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的烙印:獵殺女巫

丹麥導演Thomas Vinterberg的《謊言的烙印(JagtenThe Hunt)》是今年初春足以與《愛.慕》分庭抗禮的力作,世人的傲慢與偏見,在泛道德的光環加持下,自以為理直氣壯,再也不分青紅皂白了。

 

《謊言的烙印》犀利地選擇了兩個很難抗拒的道德盲點:天使般的孩子怎會撒謊?幼兒園的老師涉嫌性侵幼生,豈非十惡不赦?只要踩到了以上任何一個雷區,誰不粉身碎骨?

the hunt0011.jpg 

北歐影帝麥德.米克山(Mads Mikkelsen)在《謊言的烙印》中飾演深受小朋友喜歡的老師Lucas,大家樂於找他嬉戲打鬧,黏纏著他,Lucas好友Theo的女兒Klara常跟著Lucas上下學,甚至還畫下了心形卡片送給Lucas,但是有一天,Klara卻告訴園長她看過Lucas的雞雞。剎那之間,Lucas從萬人迷變成了萬人嫌,成了全民公敵,不見容於社區,連警方都逮捕了他。

 

Thomas Vinterberg的美學選擇非常精準,他不玩推理破案的遊戲,給觀眾的就是全知觀點,看著他如何與小朋友,如何擦屎把尿,甚至還會告誡小女生不要隨便親男生……因為全盤了解,無有疑惑,所以Lucas的煎熬與悲憤,觀眾不但「全知」,而且「全受」,明白真相,卻也完全使不上力,即使有切身之痛,就是鞭長莫及,只能悲喜共嘗。Lucas的苦,成為觀眾的苦,共鳴迴響就更強更大了。

 

偏聽與偏信,是《謊言的烙印》鞭笞凡夫的第一個人生盲點。明明知道Klara很有想像力,卻更相信孩子不會無冤無故撒謊,事出必有因(電影中清楚交代了原委,但只有觀眾和Lucas清楚),再加上其他同學的附和起鬨,偏見就此滋長蔓延,再也回不了頭了。

the hunt006.jpg 

信任值幾兩重?則是《謊言的烙印》鞭笞俗人的第二個人生盲點。出事前,LucasTheo是交心摰交,無話不談,無所禁忌,視同兄弟,一旦親人受辱,親疏立別,只會怪自己識人不明,引狼入室,卻沒想到過去何等莫逆,真情厚誼建立的信任,何以如此不堪一擊,就此毀於旦夕?Theo面臨的是親人與摰友間,究竟該相信誰?他的為難,他的憤怒,竟然也讓觀眾難以苛責。

 

觀賞《謊言的烙印》其實是邀請觀眾去踩一個道德的蹺蹺板,明知Lucas是冤枉的,卻也能夠體會每位關係人的微妙轉變,包括Lucas的女友明知此事荒謬,卻也因為難免會有些問號,竟也會被Lucas趕出家門,Lucas的情緒與潔癖,引人同情,但是其他人的選擇,卻也並非那麼偏激,站在人情之常的倫理論述,就使得全片的道德辯論更難用簡單的是與非、對與錯來做評判了。

 

《謊言的烙印》固然讓我們看見了謊言的諸多波瀾,但是深陷心靈的「烙印」才是最精彩的一擊,即使警察還了Lucas清白,即使狩獵社團重新接納了他,但是那場因謊言而生的裂痕,真的就此消弭無蹤了嗎?酒酣耳熱,縱情狂歡之後的那聲槍響,是否意謂著還是有人視Lucas為女巫,必欲獵殺而後快呢?

 

「再生」人,真的能夠順利再生嗎?Lucas可以不計前嫌,再度抱起Klara,年幼無知,從何計較?但是一旦被謊言紋身,那個火燙的烙印,真的能夠清洗乾淨嗎?沒有人知道那一槍是誰開的?是誤射?還是謀殺?冷汗直冒的Lucas,又能如何清洗自己的冤情呢?一旦被流言纏身,誰不是終身被流言所困?誰能還公道?公道又是什麼?the hunt004.jpg

 

