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或《紐約,我愛你》,這城市愛情系列電影的製片人Emmanuel Benbihy遇上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十多段的故事串連成有機體,《巴黎,我愛你》從巴黎市的十六個地理分區來說故事,採用一加一的加法結構,未嘗不可,卻面臨著兩個問題:首先是切割得太過明顯,其次是連接得太緊密,少了轉折空檔,來不及回味細想,觀眾得從頭到尾全神貫注,在消化前一折故事的同時,還得拚命新一段的訊息,喘不過氣來的結果,反了折煞了觀影樂趣。
Emmanuel Benbihy 的解決方案是除了主要故事之外,還要拍一些橋段串場,《巴黎,我愛你》由他自己和Frédéric Auburtin聯手合作;《紐約,我愛你》則交由Randy Balsmeyer執行,主要以Strouse Emilie飾演的錄影攝影師來捕捉紐約的浮世繪,相關的片段主角都可能是她的錄像目標(例如拒絕畫家作畫之邀,錯失一段人生機緣的舒淇,就因為有了前憾,所以就能接受Strouse Emilie的攝影機,讓自己的人生風景起了變化),看似串場,卻也因為有了互動,似乎也自成另一章的城市傳奇了。
Maggie Q在《紐約,我愛你》中分兩段演出的巧思,一為主,一為副,因為中間穿插了其他橋段,有了一種明明已經插肩而過了,卻在下個拐彎轉角處又再相逢的驚豔感,頓時油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美麗歎息。
Yvan Attal描繪的紐約街景以菸為觸媒,以抽菸男女的街邊相遇搭訕做開場,Ethan Hawke飾演的作家站在餐廳外抽菸,遇上了同樣犯了菸癮來借火的Maggie Q,他就像極了《阿飛正傳》裡的張國榮(以買汽水為藉口,黏上了販賣部裡的張曼玉,創造了彼此生命的一分鐘裡,有你亦有我,再難否認的狡辯傳奇),開始滔滔不絕地發揮抽菸奇想本事,天南地北地扯了起來;這一點,同時也是呼應他在《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和《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中,曾經創造愛情神話的類似談話趣味。
素昧平生,卻能談得口沫橫飛,Ethan Hawke的激情,當然讓人印像深刻,明知他是在放電示好,卻也因為話題風趣,所以Maggie Q也能含笑回應,男的有啥心思,女方一清二楚,女方的美色當然讓人動心,可是女方究竟在想些什麼,卻不是只有單向發電的男方所能理解的,眼見女方巧笑倩兮,顯然電網已然生效,看似魚兒即將上鈎,Maggie Q卻回眸一笑說:「我是妓女,陪伴要付錢的…」Ethan Hawke呆住了,觀眾也呆住了,明明是豔遇,明明極其投緣,何以因為「工作」不同,一切全然變質了呢?只因對方是妓女,剛才的動心就全沒有了價值嗎?愛情還要看身份和職業的嗎?
愛情來得如此容易,卻也消逝得如此快速,Ethan Hawke的悵惘,不只是他個人的挫敗,卻也更精準地探討了速食愛情的情貌與本質了。
再見到Maggie Q,是她拿著衣服到洗衣店送洗,彼此用著英語和廣東話交談,那是紐約多國文化景觀常見的風情,隨後又來了一位美國客人Chris Cooper,Maggie Q於是用廣東話對店東消遣著Chris Cooper說:「這個鬼仔…」她怎麼也沒料到Chris Cooper也會說廣東話,就在她要走出洗衣店的時候,Chris Cooper同樣也用廣東話回敬了Maggie Q。前一段的街頭談話,神秘的Maggie Q挫敗了男人的急色心情;這一段的店鋪巧遇,卻換成了Chris Cooper震驚了Maggie Q,從性別的互動來論,頭一回女方勝,第二回男方勝,女男打成了平手。
這一段的Maggie Q其實只是串場人物,目的在於引出Chris Cooper與Robin Wright的街頭抽菸記,同樣互不相識,同樣借火抽菸,同樣一見如故,同樣來電相吸,但是站到街角抽菸,只能算是短暫的出神,抽完之後,女方還有棘手的男女問題還要處理,男方也有自己的世界要去照顧,原本只是擦肩即過的露水言笑而已,然而Yvan Attal的下一個鏡頭卻是往餐廳裡走了進去,在餐桌上共餐,深情款款訴說著:「我愛你。」的情話男女,正是Chris Cooper與Robin Wright。
那是前傳?還是續集?Yvan Attal沒有交代,也不想交代,愛情故事如果說得清楚明白,世界就單純太多了,愛到深濃時,什麼都好說,愛情易位時,啥也不用說了,能說話時,就且放聲高談吧,誰知未來會如何呢?美麗與幻滅往往只有一牆之隔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