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雅畫作:導演的責任

picx_fgen0045595753-thumb-200x294
好演員不能發揮實力,請問誰該負責?

坦白說,我覺得捷克大導演米洛許.福曼(MilosForman)很對不起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Portman)。
任何影星遇到時間跨幅很長,容貌有了巨大改變的角色,都會視為難得的機會,願意去嘗試和挑戰,我相信娜塔莉.波曼也是基於如此心情去接演《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身子也裸了,臉也腫了,牙了歪了,人也癡了,所有的犧牲都做了,唯獨少了應有的感動。問題不在娜塔莉,問題在於米洛許.福曼。

picx_fgen0045595725.jpg

屈原曾在「離騷」中寫過「何昔日之芳草兮,直為今日之蕭艾也」?感歎美麗事物的蒙塵,娜塔莉在《哥》中飾演的角色艾妮絲就有相似的際遇,她曾經美豔如花,後來卻遇陷害與污沾,大牢一坐十五年,出獄時,人兒早已成了飄零落花,徒留唏噓了。

艾妮絲的際遇是宗教戕害人生的血淚鐵証,理應讓人一掬同情之淚,尤其是她獄時,形容憔悴,臉腫牙歪的醜狀,何只讓人心驚,更讓人氣到髮指,對我而言,就演技的外型雕塑而已,娜塔莉已盡心力,不再專照於自己的美貌,而是試圖透過巨大轉變的對照,創造讓人傷痛的戲劇效果。

關鍵在於外貌只是骨架,戲劇才是靈魂,徒求外貌巨變,少了戲劇肌理,就無法創作讓人感動的力量。米洛許.福曼點到為止的戲劇詮釋,導致了娜塔莉白忙一場。

picx_fgen0045595719.jpg

艾妮絲既是哥雅創作下的繆思女神,理應美貌如花,清香如蘭,電影初出場時的艾妮絲確有如此清麗風景,天真無邪的艾妮絲在男人群中格外亮眼,然而理應顛倒眾生的她,卻少了重點描述,觀眾看不到哥雅的靈光感動,編導把哥雅的心意挪放到後來發瘋後的追尋,其實就是重點錯置;也看不到癩蛤蟆對天鵝的覬覦,以致於宗教裁判所選擇對弱女子下手的拷打與禁閉,都只是不近人情的酷刑,而少了激發悲憤的劇情轉進。

其次,則是對於艾妮絲的弱小與無助,也處理得有氣無力。關入大牢的艾妮絲,被剝光了衣服(有必要嗎?她都已屈打成招了),一朵鮮花窩在臭氣薰天的大牢中很難不殘敗,所以一旦羅倫佐教士出現撫慰,確實是有黑暗明燈的效應,羅倫佐的壞與艾妮絲的純,也可能在她們短暫的相處時光中有更多的對手戲,尤其是第一次的甜言哄騙,在近身接觸下勾起了羅倫佐貪婪的慾念,那是伏筆,第二次再見,羅倫佐卻多了曾遭艾妮絲父親羞辱與威脅的報復之心,因而才有付諸行動的動機,羅倫佐本來就是披著教士外衣的魔鬼,他的千方百計會讓觀眾更加同情艾妮絲天使蒙塵的受難記,偏偏,米洛許.福曼卻輕輕放過了,只拍了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飾演的羅倫佐的左手伸向了已經滿是傷疤的艾妮絲右大腿。

picx_fgen0045595712.jpg

米洛許.福曼選擇了故布疑陣的敘事手法,要來釣觀眾胃口,要讓後來羅倫佐的一手遮天帶動更大的憤怒,卻因此只照顧到羅倫佐的惡,卻忽略了艾妮絲的無助悲情,焦點一錯,天使成了花瓶,魔鬼才是主體,花不成花,觀眾就不知該同情了。

十五年後,艾妮絲與羅倫佐的再相逢,其實是癡情女與薄情郎的攤牌大戲,中間還加了個見証入哥雅。但在羅倫佐臉不紅氣不喘的哄騙下,艾妮絲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哥雅也成了眼睜睜看著艾妮絲被送走,完全不識人生險惡的廢物加笨蛋,這場戲也同樣暴露了編導對哥雅與艾妮絲的冷漠與無情,沒有質疑,也沒有抗爭,讓羅倫佐一手遮天,操縱全局,也只是擴大了黑暗色塊,卻不見風格震撼。

picx_fgen0045595707.jpg

艾妮絲的私生女艾莉西雅長大之後仍由娜塔莉.波曼飾演,其實是很合理的安排,羅倫佐再見到艾莉西雅自然就會想起昔日的艾妮絲,差別只在於艾妮絲昔日像天使,如今的艾莉西雅卻是公園裡尋找嫖客的妓女了,這場馬車中的對手戲既能回想昔日心動,還有父女拒不相認的親情矛盾,更有政客捍衛名聲的自私遮羞,還有妓女怕被賣到美國妓院的恐懼發飆,但是兩人的對話也只是急著交代心情,少了壞與野的對比空間,該是高潮,卻不見高潮,自然就帶來更巨大的失落了。

看過《終極追殺令(Leon)》,觀眾明白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如何呈現娜塔莉.波曼做為演員與角色的心路歷程蛻變;看過《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觀眾可以明白賈維爾.巴登的惡魔身影在柯恩兄弟的調教下可以幻化出多巨大的魅影。這兩位好演員卻未能在《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中擦出亮眼火花,我想,米洛許.福曼是唯一要負責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