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尋找希薇亞(In the City of Sylvia)》

 

西班牙電影《尋找希薇亞》描述一個不知名的男生(Xavier Lafitte飾演),一心念著六年前在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遇見的女孩希薇亞,六年後重返舊地,他要憑著記憶,重新拾回當日的感動。 sylvia007.jpg

 

胡適先生曾寫過小詩「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吹不散的是相思,可是人影不會被時間稀釋而變得模糊嗎?

 

《尋找希薇亞》是一部要求觀眾專心「聽」與「看」的電影。因為模糊了,所有必需用心凝視,用心傾聽,感官的充份放大,形成《尋找希薇亞》獨特的美學氛圍。

 

輾轉反側,思量難忘,戀愛中人無不如此。然而,心頭的「人影」真的清晰可辨嗎?六年前的記憶,驚鴻一瞥的心動,能夠在你的腦海深處鐫刻下多精準的人物肖像?如果不能,這份尋覓,能有結果嗎?

 

尋覓是古今中外愛情電影最動人的特質之一,《尋找希薇亞》對於少男心情的描述無非也是貼近這樣的情懷,特別是終於「等到」他「認定」的希薇亞時,對於的距離與回應,符合期待嗎?還是只有惆悵?《尋找希薇亞》是一部城市戀曲,浮生的電影夢。

 

使用音樂: 《尋找希薇亞》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東京家族》

 

五十年前,小津安二郎拍過膾炙人口的《東京物語》,如今,同一個故事,換成了山田洋次拍成了《東京家族》。

tokyo-09.jpg 

重拍是致敬,同樣也新添加了時代的印痕,難免就讓人起了比較心。

 

今天的節目要從選角和戲份做切入。當年的關鍵老爸老媽角色在笠智眾和東山千榮子的刻畫下,確實已具有日本長者的風采,山田洋次換了體型相異的橋爪功和吉行和子取代,乍看並不順眼,但是老爸有型(頑固),老媽有戲(守護家人的細節),也有了不遑多讓的魅力。

 

其次,關鍵的媳婦一角則由守寡的原節子換成了還未過門的蒼井優,多添了合理性,也把家人關係做了更緊密的連結,也讓《東京物語》戲不多的小兒子昌次,換上妻夫木聰來飾演後,多添了山田洋次對日本青年的期許與祈願。

 

使用音樂:《東京家族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qua963.jpg

 

我喜歡增長知識的電影,《濃情四重奏》就用了兩則音樂史的故事,豐潤了電影的主題

 

01.  舒伯特臨終前最想聽誰的作品?答案是貝多芬的131弦樂四種奏。為什麼?首先,那是英雄相惜的孺慕之心,其次,那是男主角的心靈自況,一位要退休的大提琴手,會選擇什麼樣的作品告別舞台?

 

02.  我們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及,男主角曾經師事過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電影中那段憶述大師提攜後進的故事,寬厚動人,深具啟發力。

 

音樂掌故何等迷人,但是《濃情四重奏》的核心除了音樂,還是人。合作了25

年的四重奏,何以要拆夥?首先,人老了,團體終究要散了;其次,原本很有默契的四重奏成員,會不會有爭強計較心?

 

很少見的體材,很動人的人性互動,記憶、友情和音樂專業的交流,在在動人。

 

使用音樂: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 1942

1942.03.jpg 

拍過震災(《唐山大地震》),如今馮小剛拍了旱災,《1942》是一部飢荒電影,亦是一部政客以人命做籌碼的批判電影。

 

天災很難抵抗,人禍更是悲劇,《1942》從張國立飾演的富有東家展開,他先得面對飢民,既而是逃荒,又遇上了戰爭,榮華富貴剎那成空,溫飽難求,家人都照顧不了的人生浩劫,生死邊緣,人性的陰暗與無奈就成了《1942》最深沈的歎息。

 

