,無異提前實踐了「政治事業就是表演事業」的媒體包裝論述。

 

不過,《請問,總統先生》最有趣的場景不在彼此的利害盤算,而是在雙方對陣交手時,「老鷹捉小雞」的接招戲弄術。

 

只要肯受訪,就有錢賺,這是尼克森欣然受邀的第一前提;其次,對手根本不懂政治,可以隨意戲耍,則是他自認佔有優勢的大勢研判。只是,即使是一場巨人對小孩的戰爭,尼克森也不曾忘記「先聲奪人」的必要,先給下馬威,就可以讓對手吃悶虧,落居下風,他的起手勢就是總是趁助理導播已經開始倒數計時,即將錄影的剎那,拋出一計冷箭:「怎樣,昨夜有沒有偷情啊?」措手不及的大衛被他這麼沒頭沒腦的一吵,思緒頓時錯亂,一開場就有點不知所云了。

 

連輸三回合後,大衛終於在第四回合時懂得先發制人,也沒頭沒腦地來一計鈎鐮槍,讓原本篤定輕騎過關的尼克森也亂了方寸,類似這種唇槍舌劍,暗藏機鋒的鬥嘴心機,不但是兩軍交戰的特異心理戰,也創造了你來我往的戲劇交火趣味,佔了上風的人就因此得能盡情屠殺對手,小大衛也才因此得能扳倒巨人尼克森。

 

當然,《請問,總統先生》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政治秀,要名的有名,要利的得利,更重要的是兩人都在這場對談中寫下了不同的歷史(一個是政治的,一個是媒體的),堪稱是一場雙贏戰爭,朗.霍華的處理不溫不火,深得政治秀或媒體秀的箇中三味,確實是他導演生涯中最佳作品之一。

茱蒂丹契:戲精惹民怨

 

演反派,演得民怨沸騰,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不能讓觀眾分辨,人生與戲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應該就是英國女星茱蒂.丹契最遺憾的結果了。

 

2006年,茱蒂在《醜聞筆記( Notes On A Scandal)》中飾演一位心機深沈的中學老師,一步步逼使陷入師生戀醜聞的凱特.布蘭琪成為她手上的禁臠,從頭到尾,沒有觀眾會認同這位角色,她的手段只會讓人厭煩,只會讓人更加同情手足無措的凱特.布蘭琪,她的演出有如一大片的黑,讓凱特嬌小瘦弱的白,有如萎縮在牆角旁的花更加惹人憐惜。

ju04.JPG

 

就戲劇效果而言,茱蒂的強勢與無所不在,正是戲劇張力的源頭,但也因為她演得太像太逼真了,那一年的英國電影分級署(the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接到了無數的民眾投書,於是在年度報告中直接指出她所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引來了最多的民怨,她是民眾最愛投訴指控的演員。

 

看完電影,大罵反派,其實只說明了一件事:這個角色真討人厭,這位演員詮釋得真傳神。角色是編導演聯手塑造的,唯有演員稱職,角色才有活力,才會讓人愛或恨。可是,由此推論這位演員是十惡不赦的壞蛋,毋寧是太超過的連結了。

 

每回提起這段往事,茱蒂心中就有恨,因為自己辛苦在演藝界累積了五十多年的成績,彷彿一夕之間就成了泡影,「難道人家分辨不出來我是在另外一個世界『演出』另外一個人嗎?我說的對白,就真的是我的內心本性嗎?」

 

老太太一旦動了氣,旁人其實很難說服她的,雖然,她其實可以一笑置之的。觀眾不喜歡《醜聞筆記》中的她,其實是另一種讚美(不自覺的,非故意的),不是她詮釋得如此森嚴可怖,電影的危機急迫感不會如此深濃可信,正因為演得太傳神了,才會嚇到入戲的觀眾,再也無法分辨戲與人生的分野了。

 

ju02.jpg

看茱蒂演戲,其實很享受,從《莎翁情史》中躲在人群裡看戲,享受庶民之樂的女王,到《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中,周旋在男人權勢野心世界唯一的智慧女性;從《長路將盡(Iris)》中年老失智的學者,到《布朗夫人(Mrs.Brown)》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情海波濤,她渾然忘我的舉手投足,真的就像已經完全溶入了那個角色,演什麼像什麼,是演員的天職,演到讓人咬牙切齒,理當換來如雷掌聲,何以卻換來一封又一封的民怨投書呢?

