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是天賦人權。想要言所欲言,得要不停地抗爭。前提是,你心無恐懼。讓你害怕,逼你噤聲,就是控制的手段。李惠仁的《并:控制》擲地有聲。
如果,你不知道中國如何用「移民實邊」控制西藏,請觀看紀錄片《并:控制》,導演李惠仁用香港做示範,告知你中國已經移民百萬人進香港,終究要改變香港人口比例,而新移民的大媽們每天早晚在公園廣場透過麥克風傳送「舞起來,大家舞起來,舞動中國夢,讓生活精采」的「大媽舞」音樂,已經實際改變著香港空間的聲音情貌。
厲害的電影,即使短短二十秒的畫面,亦有著比畫龍點睛更犀利的震撼點。
在台灣還有警總查禁書刊的年代,內行人想買禁書,就到香港,《并:控制》則告訴你「禁書」在香港成了現在進行式,「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被禁,「大老虎反習同盟」也買不到了。
台灣影星戴立忍遭中國封殺,還強要他道歉的第二天,台北電影獎舉行頒獎,沒有影人聲援戴立忍,唯一上台出聲的就是導演李惠仁,他在得獎作品《蘋果的滋味》中講了讓中國頭疼的藏獨、疆獨、台獨和法輪功,他雖然感謝活在台灣,自由可以像呼吸一樣地自然,但他同樣點出了「恐懼」已經滲透影人心中。
今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國宣布惠台三十一條「招安」台灣,台灣則在同一天發表了《并:控制》,打臉中共,時間點這麼巧,動機卻截然不同。中國是包了糖衣的麻藥,要讓台灣人逐步喪失話語自主權;台灣的嗆聲則是獨立影像工作自發自覺的創作,是透過群眾募資才完成的作品,而且只要上網就可看到整部影片。
「并」是「並」的古字,李惠仁導演用它做為片名,取其「象形」反諷之意,共產黨的「共」字倒過來看就是「并」,因此有了「反共」意涵,李惠仁這部紀錄片就在探索中國的各種思想控制手段。
只不過,李惠仁雖然敢挑戰中國,但片尾出現了大批不便署名的工作人員,以及「匿名贊助者」,就更揭露了中國的威逼手段,讓這些願意共襄盛舉的良心人士,亦不得不隱姓埋名以自保了。
同樣地,台灣又有幾家媒體敢報導《并:控制》的新聞?又有幾人敢寫《并:控制》的評論文章?報導或評論並不代表認同,不報導或不評論的媒體心態,則可以讓人看見寒蟬效應的冰寒指數了。
不敢挑戰權威,必定拍不好紀錄片,李惠仁曾以《不能戳的秘密》批判國家機器面對禽流感疫情的失靈與失能,官員看見他就頭疼,《并:控制》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批判中國,並非為某政黨或政權服務,它的例證與論述,都只是民主與自由的基本人權主張。
中國沒有言論自由,雖然不算「新」聞了,然而每一起迫害言論自由的案例依舊讓人怵目驚心:例如,李惠仁還在拍攝《并:控制》,得到風聲的中國當局就不再發給他港簽了。
中國藝術家華湧去年底用手機傳送了中國官員驅趕近百萬低端人口的實況,頓時成為中國追捕的要犯,就在公安破門捉人之前,用手機自拍錄下一段對三歲女兒的告白,強調他願意用肉身與軀體,爭取「人人都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在陽光燦爛的大街上說真話」的權利和尊嚴,基本人權,什麼時候變得如此悲悽與卑微?
中國境內十四億人口,類似這種敢於公開挑戰政府的「華湧」,不到千人,面對習近平宣稱他主導的修憲是「充分發揚了民主」,「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不就全面被消音了嗎?
《并:控制》的紀錄視野橫跨中港台三地,李惠仁採用的「對比」論述,簡單又有力,例如台灣民眾能透過罷免投票的民主程序,決定立委黃國昌去留,香港議員卻是中國人大常委會逕行認定,就可拔除「宣誓不莊重」的異議議員。
例如,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被關了八個月之後,面對中國要他交出電腦硬碟裡禁書客戶名單的「沒事」條件,林榮基要遷就「現實」還是選擇「價值」?林榮基告訴自己:只要出賣了這一次,這一輩子就沒完沒了了。
例如,「李明哲在台灣上網,到中國被捕」,這個案例是不是要脅迫台灣人閉嘴,要配合潛規則,否則日後人到中國,都可能被抓?
四十年前的台灣,反共是顯學;如今的台灣,媚共與恐共已然取而代之。媚共急著講對岸愛聽的話,恐共則是自宮噤聲,結果都是讓台灣人不復人形,《并:控制》的適時出現,毋寧是最珍貴的台灣心聲,一齣只要上網就能夠免費收看的紀錄片,等待著台灣人的滑鼠與手機按鍵了。
如何看這部電影?只要上網,打上《并:控制》和李惠仁,就可連結該片,直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