馮小剛花了些篇幅描寫政客與軍人如何因應旱災,人命不是第一要務,政治權益或者戰爭優勢,才是核心,至於國民黨如何操縱人民來歡迎美國政要,飢荒年代大官們依舊可以有水煮雞蛋,可以有糖醋魚,那是多強烈的對比?跪不下去的閨女不是不願服伺恩客,而是用尊嚴換來糧食,卻因吃太飽,蹲不下去,那又是多慘的嘲諷。

 

不想餓死的人,拿什麼來交換?答案都是催淚的。

 

使用音樂: 活著》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原聲帶

04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話題:《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

 

今天第一小時的節目都和巴黎有關,首先是追思Richard Robbins的《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其次則是岩井俊二擔任製片的巴黎鞋奏曲(I Have To Buy New Shoes)》。一個是美國人看巴黎,一個則是日本人看巴黎。

Le-Divorce01.jpg 

詹姆斯.艾佛利根據Diane Johnson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愛情合作社》透過Kate HudsonNaomi Watts飾演的伊莎貝爾與羅西姐妹,描述她們在巴黎經歷的愛情故事,羅西遇上的是自己都懷孕了,老公還花心鬧離婚,伊莎貝爾卻愛上騰姊夫的舅舅,但是幫羅西打離婚官司的律師,卻又愛上了大肚子的羅西,等她生下小孩,就要娶她。人生的情愛恩仇沒有標準答案可言,一切只如寒天飲水,點滴在心頭。

 

故事只是節目的背景,透過這樣的愛情傳奇,我們聽見了Richard Robbins選擇了巴黎的情調音樂,也如何用全新音符來詮釋人間悲歡離合。

 

使用音樂: 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 巴黎鞋奏曲(I Have To Buy New Shoes)》

 

第二個巴黎故事,則是由日本電視假【長假】的編劇北川悦吏子來說,她升格做導演了,找來了中山美穗和向井理演出了一段發生在法國巴黎的短暫戀情。

news988.jpg 

電影一開始會讓人以為這是巴黎贊助的浪漫巴黎行宣傳電影,因為向井理陪著妹妹來到巴黎後,就被放了鴿子,護照卻又被中山美穗的高跟鞋給踩破了。是災難,亦是誤會,在異國發生的姐弟戀卻因此擦出了火花。故事的場景從巴黎街頭鑽進了屋子內,生命與愛情的一切才有了質量。

 

中山美穗和向井理各自有生命故事,也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回述了成長故事,我喜歡中山美穗的莫札特與貓的故事,那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她彈莫札特的音樂,貓就會回家;第二個則是同樣有貓,彈琴之人卻是她那來不及長大的兒子。電影中其實有第三個版本,彈琴的人是中山美穗,回家的人是誰呢?

 

使用音樂:《東尼瀧谷》原聲帶

愛情合作社(Le Divorce)》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人物: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

barbara03.jpg 

美國紐約有個林肯中心,很關注電影事務,1972 時曾經在歡迎放逐歐洲多年,終於回到美國的卓別林,為他頒發了一座電影獎,第二年開始,他們在這座獎定名為卓別林獎(Chaplin Award),每年都會選定一位傑出明星,頒獎肯定。

 

過去五年的得主為2012 凱莎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2011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2010邁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2009湯姆.漢克斯(Tom Hanks);2008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今年頒獎日在April 22, 2013由第四十屆總統Bill Clinton頒獎給第四十屆卓別林獎得主芭芭拉.史翠珊,今年奧斯卡盛會上,為了追思作曲家老友Marvin Hamlisch,她登台獻唱了一曲The Way We Were,今天的節目中,我特別找到了她自導自演的楊朵原聲帶,讓聽眾聽見兩首許久不曾聽聞的歌曲。barbara.jpg

 

使用音樂: 楊朵原聲帶《往日情懷》原聲帶 《越愛越美麗》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一代作曲家:郭芝苑

 

guo02.jpg作曲大師郭芝苑2013412去世,他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創作過無數的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

 