 

演員也只是平凡人,攀登藝術巔峰的旅程也許疲累又孤單,唯一能安慰演員的,除了評論,就是觀眾的掌聲了,如今,觀眾放下雙手不擊掌,卻用手寫下一封封的投訴信,對她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恥辱了。

 

是的,站在舞台上的演員,都試圖用生命來詮釋藝術,都期待觀眾的注視與關愛,掌聲是演員驗收成果的主要指標,一旦有噓聲夾雜其中,任誰都會心理受創的。

 

偏偏人生愛恨的表現方式,也許是另外一種人生插曲,經常也會出乎演員的預期,硬要把那一封封痛恨的投書,解讀成其實演員太專精,結果迷眩了影迷的專業成就,也許還真的很牽強,我只能集結蘇軾「水調歌頭」中的幾句名言來做本文的結語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不應有恨…此事古難全。」

09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影展:《與你同在:勞勃‧伊普斯汀經典同志紀錄片影展》

 

 

《與你同在:勞勃‧伊普斯汀經典同志紀錄片影展》已經從918起在光點台北獨家上映,對我而言,影展中的每一部紀錄片都值得看,也耐人回味。

表單的底部

175紀事》描寫恐怖的「不正常通姦」法條,在希特勒掌權後開始擴大執行,前後約有10萬人遭到逮捕,更有數以萬計的同志被移送集中營,歷史學家估計在集中營裡死亡的同性戀者高達60%,即使戰後集中營關閉,他們仍以囚犯身分繼續服刑。

 

另外,《人人手中線:愛滋被單的故事》,描述愛滋病在男同志間蔓延滋長,一群人為了紀念因病逝世的親友,在白宮前鋪上一張又一張被單,揭開平權運動的濫觴,催淚指數百分百,還有西恩潘《自由大道》原版紀錄片《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

 

至於本周最重要的焦點《電影中的同志》,則是我在過去一整年來看過的三部最精彩的紀錄片之一(其他兩部是《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和《菲利普.葛拉斯:十二面向(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本段音樂:

Dear Clementine》主題曲

《紅河谷》主題曲

secret love》歌曲

《末路狂花》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影展:《與你同在:勞勃‧伊普斯汀經典同志紀錄片影展》

 

電影是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藝術活動,透過電影的放大功能,我們看著電影學會了諸多的人事關係,包括求愛,接吻、謀職、奮鬥。

 

但是電影放大了何只是影像的臉孔或身材而已,人類的欲望與恐懼也被放大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了電影檢查制度的誕生,有了上級指導員告訴你:什麼可以看,什麼不行。

 

然而人生最可貴的資產之一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電影中的同志》就是檢視著創作者如何在電影膠捲中滲透一些被視為毒蛇猛獸的同志題材及畫面,不是刻意標新立異,而是反應真實人生的情貌而已。

 

本段音樂:《藍天使》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女性影展》   專訪女影總監游婷敬

 



本段節目中要送出十張電影票聽眾朋友,請大家打電話給電台,只要聆聽游總監的介紹,就知道如何回答出正確答案了。

今年的《女性影展》包括了多個單元:《情人不見了》

那天之後The Day After     癡人追夢Nothing Else Matters  /

便利Night Owls      終結情人Reflections  義大

《新潮流.女影熱》

上帝辦公室God’s Offices     克萊兒西蒙Claire SIMON

死亡公寓Fiksi   印尼       體藝術家Begging Naked

 

但是我更在意的是台灣的女導演們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不論是劇情片或者記錄片,巧妙的,竟然不約而同地都有著共同的主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2部份

《人生心情》:

921十周年的前夕,我們曾經看過承載了台灣人血淚的紀錄片;同樣也在921十周年的前夕,台灣又遇上了令人痛心的八八風災,災難常態化的寶島台灣,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面容呢?我們要用什麼的心情來為台灣祈福呢?

 

本段音樂:

《勇士與稻穗》中的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巴奈)

《欲望城市》主題曲Auld Lang syne

921安魂曲》主題曲

《驪歌》國語版/台語版/英語變奏版

《勇士與稻穗》中的蘭嶼之戀 (陳建年)

私顏:輕輕曖昧最是美

全球每年電影產量多到以萬來做計算單位,能夠創造一個經典畫面,讓人討論或懷念都已極不容易,這一回的《交替影展》中,得能看到鄭有傑的第一部作品《私顏》,就看到了兩個極濃烈的影像。

 

首先是鄭有傑自己飾演的張立翔,對著鏡子看著自己的影像,然後把頭湊了上去,與鏡中的自己吻了一下。

 

是的,你可以說那是自戀的表象,神話中的納西塞斯(Narcissus)不也就是看到了水中的倒影,愛上了自己,終日流連河邊,最後人入水中,不幸溺斃,岸邊於是開出了清香逼人的水仙花。