Thomas Vinterberg的人性素描,既悲觀又陰鬱,《謊言的烙印》中所有的角色塑造都極盡人情之常,正因為如此合情入理,才讓人無所閃躲,因此釀生的悲劇震盪,才更巨大。細品《謊言的烙印》,就能體會編劇功力:道德掛帥,是否必定株連無辜?公道的需索發生在平安夜的彌撒上,是不是更悲愴?兒子沿門追問真相,又是多勁力的雪中送炭?獵人擊殺糜鹿,不也是幸福橫遭不測的天意?以此對照Lucas的禍從天降,不也是極其嘲諷的生命輪迴?《謊言的烙印》踩中的人性弱點,都是人生的痛腳,問題只在於世人肯面對多少。

巴黎鞋奏曲:小步舞曲

有了莫札特的雙簧管,《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的古典愛情,得能從非洲大陸到瑞典書房有了纏綿的連結;有了莫札特的小步舞曲,《巴黎鞋奏曲(I Have To Buy New Shoes)》的姐弟戀情,從單身寂寞中得著了血色溫度。

 

《遠離非洲》中,Meryl Streep飾演的Karen是一位很會說故事的女生(事實上,她就是原著《Out Of Africa》的作者Isak Dinesen(這其實是她的筆名,本名叫做Karen Blixen),她愛上的情郎Denys(由Robert Redford飾演),最愛在營火旁或者客廳裡,喝著咖啡或小酒,聆聽她說著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最後,她真的把她的非洲傳奇寫成了充滿浪漫綺思的《Out Of Africa》。

 

《巴黎鞋奏曲》(請原諒我一開始就要批判這個片名,實在譯得有夠粗俗)則是日本知名編劇北川悦吏子升格做導演的作品(如果北川知道台灣譯成如此,可能也會眉頭一皺吧?),北川也是說故事的高手,片中,她透過中年熟女中山美穗來說,她升格做導演了,找來了中山美穗和向井理談了一段短暫的姐弟戀。一位陪妹妹到巴黎做男友的攝影師,卻在塞納河畔巧遇了旅法的女作家,兩天兩夜的相逢相識,竟然有了不忍分離的愛慕,電影情節確實太過巧合(很像巴黎市的觀光宣導片),如果不是中山美穗藉著莫札特的音樂說出了動人的故事,或許就不會有太引人歎息的動情力量。

shoes009.jpg 

一如《少年PI的奇幻旅程》,中山美穗在電影中說了兩段有關莫札特的音樂傳奇,層次有別,傷情則一,不管你相信的是那一個版本的故事,都耐人咀嚼回味。

 

電影中,中山美穗在喝了兩杯調酒後,就醉了,走路跌跌撞撞,向井理只能用揹的,肌膚相親,讓單身的中山美穗有了溫暖,結果兩人就回到中山美穗的家中,一個爛醉沙發,一個則躺在浴缸中,第二天,中山美穗晨起後,信手在鋼琴上彈起了莫札特的「K1小步舞曲(K1Minuet and Trio for Piano in G)」,引起了向井理的好奇,於是中山美穗分享了她的第一個故事。shoes011.jpg 

 

那是家裡的貓與小步舞曲的互動故事,貓很聰明,與她相依為命。聽見莫札特的琴音,就知道主人備妥了食物,聞琴聲就會現身,即使外出多時,只要聽見琴音,依然會聞琴知返,可是有一天,貓咪不見了,她再怎麼彈,貓咪就沒再回來了…但她還是重複地彈,是在召喚舊時相愛,是在召喚昔日記憶。

 

此時的「K1小步舞曲」像是優雅但感傷的小曲,簡單幾個音符,似已道盡了獨居女郎的寂寞情懷。

 

但是第二天,她說出的第二版本的K1小步舞曲」卻更加淒愴了。貓不是她養的,是她的兒子,她結婚沒多久就離了婚,獨力撫養孩子,有一天,孩子在路旁揀到了這隻野貓,膽怯地站在門邊問母親能否養貓?從此,孩子就全力來照顧貓咪,每一回孩子彈琴,貓兒真的就會聞樂相伴,但是孩子只在人世呆了短短五年,孩子走了,貓咪也走了,她再怎麼彈K1小步舞曲」,房子裡就是空盪盪地,沒有童音,亦沒有貓聲。news986.jpg

 

你喜歡那一個版本的故事呢?不是因為眼前這個男人與她多相處了一天,也多交心了一天,也許中山美穗願意分享的只是第一個版本,美麗的愁緒,小小的惆悵,但是正因為兩人交心了,她挖出了更多內心底層的傷痕,向井理選擇用臂膀溫暖了這位傷心的女人(或者說媽媽)。