聽見大師作品是紀念大師最好的方式,愛樂電台連日都有不同的節目播放了他所創作的管弦樂、室內樂和協奏曲,我選擇從電影、流行和兒童歌曲出發,主要是我們從校園時期就曾唱過他的《楓橋夜泊》和《紅薔薇》等曲,歌手鳳飛飛唱紅的《心內事無人知》,亦讓人懷念;但是他亦曾把同輩作曲家鄧雨賢等人創作的《跳舞時代》和《鯽仔魚要娶某》等曲改編成可以琅琅上口的合唱曲,讓更多的人得以分享共鳴。也新創了非常有台灣性格的《車鼓舞》、《競選歌》和《百家春》等曲子,甚至還有激勵台灣人奮勇向前的《前進,台灣人!》

 

讓更多朋友聽見郭芝苑的作品就是紀念作曲大師的最好方式,我相信,我實踐。

 

使用音樂: 郭芝苑合唱集,交響樂

 

04月1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紀念已故音樂家:Richard Robbins

 

Richard Stephen Robbins (December 4, 1940 – November 7, 2012) 美國知名作曲家,過去卅十五年來,幾乎包辦了名導演Merchant Ivory 絕大部份的電影配樂。他於2012年11月在紐約家中死於帕金斯症,享年71歲。

 

從開始觀賞Merchant Ivory的電影開始,Richard Robbins的電影配樂與選曲搭配,都讓影像意境變得更豐富多彩。他的人生傳奇,請大家參閱我的部落格文字,今天的節目則是針對《窗外有藍天》與《長日將盡》兩部電影的配樂,讓聽友認識Richard Robbins的選曲和創作品味。

Richard-Robbins-003.jpg 

他的配樂理念可以簡述如下:

01.選對的音樂:普契尼的〈親愛的爸爸請聽我說〉

02.不少古裝戲或特殊時代的戲,需要那個年代的氣氛, Robbins的創作概念是去配合演員的動作,緊黏著角色,因而開啟了很多空間與可能。

03.避免直接宣洩角色的心情或感受,只要貼近,力求委婉包容即可。

 

Richard-Robbins-002.jpg 

使用音樂: 窗外有藍天原聲帶  長日將盡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忠烈楊家將》

 

小時候,讀過不少通俗歷史演義,絕大部份都是刻畫勝利英雄的戰功,唯獨楊家將的故事,盡是失敗情,悲壯到讓人不知如何面對,那是外患力強,中原力弱的宋遼兩軍交戰史,至於後來的楊門女將傳奇,則是從程剛導演的《十四女英豪》中略窺一二了,只可惜全片的印象如今只剩肉身搭成的肉橋了。

 

《忠烈楊家將》是《霍元甲》導演于仁泰最新作品,英文片名比較有趣,參考《搶救雷恩大兵》的英文片名《Saving Private Ryan》,改成了《Saving General Yang》,直譯就是《搶救楊將軍》,重新詮釋楊家七子要去營救老爺的故事。

savey02.jpg 

電影的勁道之一在於戲劇的懸念:天意難逆,七子去,六子回。究竟指的是什麼?

 

savey06.jpg電影的勁道之二在於仇恨的懸念:戰爭是禍害,受傷害的人,會用什麼方式尋找救贖?又能如何得救?

 

電影的勁道之三在於戰爭的拍法: 有一些《魔戒三部曲》的影子,但是芒草地上的箭神決鬥戲,頗有可觀,兩狼山的突圍戰,亦極流暢,峽谷追殺之戲,亦極盡殺戮本色,都有可觀。

 

使用音樂: 《七劍》原聲帶

Avalon原聲帶

因為這兩部電影的配樂與《忠烈楊家將》的音樂,同樣都是日本作曲家川井憲次的作品

 

打個小預告:

周日晚間7點,我會在台北光點二樓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分享新書《光影上路─高雄.電影.故事》中的電影旅行故事,探索高雄電影靈感。 活動免費,開場前一小時開放入場。

現場準備有三十本《日出》小說,要贈與有緣的朋友。

 

                        藍祖蔚  敬邀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明天記得愛上我》

 

《一頁台北》的導演陳駿霖的最新作品,一部同志電影,一部愛情電影,一部婚姻電影,一部城市電影。

 

電影最有趣的觀點之一在於拍了幸福婚紗照,人生就會跟著幸福嗎?如果不是,何以我們樂此不疲?

tomorrow031.jpg 

電影最有趣的觀點之二在於愛情與婚姻往往都是一種選擇,敢與不敢,要與不要,多少唯心?多少包容?多少犧牲。

 

電影最有趣的觀點之三在於你要如何與愛人說再見?做不成愛人,還是可以做親人嗎?

