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的一日:天降神兵

 

過目不忘,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天賦異稟;過目難忘,則可以用來形容藝術作品的精彩光澤。

 

四月二十二日的外電傳來消息說,電影《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導演肯.安納金(Ken Annakin )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對很多人而言,這也許只是一則訃聞,一位老邁的長者過世了;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他們或許會更好奇:「這位安納金,是不是盧卡斯(George Lucas)《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電影中那位「天行者」安納金(Anakin Skywalker)呢?」當然,一切純屬巧合,此安納金非彼安納金,但是盧卡斯得發表聲明宣稱他的安納金之名,並非受到安納金導演之名的啟發,倒也成為有趣的影史軼聞了。

 

我並不熟識安納金,坦白說,其實是根本沒有聽聞,更不曾研究,但是對於《最長的一日》則是印像深刻,一聽到外電說《最長的一日》的導演肯.安納金辭世,立刻想起的就是電影中一個傘兵吊鐘樓的經典畫面。

 

1962年拍攝的《最長的一日》,係以1944年六月六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納粹德國所發動的諾曼地登陸戰為主軸,類似的故事已經拍過不知凡幾,從《六月六日斷腸時(D-Day the Sixth of June)》到《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慘烈的戰場實況和生離死別的揪心之痛,都曾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但是,《最長的一日》允為經典的關鍵在於製片人 Darryl F. Zanuck的企圖心,他堅持用黑白底片來重現這場史詩戰役,少了血色刺激,黑白影像的質感更能讓觀眾靜心面對這次歷史時刻;他更網羅了包括約翰.韋恩(John Wayne)、亨利.方達(Henry Fonda)、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洛.史泰格(Rod Steiger)、勞勃.米契(Robert Mitchum)等四十多位知名大牌影星來攜手演出將軍或小兵角色,而且讓德國人講德國話,法國人講法國話,不因為電影是美國人拍的,就從頭到尾所有人都講英語,德國話和法國話出現時,就另外加打英文字幕服務只熟悉英語的影迷,完全不怕觀眾因為不願看字幕就不來看電影,這些概念時至今日都還依舊是史詩電影樂於奉行的圭臬。

 

我是小學生階段看到了《最長的一日》,十年前DVD開始盛行時,又再看了一次,當時其實是想急著回味一場經典,就是傘兵吊鐘樓的那場戲。

 

以諾曼地登陸戰為重點的電影絕對少不了諾曼地搶攤戲,但是《最長的一日》卻無意陷於點的糾纏,而是試圖從多戰場的觀點來檢視這場戰役,因為歷史容易簡化,容易讓少數英雄收割與強佔了歷史的記憶,大場面不可少,小戰役更見人性,則是《最長的一日》最宏觀的視野,其中,尤以發生在sainte-mere-eglise的空降師戰役最讓人動容。

 

空降師擅長天降神兵的奇襲,讓人防不勝防,然而天下事都有兩面,敵軍難以掌握空降師的行蹤,傘兵其實也會面對不測風雲的威脅,深入敵後固然好,落入敵人之手,下場就慘不忍賭了,sainte-mere-eglise的這場戲就是一位傘兵從天而降,傘袋卻掛在教堂的鐘樓上,奇兵頓時成了任人宰殺的刀俎,因為德軍就在他的腳下巡守來去,位置上,他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現實上,他卻是因為動彈不得,只能「吊以待斃」。

 

longest-day_492.jpg
longest-day_495.jpg

怎麼辦?

 

是的,這就是《最長的一日》最經典,也最讓觀眾冒汗的畫面。

 

longest-day_514.jpg
longest-day_515.jpg

你不必知道飾演這位傘兵的演員叫什麼名字,看到這樣的場景,你不會忘記那位傘兵的眼神,你立刻就會設身處地,油生驚慌之感。

 

危機可以帶動懸疑和焦慮,危機也可以創造如釋重袱的解脫快感或者扼腕跌歎的同情之淚,少年的我,當年是險些驚聲尖叫的,中年的我,重溫這場經典戲時,不但看見了當年的我,也更明白了什麼叫做經典,過目難忘,真是藝術作品所能創造的人生高潮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