 

第二天,中出美穗外出買花歸來,卻發現向井理不告而別了。他是不是像那隻貓咪一樣,在巴黎街道揀到了它,好不容易成為親近伴侶,卻又很快就從眼前消失了,她沒有哭泣,只呆呆地坐回到鋼琴旁,開始彈起那首莫札特的「K1小步舞曲」。

 

只有敏感的人,只有敏感的心,才聽得出來女人的呼喊,聽完中山美穗的故事,誰不知道K1小步舞曲」就是她的召魂曲,要召回最愛,要讓美好繼續,如果召不回來,此曲就是傷情曲,召得回來,那就真是最美麗的救贖了。

news987.jpg 

向井理為什麼離開?向井理又會不會聞「K1小步舞曲」而返回呢?答案要留待觀眾到戲院去尋訪,北川悅吏子的功力在於用一首K1小步舞曲」就點化了音樂與癡情的連結,在於將K1小步舞曲」的低限輪迴曲式,成為全片最動人的主題樂章,更特別的是如果你知道K1小步舞曲」是莫札特在六歲時就寫就的小步舞曲,是否更能體會中山美穗每回彈琴時,都會想起她那年僅五歲的無緣孩子呢?此時,你會不會想要再要聽一回這首K1小步舞曲」呢?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KK97qrf_Hs8”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忠烈楊家將:失敗英雄

那麼多的古裝片,那麼多的戰爭電影,我們還能期待多少新風景呢?

 

于仁泰執導的《忠烈楊家將》試圖透過金沙灘一役展示他亦有執導戰爭場面的能力;亦要在兩狼山的突圍戲中,展現他場面調度的功力;更要在峽谷決戰中,成就死戰成仁的豪情;要在葦花田中,極盡兩張強弩捕風捉影的緊張氣勢…論場面,論構圖,論雄心,《忠烈楊家將》都不失為一部熱鬧緊湊的商業片,但卻弱在角色刻畫,戰爭與家族的主題探討亦失之淺薄,還是在通俗演義的格局上打轉。

savey014.jpg 

《忠烈楊家將》的「忠烈」兩字,其實已然局限了全片的格局,封建時代,確實皇令難違,風燭老將亦得拚死上戰場,但是明明已被奸人所累,明明都已拚搏到皮開肉綻,必需刮骨療毒的慘烈末日,老將還要帶領兒子跪謝皇恩,忠和愚之間的等號,固然具現了封建皇朝的餘毒深重,卻也暴露了編導無意就「窮途」人性多做挖掘,訴諸傳統老招,就草草帶過的羅盤偏差。

 

挑剔《忠烈楊家將》不想多給人性深度,或許失之過苛,畢竟于仁泰給了大反派遼國耶律原(邵兵飾演)相當空間,他忘不了母親終夜啜泣之痛,矢志要報楊業殺父之仇,先是兵困楊業,再誘出楊家七子,要一舉殲滅楊家男丁,確實可見恨毒之深與算計之精,仇恨之火讓他不惜一刀斬了囉嗦的監軍,但是他真是個英雄嗎?真想血祭家翁嗎?電影中的耶律原也只是先讓兵眾做犧牲,等到楊家男兒以寡敵眾,人乏力盡之後,他再來一刀刺胸,冷言揶揄。savey013.jpg

 

是的,世界上沒有公平的戰役,特別是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生死決戰裡,贏家才有生存權與發言權,弱肉強食才是真理,耶律原善用兵力優勢來殲滅楊家男兒,確實應驗了鬼谷子預告的「七子出,六子回」的悲慘史事(這裡的「六子回」算是全片少數的機巧伏筆了),但也正因為耶律原像禿鷹掠殺雛鳥,所有的同情與憐憫就全都匯聚弱者身上,他的悲情早已不足輕重,他的無情(一槍挑起大郎,一槍掠穿三郎)固然霹靂勇猛,也夠讓人驚愕心疼,卻只有把同情的能量全都送往楊家男兒了,一心一意想要實踐心願的人,何以不能圓夢?甚至不能贏得同情?關鍵在於前頭對耶律原的仇恨解剖,其實只是裝飾,楊家(漢族)才是正統,電影早已選邊,耶律原的夢碎志破,反而符合了通俗演義的黑白臉譜了。

 

