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百子以換一子,多殘酷的政客手段啊?以己子換人子又是多不不可思議的悲壯義舉,陳凱歌試圖替古代傳說翻案,卻還力有未逮,翻了半天,不但翻案不成,反而更混亂了。
陳凱歌在《趙氏孤兒》中玩了一個很揪心的邏輯議題。
前提之一是平民醫生程嬰中年得子,正在為命名苦,越朔將軍的夫人莊姬建議孩子取名為程勃。
前提之二是莊姬已經過了預產期,因為遽逢政變,趙家被滅九族,為了保住趙家最後命脈,她請程嬰剖腹取嬰,並將孤兒託附,並囑咐莫提復仇事。
前提之三是大反派屠岸賈搜不出趙家孤兒,於是下令滿城初生嬰兒都要報官,限期一到,還是追不出趙家遺孤,那就殺盡天下初生嬰,一子換百子,成了屠岸賈設定的血債交易。
帶著趙家託孤,程嬰先回到家,主要是妻子猶有奶水,可以讓初生趙兒有奶可食,但是兩嬰共處一室,就已註定在劫難逃,必有一死,關鍵在於誰死?以及,又是如何死法?
程妻面對上門官兵的索嬰行動,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趙家小兒,那是母親天性,沒有理由為了一位從未謀面的貴族夫人犧牲自家小兒,尤其是她才初經懷胎十月及臨盆育兒之苦,早點把禍害送出門,她的動機,其實合情入理。
關鍵在於送走了趙子,自家還留了一個程兒,不時還會啼鬧,在風聲鶴唳之際,如何杜悠悠之口?知道真相的程嬰此時也只能將錯就錯,權且將程兒當趙子,要唬弄大臣公孫杵臼將「趙子」護送出城…在那之前的程嬰,從來不是義士或者壯士,他一樣有著私心,「救一個算一個」是極其務實的做法,偏偏人算不如天算,程兒就是出不了城門,窩在公孫家密室的結果,就註定了以假換真的命運。
《趙氏孤兒》最折磨人心的劇情設計無非就在於把劇中人物(或者觀眾)逼到死角,高聲質問:「你會用什麼態度護衛親生骨肉?」天下父母心,大家的答案與選擇都相差不遠,葛優飾演的程嬰在《趙氏孤兒》中面對的難題則在於明知已經別無選擇時,是繼續「救一個算一個」的務實做法?還是淪落成玉石俱焚的雙輸結果?
元雜劇中的《趙氏孤兒》傳奇,其實是先設定了忠義人性的清高主題,只看到程 嬰重然諾的犧牲態度(「犧牲」二字也是陳凱歌《趙氏孤兒》的英文片名),陳凱歌重拍《趙氏孤兒》,動機之一自然是要還原人性本色,但是顯然陳凱歌相信的是「形勢比人強」的「時勢造忠義」,眼見已經救不了程勃,從妻子手上搶下程勃獻給屠岸賈,就成為他不得不然的豪賭選擇。
屠岸賈基於虎毒不噬子的前提,相信程嬰雙手送上的嬰兒必是趙子,當眾擲子於地的親手殺嬰固然是心狠手辣的斬草除根之計,但是就算公孫杵臼先以身殉,創造了一個壁後之人必為趙子的假象,但是熟悉兵法的屠岸賈難道就不懂虛實布陣之義嗎?再加上程妻的不捨,程嬰的愴然,他能不有疑嗎?兵衛殺了悲啼的程妻,程嬰能不悲憤嗎?這麼懦弱的人何以又肯擕子投靠家屠岸賈家做門客?在有疑處不疑,豈是「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縱一人」的梟雄性格?
陳凱歌試圖替《趙氏孤兒》找到更清楚明白的人性論述工程,走上關鍵的高潮時刻,卻還是一團混亂,既無法突顯悲劇英雄的張力,連亂世梟雄也突然不再精明狠絕:該心狠的,突然寬厚了,該悲憤的,突然僵硬了,大智大勇或者大仁大愛,正因為劇情失去了重心之後,突然都成了空洞的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