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過橋的藝術

對死忠戲迷而言,《飢餓遊戲:星火燎原》算是成功的續集電影,既溫故,也知新了。本來就很演戲的女主角長大了,戲更精了,動作也更犀利了,雖然一切都在為還未到來的完結篇鋪路,也讓人覺得不虛此行了。

作為三部曲系列電影的第二部曲,處境最是尷尬。

 

第一部曲是看對眼的定情之作,得要拚盡全力,才能帶動後續期待;第三部曲是完結篇,所有的懸念與謎團都要做個了結,精彩可期;第二部曲既要承先,還要啟後,最重要的是能維持香火熱情於不墜,但是再怎麼努力,都註定只是一座橋,最大功能就是順利過渡。差別在於橋面是否寬闊平坦,能讓人健步如飛,奔跑前行;或者橋小路窄,走得戰戰兢兢,就怕出差池。

 

Francis Lawrence執導的《飢餓遊戲: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面對的第一個考驗在於「遊戲」究竟要怎麼玩下去?再玩一次「大逃殺」的飢餓遊戲,難免老套,惹人厭煩,但是若沒了生存遊戲,卻又偏離系列主軸,所以從Suzanne Collins原著開始,若即若離的遊戲變奏曲就成就了最機巧的劇情設計:一場遊戲一場夢,夢醒卻可見真心。

hung009.jpg新的遊戲其實包藏禍心,生存贏家KatnissJennifer Lawrence飾演)與Peeta (Josh Hutcherson飾演)因為在前集中創造了高收視率,逼得邪惡的史諾總統(Donald Sunderland飾演)被迫修改遊戲規則,對史諾而言,有人敢於挑釁威權,就是背叛的初萌,若不先下手為強,一舉摧毀人氣偶像,就是政權坍毀的前奏。想除去心頭大患,卻又不能暗下毒手,於是就有了大旬祭的第七十五屆大賽,昔日勝利「貢品」都要回鍋,而且還是只有一人能存活,那就是「合法」殺人。既有娛樂新秀,又能順勢拔掉眼中釘,那不是一石二鳥的妙計嗎?

 

當然,千算萬算不如天算,史諾有一套算盤,貢品們難道沒有另一套算計?這種一場遊戲,各自表述的盤算心理,意味著有機可乘,意味著人心不再呆滯,從接二連三的抗命手勢,不就都呼應著電影的帝國崩毀主題?

當然,史諾總統發現他的孫女都梳起了Katniss的髮辫,關心著Katniss的命運時,他的強顏歡笑,又透露著多少獨裁霸主最怕「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心理恐懼?

 hung018.jpg

飢餓遊戲:星火燎原》面對的第二個考驗在於「愛情」,Katniss究竟愛的是童年玩伴Gale(由Liam Hemsworth飾演),或是一起出生入死的Peeta呢?一個是朝朝暮暮,一個是魂牽夢繫,Katniss究竟情歸何處,電影確實勾動了深情的懸念。

本集電影的焦點,顯然偏向了Peeta。不管兩人之間究竟是真情或假意,只有一人能生存的遊戲公式,讓Peeta在啟動遊戲之前說出了真情告白:「妳家中三人都巴望著你回家,我的生死根本沒人在乎,你一定要活下去。」這種化做春泥更護花的愛情宣言,誰不動容?Katniss原本可以為了生存(或者說保護家人)謊稱與Peeta結婚了,但是驟聞Peeta的告白,她的眼淚與擁抱可沒有半點做作,再加上生存機率幾近近於零的死亡遊戲,兩人更有了同命鴛鴦的纏綿,更讓她們「不問結果,只要曾經擁有」的愛情,匯聚了更動人的能量了。

hung003.jpg噱頭則是《飢餓遊戲:星火燎原》的第三個考驗,從馬車遊行的著火彩衣到從新娘婚紗蛻變為展翅鳳凰的設計,其實都是「夢幻」元素的人間實踐;遊戲設計師的變更遊戲場景,也控訴著霸權梟雄玩弄人民的本質;再加上騷動莫名的猩猴大戰,箭雷破穹頂的反制之道,在在都讓電影的「遊戲」本質發揮得極其華麗,讓觀眾飽足視聽之娛,也就不會嫌這部長達兩個半小時,只顧著串連前集,並鋪排大結局的「過橋」電影,太過冗長了。

閱讀全文 星火燎原:過橋的藝術

危機解密:狂狷與真情

「必也,狂狷者乎!」論語子路篇裡記載著孔子對於不得中行之人,寄予「進取」與「有所不為」的期許,Bill Condon執導的《危機解密(The Fifth Estate)》,就遊走在狂狷兩極之間,時而銳利,時而保守,難免困惑了觀眾。