我願意把《忠烈楊家將》的娛樂性歸功於作戰設計,從楊家七子的破敵戰法,遼國軍隊的巨石攻城,都頗有新意,但是真正玩出了點新意的拚戰戲還是要歸功於周渝民飾演的三郎,他的武器是弓箭,背上的箭筒羽飾,原本就讓他的體格顯得比其他人更巨大雄武,七個男兒中亦只有他一人蓄鬍,而且家族合影,誰人不是垂手肅立,唯獨他叉手環胸,這些角色細節都是要突顯他的特殊視覺,雖然弓箭手的交戰戲,根本就是翻版自《魔戒三部曲》中Orlando Bloom飾演的勒茍拉斯(Legolas Greenleaf),而且似乎箭筒裡永遠都有射不完的箭,但是至少于仁泰還懂得先來個趣味變奏:弓一舉,對手全部止步低身,一動一靜之間,充份說明了他的神射功力,以及臨陣應變的求生機巧;然後再來個聽音辨位的箭神決戰,就在黃蕩蕩的芒蘆叢中,要欺敵,還要制敵,速度與力度快速輪轉,既讓人目不暇給,又讓人莫測高深,確實是一場讓人難忘的決鬥好戲。

 

savyy787.png當然,于仁泰深諳無情之道,他最愛在觀眾還來不及喘息之際,就又迅速逆轉情勢,鄭伊健和周渝民都是在這樣的節奏律動下,完成了失敗英雄的悲歌,卻也因為結果往往來得如此突兀與錯愕,哀泣更濃,惆悵更烈,光是這種節奏控制,就已証明于仁泰的電影技法,完全符合了商業電影的煽情期許了。

 

李察羅賓斯:配樂人生

Richard Robbins的名字,對一般人或許陌生,對喜歡文學改編電影的朋友,卻是曾用音符編織過無數綺麗文學夢的作曲高手。看到下面這張劇照,我相信多數朋友必定能勾起美麗回憶。 閱讀全文 李察羅賓斯:配樂人生

04月2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尋找希薇亞(In the City of Sylvia)》

 

西班牙電影《尋找希薇亞》描述一個不知名的男生(Xavier Lafitte飾演),一心念著六年前在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遇見的女孩希薇亞,六年後重返舊地,他要憑著記憶,重新拾回當日的感動。 sylvia007.jpg

 

胡適先生曾寫過小詩「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吹不散的是相思,可是人影不會被時間稀釋而變得模糊嗎?

 

《尋找希薇亞》是一部要求觀眾專心「聽」與「看」的電影。因為模糊了,所有必需用心凝視,用心傾聽,感官的充份放大,形成《尋找希薇亞》獨特的美學氛圍。

 

輾轉反側,思量難忘,戀愛中人無不如此。然而,心頭的「人影」真的清晰可辨嗎?六年前的記憶,驚鴻一瞥的心動,能夠在你的腦海深處鐫刻下多精準的人物肖像?如果不能,這份尋覓,能有結果嗎?

 

尋覓是古今中外愛情電影最動人的特質之一,《尋找希薇亞》對於少男心情的描述無非也是貼近這樣的情懷,特別是終於「等到」他「認定」的希薇亞時,對於的距離與回應,符合期待嗎?還是只有惆悵?《尋找希薇亞》是一部城市戀曲,浮生的電影夢。

 

使用音樂: 《尋找希薇亞》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東京家族》

 

五十年前,小津安二郎拍過膾炙人口的《東京物語》,如今,同一個故事,換成了山田洋次拍成了《東京家族》。

tokyo-09.jpg 

重拍是致敬,同樣也新添加了時代的印痕,難免就讓人起了比較心。

 

今天的節目要從選角和戲份做切入。當年的關鍵老爸老媽角色在笠智眾和東山千榮子的刻畫下,確實已具有日本長者的風采,山田洋次換了體型相異的橋爪功和吉行和子取代,乍看並不順眼,但是老爸有型(頑固),老媽有戲(守護家人的細節),也有了不遑多讓的魅力。

 

其次,關鍵的媳婦一角則由守寡的原節子換成了還未過門的蒼井優,多添了合理性,也把家人關係做了更緊密的連結,也讓《東京物語》戲不多的小兒子昌次,換上妻夫木聰來飾演後,多添了山田洋次對日本青年的期許與祈願。

 

使用音樂:《東京家族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qua963.jpg

 

我喜歡增長知識的電影,《濃情四重奏》就用了兩則音樂史的故事,豐潤了電影的主題

 

01.  舒伯特臨終前最想聽誰的作品?答案是貝多芬的131弦樂四種奏。為什麼?首先,那是英雄相惜的孺慕之心,其次,那是男主角的心靈自況,一位要退休的大提琴手,會選擇什麼樣的作品告別舞台?