 

但是,你看到不只是一個自戀的男生而已,你也同時看到了男生愛男生,男人吻男人的畫面。單純,又直接的一個親吻動中,同時揉進了「火熱與冰冷(肉體與鏡子的溫度落差)」,「真實與虛幻(肉體與影像)」等元素,勾引著你繼續看下去。

 

《私顏》的劇情主軸是張立翔的班上新來了一位顏面傷殘的同學陳國方(陳建文 飾演),他整張臉因火災受傷,必須整天帶著面罩隔離。他的特殊容顏導致他自卑低調,但是張立翔卻主動示好,俊美與傷殘的強烈對比無傷於他們的友情,但是陳國方的溫馨接送情,卻也讓張立翔不安,擔心陳國方別有企圖,擔心即將鋪天蓋地而來的同志情,於是找了藉口拒絕陳國方的載送,卻不慎發生了車禍。

 

yy77.JPG

病房中,唯一守在病床旁照顧張立翔的就是陳國方,張立翔只是行動不便,顏面無傷,卻長了鬍渣,於是陳國方提議要幫他刮鬍子,行動不便的張立翔只有任憑擺佈的份,於是從拿熱毛巾敷面,用手輕抬起他的下巴,在他的臉上塗抹刮鬍泡,再拿起刀片在他的臉上刮動起來,就這樣創造出一個有聲有色,有香有味的超性感「床戲」。

 

這場「床戲」發生在病床上,無需裸裎相見,卻有著讓人心旌動搖的勾魂張力,一切只因為鄭有傑懂得用影像來轉化俗世的情欲經驗。

 

首先,讓對方的手,輕觸你的臉龐,審視著你的稜角曲線,感觸到你的肌膚光澤,對方的手感及溫度,不也同樣讓你感受到另一種悸動?那是愛人狂戀才有的心情,如今就凝聚在剎那間的「觸感」之中。

 

其次,你不能遠遠地替對方刮鬍子,你必需貼上前去,近距離接觸,那是你們前所未有的親近距離,雖然空氣中飄盪著刮鬍泡的香氣,但是你們更可以聞嗅到彼此的氣息,雖然你無法準確描寫那種雄性氣味,但卻也具現了一種「嗅覺」的想像。

 

至於刀子從下巴往臉蛋滑磨過去的時候,你似乎聽見了鬍渣刮動的聲響,那是試圖抹去不完美,留下清秀青春的努力,那也是「男為已悅者容」的實際行動,陳國方迷戀的是張立翔這張俊美的臉蛋,恢復它的清純與光淨,完成自己頂禮膜拜的祭禮,同樣是一種心靈飽滿的「愛情」想像。

 

yy76.JPG

最後,陳國方再用毛巾擦拭掉張立翔臉上的泡沫殘渣,然後用手指輕勾起張立翔的臉龐端詳了起來,那是藝術品終於完成的感歎,也同樣是單戀心願的完成,但是他的手勢卻也像極了俗世戀愛劇中愛人終於要感動熱吻的前奏,觀眾開始會擔心起陳國方是否就會俯身吻了張立翔,因為張立翔那種「任君恣意憐」的肢體與眼神,不正透露著這樣的心曲嗎?

 

沒有,鄭有傑踩了剎車,他只創造了意境,沒有照著觀眾期待的劇本走下去,因為他懂得「商品」和「藝術」的分野。

 

《私顏》講的不只是曖昧的同志情思,《私顏》剖析的是分裂的理智與欲望:俊美是外形,但是內在性向/愛情恐懼卻使得他有如顏面傷殘的人,把自己層層綑縛了起來,瑟縮膽怯,又不懂得如何溝通,等到張立翔終於明白他和陳國方原本擁有著同一張臉孔的時候,那場導致毀容的無名火(從來沒有交代原因),毋寧也成了他發現了自我內在的「真相」時,那種巨大打擊得有如烈火焚身的具體符號。

 

《私顏》從私人睡臥的空間展開,《私顏》在私人浴室對鏡自戀的人影結束,明白真相的張立翔是不是真的更能接納真實的自己,他的對鏡自吻,是不是在自戀之外,又多了一層開悟與歡欣呢?《私顏》的結局其實充滿了開放式的想像,這也是鄭有傑的才情所在,他創造了意境,也留下了想像,做為初試啼聲的作品,《私顏》雖亦有些生硬瑕疵,但就意境與視野而言,其實是一部夠讓導演昂首闊步的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