 

《明天記得愛上我》可以解讀成是李安《喜宴》的未來版,同志可以結婚,可以生子,但是他要如何維持家庭?又如何追求自我的完成?

 

使用音樂: To Know You Is To Love You

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

Kiss Me Good Bye

《逆光飛翔》原聲帶

04月0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

 

過去四十年來紅透日本的女星吉永小百合,從影路長,戲路多變,堪稱是日本影壇的梅莉.史翠普,從少女演到老婦人,她都有動人表演,最新作品《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又獨挑大樑,要橫跨廿年的時間,詮釋一段難忘的師生情。chorusa002.jpg

 

阪本順治執導的往復書簡》其實是一部歌唱電影,結構很像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位愛音樂的老師,用合唱的方式開啟了孩童的信心與熱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只是《往復書簡》多了一段生命創痛史,讓死亡的陰影及老師的離去,形塑了孩童心中永遠的痛。

 

但是,《往復書簡》也是一部癒療電影,傷口不去面對處理,或許不曾發膿潰爛,卻一直都在,唯有勇敢面對,走回那段傷心時空,拼湊真相,完成疑惑的生命拼圖,才有可能坦然面對,這亦是《往復書簡》最後得有全班大合唱來圓夢的主要關鍵。

 

往復書簡》是偏郷小學的動人回憶,看見北海道那麼美麗的岬灣分校,聽見那麼和諧純真的美麗童聲,我們都明白了,童年只有一回,讓童年多一點色彩,多一點溫度,人生就會變得更加美麗,更願意時時去回憶。

 

使用音樂:《放牛班的春天原聲帶

俄羅斯民謠合唱集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

ntlisbon020.jpg 

吸引我注意的第一個元素是曾經奪得兩座坎城金棕櫚獎的瑞典名導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執導,因為我曾經如此喜歡他的《比利小英雄(Pelle, The Conqueror/ Pelle erobreren)。

 

其次,則是總有幾份憂鬱色彩的影帝傑瑞米.艾倫斯(Jeremy Irons)擔網主演。

 

《里斯本夜車》透過一位中年教師的真相追尋,讓觀眾看見了葡萄牙曾經發生過的獨裁統治與抗暴鬥爭,瑞米.艾倫斯飾演的男主角雷蒙是教授經典文學的學者,對文字極其敏感,他因為在一次風雨清晨中從橋上救下了一位想要跳河的紅衣女郎,繼而從衣中發現了一本小冊書,從中讀到了動人的文字,繼而想去認識了解書的作者Amadeu Prado,才了解了曾經有志一同的革命青年,後來各奔西東的人生遇合傳奇。

ntlisbon007.jpg 

看見葡萄牙的風景,認識葡萄牙的小史,毋寧是《里斯本夜車》的主要論述,本片係根據小說家Pascal Mercier帕斯卡.梅西耶)的小說改編而成,文字的想像力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但要轉換成影像時,就有些吃力了。

 

閱讀文字所勾動的想像,與聆聽文字所想生的意境,往往出入甚大,本片剛巧就迷失在「聽覺」上,同時亦未能在「視覺」上多所補強,以致於對於謎一樣的哲學家醫生Amadeu Prado風采,就未能油生更多的憧憬,加上年輕演員的選角不夠脫服力,革命過程的鬥爭與折磨,又並未超越同類電影的格局,以致於音樂雖然別有風情,總體來說卻稍嫌力有未逮。

 

但是我對小說家Pascal Mercier的文字充滿好奇,找到原著來讀,則是我觀影人生的意外發現了。

 

使用音樂:《里斯本的故事原聲帶、里斯本夜車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