《危機解密》的中文片名迴避了主角Julian Assange與「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的直接連結,玩起了諧音遊戲,其實英文片名也不想與Assange與「維基解密」掛鈎,反而扯上了第五權(The Fifth Estate),指的就是男主角Assange超越了神職、貴族、平民與媒體的傳統四權,在網路世界上獨樹一格,直接公布民眾取得的原始資料,以打擊腐敗不法的暴君與政權的手段。

 

迴避片名直接連結,可能是不想惹上太多的版權爭議(畢竟,Assange公開在網站上駁斥電影的真實指數,更消遣說一部以「維基解密」為主題的電影竟沒有諮詢網站成員,甚至他本人,那是一個很尷尬的立場表態),更不想窄化創作主題,畢竟,就議題而論,《危機解密》拋出了極多值得思考的議題,也讓我們更清楚認識了普世梟雄的孤鷹性格;但就電影而論,《危機解密》卻是雜亂到不知剪裁,以致於訊息龐大,若非飾演Assange的班奈狄克. 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魅力十足,再搭配已經略顯福態,還被大鬍子遮掉半張帥臉的德國紅星丹尼爾‧布魯(Daniel Brühl,我忘不了他在《再見列寧》的清秀帥氣),還真的不知該如何細品電影在議題與技法上的來回擺蕩呢!

 

「維基解密」網站確實曾在過去三年內,對全球政壇和媒體掀起了滔天巨浪,也讓世人看到小蝦米如何對抗小蝦米(Assange以匹力之力,對抗世界第一強權─美國),「維基解密」網站的貢獻在於Assange相信只要給人一張面具,他就會說真話(if you give him a mask, he will tell you the truth),所以他鼓勵爆料,只要經過查証認為資訊內容確有所本,他就敢於全文批露,Assange相信的理念是「揭發不法不公不義,原本就是記者天職Exposing wrongdoing is what journalists are supposed to do」,他更認為透過的解密行動,讓真相可以曝光,人民可以獲得更多保護,但是可能有些人的名譽會受損;最重要的是這個網站的解密行為,加速了媒體(平面印刷和電子媒體)的現代化,讓更多的人體認到網路時代的威力。

 5estates010.jpg

電影《危機解密》的魅力之一就在於細述Assange如何靠著深思熟慮的新媒體哲學、高明的駭客技術、為信念獻身的熱情與勇氣,以及三寸不爛之舌的溝通本事,能夠單槍匹馬打造出「維基解密」網站,就在這個英雄崛起的歷程中,他瞧不起紙媒,卻又不能不依附紙媒,靠著傳統媒體的和名度、發行量和公信度,打贏這場戰爭的現實謀略,確有梟雄創業的氣概,頗能收激勵人心的煽情功效。

 

只不過,電影此時也同時質疑起他堅持全文批露,不做編輯遮掩的行事作風,因為傳統媒體堅持先查証再報導的作業準則,也質疑他的率性作風往往會傷及無辜…是的,古往今來敢於衝撞體制的革命家,大概都難以迴避道德審判的反撲與壓制,但是導演Bill Condon卻也在此時打出了一張安全牌:他一方面透過陪Assange一起打江山,後來卻因意見岐異而分道揚鑣的Daniel Domscheit-Berg,揭示了橫衝直接的革命家必定帶動的焦慮與背叛;另一方面,也讓被洩密洩到滿頭包的美國政府(伊拉克前線美軍,濫殺平民,以及外交機密檔案的悉數曝光)拚盡全力來擦屁股的憤怒與尷尬,來強化「爆料」後遺症。

 

Bill Condon的這張安全牌可以解釋成他試圖以多元角度來探索「維基解密」網站的震撼與殺傷力,同時也不想給予Assange太多的英雄崇拜,他確實給了Assange不少「狂」的空間,卻也加進更多「狷」的反撲來削弱「狂」的熱度。刻意的平衡,反而模糊了當初選材的始意;太想面面俱到,反而扁平了理應銳利有光的稜角,以致Bill Condon就像一位右腳猛踩油門,左腳卻踏死剎車的駕駛,搞得車上乘客一顛一簸地蹣跚前行。

 5estates015.jpg

Julian Assange的行事作風確實引發不少爭議,但是不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當初籌拍《危機解密》的動機嗎?把本色還諸銀幕,把仲裁交給觀眾,原本是《危機解密》想做與該做的事,更是讓觀眾反思「第五權」這股新興潮流的絕佳契機,中途轉彎的結果,讓狂者少了丰彩,讓狷者亂了顏色,《危機解密》遇到的危機就像一位原著小說作家公開出面批判小說改編電影的成績,氣力已盡,氣數也已盡,莫可奈何啊!

閱讀全文 危機解密:狂狷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