 

02.  我們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及,男主角曾經師事過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電影中那段憶述大師提攜後進的故事,寬厚動人,深具啟發力。

 

音樂掌故何等迷人,但是《濃情四重奏》的核心除了音樂,還是人。合作了25

年的四重奏,何以要拆夥?首先,人老了,團體終究要散了;其次,原本很有默契的四重奏成員,會不會有爭強計較心?

 

很少見的體材,很動人的人性互動,記憶、友情和音樂專業的交流,在在動人。

 

使用音樂: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 1942

1942.03.jpg 

拍過震災(《唐山大地震》),如今馮小剛拍了旱災,《1942》是一部飢荒電影,亦是一部政客以人命做籌碼的批判電影。

 

天災很難抵抗,人禍更是悲劇,《1942》從張國立飾演的富有東家展開,他先得面對飢民,既而是逃荒,又遇上了戰爭,榮華富貴剎那成空,溫飽難求,家人都照顧不了的人生浩劫,生死邊緣,人性的陰暗與無奈就成了《1942》最深沈的歎息。

 

馮小剛花了些篇幅描寫政客與軍人如何因應旱災,人命不是第一要務,政治權益或者戰爭優勢,才是核心,至於國民黨如何操縱人民來歡迎美國政要,飢荒年代大官們依舊可以有水煮雞蛋,可以有糖醋魚,那是多強烈的對比?跪不下去的閨女不是不願服伺恩客,而是用尊嚴換來糧食,卻因吃太飽,蹲不下去,那又是多慘的嘲諷。

 

不想餓死的人,拿什麼來交換?答案都是催淚的。

 

使用音樂: 活著》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原聲帶

04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話題:《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

 

今天第一小時的節目都和巴黎有關,首先是追思Richard Robbins的《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其次則是岩井俊二擔任製片的巴黎鞋奏曲(I Have To Buy New Shoes)》。一個是美國人看巴黎,一個則是日本人看巴黎。

Le-Divorce01.jpg 

詹姆斯.艾佛利根據Diane Johnson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愛情合作社》透過Kate HudsonNaomi Watts飾演的伊莎貝爾與羅西姐妹,描述她們在巴黎經歷的愛情故事,羅西遇上的是自己都懷孕了,老公還花心鬧離婚,伊莎貝爾卻愛上騰姊夫的舅舅,但是幫羅西打離婚官司的律師,卻又愛上了大肚子的羅西,等她生下小孩,就要娶她。人生的情愛恩仇沒有標準答案可言,一切只如寒天飲水,點滴在心頭。

 

故事只是節目的背景,透過這樣的愛情傳奇,我們聽見了Richard Robbins選擇了巴黎的情調音樂,也如何用全新音符來詮釋人間悲歡離合。

 

使用音樂: 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 巴黎鞋奏曲(I Have To Buy New Shoes)》

 

第二個巴黎故事,則是由日本電視假【長假】的編劇北川悦吏子來說,她升格做導演了,找來了中山美穗和向井理演出了一段發生在法國巴黎的短暫戀情。

news988.jpg 

電影一開始會讓人以為這是巴黎贊助的浪漫巴黎行宣傳電影,因為向井理陪著妹妹來到巴黎後,就被放了鴿子,護照卻又被中山美穗的高跟鞋給踩破了。是災難,亦是誤會,在異國發生的姐弟戀卻因此擦出了火花。故事的場景從巴黎街頭鑽進了屋子內,生命與愛情的一切才有了質量。

 

中山美穗和向井理各自有生命故事,也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回述了成長故事,我喜歡中山美穗的莫札特與貓的故事,那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她彈莫札特的音樂,貓就會回家;第二個則是同樣有貓,彈琴之人卻是她那來不及長大的兒子。電影中其實有第三個版本,彈琴的人是中山美穗,回家的人是誰呢?

