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嘈嘈切切錯雜彈

 

讓音樂自然現身在電影角色的生活之中,蔚成自發感動的力量,其實是最高明的音樂處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如此,鈕承澤的《艋舺》亦有相等企圖與成就。

 

要討論《艋舺》的音樂,不妨先參考《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音樂處理。

 

《四海兄弟》描寫紐約布魯克林區四個猶太孩子混幫派的成長與背叛故事,其中之一的一位角色,隨身都會帶著一只排笛,躺在沙發上,就能吹奏出Ennio Morricone打造的主題樂章。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讓音樂內化成為角色生活的一部份,自然生成,再進化成為主題迴響,而非外力配置硬添加上去的,效果就是不一樣。

 

其次,男主角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飾演的麵條,歷盡滄桑後,回到少年時期曾經隔著木板隙縫偷窺的小房間裡,重新看見了當年為之驚豔的珍妮佛.康娜莉(Jennifer Connelly)飾演的小美女黛博拉,留聲機傳出的沙啞樂聲,別具一種古老典雅的美麗,最宜表現小男生一見鍾情的環境勾魂樂章,音樂如此動人,佳人如此秀麗,一曲難忘的刻骨銘心,觀眾都明白了。

 

69.JPG

 

《艋舺》的音樂工程首先是建立時代背景的音樂氛圍,首先是要去尋找80年代的記憶座標,入選的「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與「愛情陷阱」,甚至「心事誰人知」等台語歌曲都具備了流行符號的印記,那是音樂總監配合電影劇情必定要去做的功課,基本上,音樂總監陳珊妮的努力,符合了基本需求。

 

但是真正的魅力,卻是在鳳小岳的吉他身上。

 

manga064.jpg

台灣流行音樂從1970年代校園民歌運動開始,人手一把吉他,傳唱自己的心曲,是最普遍的青年愛樂模式,即使角頭混混,也在吉他上找到音樂共鳴,其實是合情入理的帥氣性格,差別在於鈕承澤沒有在鳳小岳的吉他技藝上花太多篇幅,只取其形,不溺陷於其琴藝,他只是那個年代一位會彈吉他的孩子而已,只不過,他的吉他樂聲不但彈奏出太子幫成員的無聊青春心情,也可以用來襯顯他們上山習藝,正成為為黑社會成員的生命選擇。不過,鳳小岳的樂聲,其實只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急亂,並沒有「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柔情,但是琴聲弦動之際,卻很能呼應蚊子所說的:「我們踏入成人的世界,且一去不回。」那種莫名其妙,卻自以為盛大的浪蕩襟懷。

 

那種「出走,卻浪漫別具」的音樂感覺,跡近於《教父》中麥克避難西西里島故鄉,開始相親談戀愛的音樂處理,有異域風情,亦有遊子情懷,晃盪之間,給人既怡然又幽然的情思了。

 

manga063.jpg

《艋舺》的最後三分之一劇情走到了角頭傾軋,生不由己的角頭混混,各自要憑血性和歷練做出自己的決定,願意不願意,奈何不奈何,必需選邊走下去,沒有曖昧私混的空間,性格與環境對撞的悲劇,除了吶喊與血流,似乎已找不到更好的對應模式,這麼艱難的情勢,正好讓管弦樂的史詩氣氛開始發威,而且在血液噴灑如櫻花的時節才渲染上高潮,這樣的音樂氛圍與節奏,其實正是商業電影算計觀眾心跳節奏的最精準數列,味道對了,氣氛就出來了,動人的記憶亦就完成了,細剖《艋舺》的音樂節奏,其實是一堂很重要的商業電影音樂煽情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