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還算繁榮時,春秋兩季,就會有一些電影大亨,得意洋洋地宣布新片拍攝計畫,越是說得天花亂墜,天馬行空,越容易上報紙版面,目的除了造勢,還在集資,有人認同,有人回響,願意投資,夢想就容易實踐。
至於後來這些新片能不能如願拍成?多數的媒體都懶得追究。
胡金銓導演生前談了十多年《華工血淚史》的拍片計畫,歷史考據、劇本寫作和服裝設計都有了,就是找不到資金,十多年來,他不曾改變自己的夢想,三不五時就 會媒體簡報進度,一再受挫,並不影響他的熱情,媒體記者則是從胡導演的雙眸中看到了這股熱情火花,即使明知一切還如空中樓閣,也持續報導著胡導演的夢想。 畢竟,電影就是做夢的事業。
台灣電影景氣低迷後,放大話的人少了許多,得到輔導金的作品能夠拍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遑論其他的夢想了。可是,電影如果少了夢幻特質,那還叫電影嗎?
上星期,中國大陸傳出了張藝謀的合作夥伴張偉平對大陸媒體透露,史匹柏將和張藝謀在2008年之後合拍《西遊記》,周杰倫是很適合演出孫悟空的人選。
美聯社的香港撰述則於二十二日刊出了否認消息,文章詳述了張偉平先是對外透露此一消息,繼而又指是媒體誤會做了錯誤報導,最後則引述史匹柏公司的發言人談話說:「史匹柏連下一部戲要拍什麼都還沒有確定,更別說兩年之後的合作案了。」
《西遊記》的消息轟動一時,關鍵在於中美兩位名導演的攜手合作,張藝謀和史匹柏將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合作,張藝謀是奧運開閉幕式的總導演,史匹柏 則是藝術顧問,他們如果進一步合作,擅長科幻的史匹柏負責特效的構思和突破,張藝謀則發揮他的影像和色彩特長,將很有科幻魅力的《西遊記》具像成世界神 話,可能會激發出相當的火花。
史匹柏訪問中國,禮貌性表示願意和張藝謀合作新片,那不是朋友承諾,更不是商業契約,那是很有彈性的客套話,就像許多外國明星到台灣訪問,都會順口回應記 者的詢問說:「我很期待和李安合作。」有沒有意願是一回事,成不成又是一回事,禮貌應酬更是另一回事了。多數時候,船過水無痕,夢想的話,說說,聽聽,也 就算了。
《西遊記》的新聞目前看起來像是一枚空包彈,不過,如果把整件事解讀為張藝謀所屬的新畫面影業公司的大話宣傳,甚至擴大解釋為近年來票房和創意都大不如前的史匹柏要到中國找靈感養份,都可能是失焦的解讀。我看到的是中國影人努力要和國際掛鈎的企圖心。
張藝謀在21世紀完成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等片,意圖扮演帶動中國電影產業起跑的火車頭角色,挾帶著大量資金,借用了西方的動畫技術,要把中國的傳統 藝術換上新包裝,打開國際市場,雖然因為劇本太弱,人物刻板,空有形式,沒有靈魂,甚至連個故事都說不好,以致於掌聲噓聲交錯而至。但是,平心而論,他只 是沒做好,然而,把電影的餅做大,創造更多話題,拉高電影技術水準,營造更多期待的始意與大方向,卻是正確的。
美國影星華倫.比提曾經說過:「電影行銷和賣汽車及房子的手法不一樣,汽車性能不能打折扣,要如假包換,電影的賣點則在意外,意外越多越大,效應越強。」
電影的意外有很多種,效應也不一定合乎正面預期,雖然,意外就一定會帶來話題;然而,話題多多卻不一定就代表成功。
例如拍攝組合就會有話題,張藝謀和鞏俐再度合作《滿城盡帶黃金甲》,就被媒體集中火力,營造出舊情人再合作的火花,然而,有多少人關心他們會不會再有緋 聞?拍攝現場會不會再生激情火花?媒體的炒做,未必合乎真相,片商借力使力,新聞連天,卻未必有利電影。更正確地說,一切只是合乎媒體的行銷目的而已。
不管是史匹柏沾了張藝謀的光,或者是張藝謀沾了史匹柏的光,中國影人至少還有幾張牌,可能牽動一些國際合作案,《西遊記》可能只是打腫臉充胖子的一個宣傳,可能只是海市蜃樓的一個幻影,然而,持續尋找一些夢想吧,沒有夢想,就不必拍電影了,沒有癡狂,就不必燃燒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