 

使用音樂:《東尼瀧谷》原聲帶

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人物: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

barbara03.jpg 

美國紐約有個林肯中心,很關注電影事務,1972 時曾經在歡迎放逐歐洲多年,終於回到美國的卓別林,為他頒發了一座電影獎,第二年開始,他們在這座獎定名為卓別林獎(Chaplin Award),每年都會選定一位傑出明星,頒獎肯定。

 

過去五年的得主為2012 凱莎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2011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2010邁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2009湯姆.漢克斯(Tom Hanks);2008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今年頒獎日在April 22, 2013由第四十屆總統Bill Clinton頒獎給第四十屆卓別林獎得主芭芭拉.史翠珊,今年奧斯卡盛會上,為了追思作曲家老友Marvin Hamlisch,她登台獻唱了一曲The Way We Were,今天的節目中,我特別找到了她自導自演的楊朵原聲帶,讓聽眾聽見兩首許久不曾聽聞的歌曲。barbara.jpg

 

使用音樂: 楊朵原聲帶《往日情懷》原聲帶 《越愛越美麗》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一代作曲家:郭芝苑

 

guo02.jpg作曲大師郭芝苑2013412去世,他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創作過無數的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

 

聽見大師作品是紀念大師最好的方式,愛樂電台連日都有不同的節目播放了他所創作的管弦樂、室內樂和協奏曲,我選擇從電影、流行和兒童歌曲出發,主要是我們從校園時期就曾唱過他的《楓橋夜泊》和《紅薔薇》等曲,歌手鳳飛飛唱紅的《心內事無人知》,亦讓人懷念;但是他亦曾把同輩作曲家鄧雨賢等人創作的《跳舞時代》和《鯽仔魚要娶某》等曲改編成可以琅琅上口的合唱曲,讓更多的人得以分享共鳴。也新創了非常有台灣性格的《車鼓舞》、《競選歌》和《百家春》等曲子,甚至還有激勵台灣人奮勇向前的《前進,台灣人!》

 

讓更多朋友聽見郭芝苑的作品就是紀念作曲大師的最好方式,我相信,我實踐。

 

使用音樂: 郭芝苑合唱集,交響樂

 

04月1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紀念已故音樂家:Richard Robbins

 

Richard Stephen Robbins (December 4, 1940 – November 7, 2012) 美國知名作曲家,過去卅十五年來,幾乎包辦了名導演Merchant Ivory 絕大部份的電影配樂。他於2012年11月在紐約家中死於帕金斯症,享年71歲。

 

從開始觀賞Merchant Ivory的電影開始,Richard Robbins的電影配樂與選曲搭配,都讓影像意境變得更豐富多彩。他的人生傳奇,請大家參閱我的部落格文字,今天的節目則是針對《窗外有藍天》與《長日將盡》兩部電影的配樂,讓聽友認識Richard Robbins的選曲和創作品味。

Richard-Robbins-003.jpg 

他的配樂理念可以簡述如下:

01.選對的音樂:普契尼的〈親愛的爸爸請聽我說〉

02.不少古裝戲或特殊時代的戲,需要那個年代的氣氛, Robbins的創作概念是去配合演員的動作,緊黏著角色,因而開啟了很多空間與可能。

03.避免直接宣洩角色的心情或感受,只要貼近,力求委婉包容即可。

 

Richard-Robbins-002.jpg 

使用音樂: 窗外有藍天原聲帶  長日將盡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忠烈楊家將》

 

小時候,讀過不少通俗歷史演義,絕大部份都是刻畫勝利英雄的戰功,唯獨楊家將的故事,盡是失敗情,悲壯到讓人不知如何面對,那是外患力強,中原力弱的宋遼兩軍交戰史,至於後來的楊門女將傳奇,則是從程剛導演的《十四女英豪》中略窺一二了,只可惜全片的印象如今只剩肉身搭成的肉橋了。

 

《忠烈楊家將》是《霍元甲》導演于仁泰最新作品,英文片名比較有趣,參考《搶救雷恩大兵》的英文片名《Saving Private Ryan》,改成了《Saving General Yang》,直譯就是《搶救楊將軍》,重新詮釋楊家七子要去營救老爺的故事。

savey02.jpg 

電影的勁道之一在於戲劇的懸念:天意難逆,七子去,六子回。究竟指的是什麼?

 

savey06.jpg電影的勁道之二在於仇恨的懸念:戰爭是禍害,受傷害的人,會用什麼方式尋找救贖?又能如何得救?

