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時期的配樂,往往因地因人因設備而異。白景瑞導演的《台北之晨》不管是陰錯陽差,或者刻意為之,最後傳世版本就是無聲版,聲音的空白,因而有了想像空間,也因而有了再創造的機緣。這次台北電影節播出的林強版配樂,就是有趣的聲音實驗。 閱讀全文 台北之晨:無聲到有聲
月份: 2020 年 6 月
依違在明亮與暗昧間
這是2020年我替「空間美學開麥拉」所寫的第二篇文章,取名「依違在明暗之間(Lost In Twilight)」 ,Twilight呼應著電影《日暮》的時間光序,靈感來自也指向這部以帝國末日為背景的《日暮(Napszállta)》。 閱讀全文 依違在明亮與暗昧間
台北發的早車:藍色街燈
一首曲子在電影中先後以不同方式出現了七次,重要性無庸置疑,但你難免好奇,為什麼導演這麼愛它? 閱讀全文 台北發的早車:藍色街燈
依違在像與不像之間
本文是2020年我替「空間美學開麥拉」所寫的第一篇文章,取名「依違在像與不像之間(Lost in Authenticity)」 ,靈感來自也指向《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閱讀全文 依違在像與不像之間
普立茲記者:血淚真相
21世紀的記者只要熟悉鍵盤作業,秀才家中坐,新聞網上來,不必親赴現場就能寫出活靈活現的新聞,20世紀的記者則是偏好現場目擊,風裡火裡走過,完成的新聞才有血淚重量。《普立茲記者(Mr.Jones)》探索的古典情懷,讓人低迴。 閱讀全文 普立茲記者:血淚真相
影裏:看見與想見拔河
看得見的影像都是刻意的經營,看不見的靈魂才是想像力可以著力的世界。 閱讀全文 影裏:看見與想見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