 

電影的勁道之三在於戰爭的拍法: 有一些《魔戒三部曲》的影子,但是芒草地上的箭神決鬥戲,頗有可觀,兩狼山的突圍戰,亦極流暢,峽谷追殺之戲,亦極盡殺戮本色,都有可觀。

 

使用音樂: 《七劍》原聲帶

Avalon原聲帶

因為這兩部電影的配樂與《忠烈楊家將》的音樂,同樣都是日本作曲家川井憲次的作品

 

打個小預告:

周日晚間7點,我會在台北光點二樓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分享新書《光影上路─高雄.電影.故事》中的電影旅行故事,探索高雄電影靈感。 活動免費,開場前一小時開放入場。

現場準備有三十本《日出》小說,要贈與有緣的朋友。

 

                        藍祖蔚  敬邀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明天記得愛上我》

 

《一頁台北》的導演陳駿霖的最新作品,一部同志電影,一部愛情電影,一部婚姻電影,一部城市電影。

 

電影最有趣的觀點之一在於拍了幸福婚紗照,人生就會跟著幸福嗎?如果不是,何以我們樂此不疲?

tomorrow031.jpg 

電影最有趣的觀點之二在於愛情與婚姻往往都是一種選擇,敢與不敢,要與不要,多少唯心?多少包容?多少犧牲。

 

電影最有趣的觀點之三在於你要如何與愛人說再見?做不成愛人,還是可以做親人嗎?

 

《明天記得愛上我》可以解讀成是李安《喜宴》的未來版,同志可以結婚,可以生子,但是他要如何維持家庭?又如何追求自我的完成?

 

使用音樂: To Know You Is To Love You

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

Kiss Me Good Bye

《逆光飛翔》原聲帶

04月0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

 

過去四十年來紅透日本的女星吉永小百合,從影路長,戲路多變,堪稱是日本影壇的梅莉.史翠普,從少女演到老婦人,她都有動人表演,最新作品《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又獨挑大樑,要橫跨廿年的時間,詮釋一段難忘的師生情。chorusa002.jpg

 

阪本順治執導的往復書簡》其實是一部歌唱電影,結構很像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位愛音樂的老師,用合唱的方式開啟了孩童的信心與熱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只是《往復書簡》多了一段生命創痛史,讓死亡的陰影及老師的離去,形塑了孩童心中永遠的痛。

 

但是,《往復書簡》也是一部癒療電影,傷口不去面對處理,或許不曾發膿潰爛,卻一直都在,唯有勇敢面對,走回那段傷心時空,拼湊真相,完成疑惑的生命拼圖,才有可能坦然面對,這亦是《往復書簡》最後得有全班大合唱來圓夢的主要關鍵。

 

往復書簡》是偏郷小學的動人回憶,看見北海道那麼美麗的岬灣分校,聽見那麼和諧純真的美麗童聲,我們都明白了,童年只有一回,讓童年多一點色彩,多一點溫度,人生就會變得更加美麗,更願意時時去回憶。

 

使用音樂:《放牛班的春天原聲帶

俄羅斯民謠合唱集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

ntlisbon020.jpg 

吸引我注意的第一個元素是曾經奪得兩座坎城金棕櫚獎的瑞典名導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執導,因為我曾經如此喜歡他的《比利小英雄(Pelle, The Conqueror/ Pelle erobreren)。

 

其次,則是總有幾份憂鬱色彩的影帝傑瑞米.艾倫斯(Jeremy Irons)擔網主演。

 

《里斯本夜車》透過一位中年教師的真相追尋,讓觀眾看見了葡萄牙曾經發生過的獨裁統治與抗暴鬥爭,瑞米.艾倫斯飾演的男主角雷蒙是教授經典文學的學者,對文字極其敏感,他因為在一次風雨清晨中從橋上救下了一位想要跳河的紅衣女郎,繼而從衣中發現了一本小冊書,從中讀到了動人的文字,繼而想去認識了解書的作者Amadeu Prado,才了解了曾經有志一同的革命青年,後來各奔西東的人生遇合傳奇。

ntlisbon007.jpg 

看見葡萄牙的風景,認識葡萄牙的小史,毋寧是《里斯本夜車》的主要論述,本片係根據小說家Pascal Mercier帕斯卡.梅西耶)的小說改編而成,文字的想像力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但要轉換成影像時,就有些吃力了。

 

閱讀文字所勾動的想像,與聆聽文字所想生的意境,往往出入甚大,本片剛巧就迷失在「聽覺」上,同時亦未能在「視覺」上多所補強,以致於對於謎一樣的哲學家醫生Amadeu Prado風采,就未能油生更多的憧憬,加上年輕演員的選角不夠脫服力,革命過程的鬥爭與折磨,又並未超越同類電影的格局,以致於音樂雖然別有風情,總體來說卻稍嫌力有未逮。

 

但是我對小說家Pascal Mercier的文字充滿好奇,找到原著來讀,則是我觀影人生的意外發現了。

 

使用音樂:《里斯本的故事原聲帶、里斯本夜車原聲帶

往復書簡:師生罪與罰

阪本順治執導的《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音樂處理可以參照木下惠介導演的《二十四隻瞳》和法國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劇情與趣味噱頭亦可以參看柯一正導演在1986年執導的台灣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理由之一,《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同樣有一段老師(丁乃竺飾演)帶著同學出遊,師丈(文帥飾演)卻為了搶救河中戲水翻船的溺水同學,不幸溺斃的情節;《往復書簡》則是吉永小百合飾演的小學教師川島春偕同柴田恭兵飾演的行夫師丈,帶同學到海邊烤肉,為了救失足墜海同學反溺斃了。chorusa1020.jpg

 

理由之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描述了一批學生的成長,透過高中和大學兩場同學會,不同世代的演員把刻印在主角身上的時光印痕做出極有趣的比對照效應,讓觀眾得能不時回味最初在小學時期的模樣,進而連想出自己的成長歷程(尤其是片尾用對照法,把小學生的自我介紹剪輯到長年後的人生,不論是外型、個性或者生命發展,都有了比對趣味);《往復書簡》則是吉永小百合在畢業廿年後召集全班同學,再回到昔日教室合唱那首未曾唱完的主題曲,青春在比對中,有了酸甜共一鍋的滋味。

 

理由之三,《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提到的教育理念是表現好的同學,發給紅扣子,考試殿後或者表現不佳的同學則發給黑扣子,紅與黑的分別原本是想以榮譽激勵學生,卻也無可避免成為好學生與壞學生的階級標籤;《往復書簡》則是全班同學爭取合唱比賽勝利,卻有人日夜勤練,倒了嗓子,有人興奮終於可以取而代之,有人則黯然失志,導致意外發生。chorusa014.jpg

 

2011年的台灣賣座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只是點到為止地採用這類同心圓的漣漪手法(同一批演員來詮釋高中、大學和就業後的情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和《往復書簡》則是擴大了漣漪效應,讓知名演員得以參與演出(《我》片是胡茵夢、徐明、葛小寶等人;《往》片則是森山未來、滿島光、宮崎葵、和松田龍平等人),同時也多添了比對認人和性格chorusa006.jpg命運的生命長河觀賞趣味。

 

不過,《我》片走的是溫情勵志路線;《往》則是挖掘人性中的黑暗私語,強調的是師丈溺水意外事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觀點,各自在心頭留下不可告人的黑影,同樣哀傷哭泣,卻因為對事實的理解角度不同,而有了南轅北轍的解讀,然而時隔廿年了,還能還原多少真相拼圖?

 

《往復書簡》的小說採用書信體的方式,透過小春老師找上的同學逐一去拜訪昔日同學,透過記憶與對話,繳出那一段遇見死亡的變色回憶,電影版則是由老師的逐一登門拜訪,讓同學的現況與回憶角度有了更直接的連結,小說是迂迴面對傷口,電影則是直接挑破傷口,讓只有結疤,未曾痊癒的傷口在面對當事人的告白下(不管是學生觀點或老師觀點),得到對話空間,因而找著化消嫌隙或者疙瘩的可能,也因為老師的主動串連,才有了廿年後這場同學會。

 

真相總是隱藏著一些不太愉快的往事,《往復書簡》另外添加了小春老師的外遇事件,讓她在誤會與偏見的眼光中離開那座美麗的小學,她的不告而別,對於年輕學子而言,其實是更大的打擊(一方面是師丈死亡的陰影,終生縈繞;另一方面則是老師放棄了比賽,也放棄了學生,棄兒暗痛的揣測與自責,也成為同學難以忘懷的青春烙印了),人生的虧欠,如果最後彌補得了,也就罷了,就算不能,曾經做過的嘗試,也有了讓人備感惆悵,但也只能如此的生命歎息,《往復書簡》就採用了如此煽情的手法,完成了催淚的贖罪之旅。

chorusa0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