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一片冰心在玉壼

只開一扇窗子,能夠看清楚多少世界?只開一扇窗子,能夠認清一位人物多少面容?史匹柏在《林肯(Lincoln)》中簡約地只選擇了一面窗子,讓人意外,卻已足夠。

 

史匹柏在《林肯》中所做的美學選擇,從視覺到文學,無疑是全片最啟人深思的所在。以視覺來論,全片採用灰藍色調做背景,大半的演員都是政治人物,都得穿戴齊整,暗色禮服成為基本配備,加上大半的戲份都是在室內拍攝,攝影師Janusz Kaminski最艱難的挑戰在於薄弱的燈光下先拍出層次,繼而又在暗黑的空間裡,讓動人的對話得以來去穿梭。

 

《林肯》的精神核心在提點這位政治家站在怎麼樣的高度來解讀南北戰爭,以及攸關戰爭與和平的黑奴制度,很多政治家都想在歷史留名,卻不得其法,有人急就章,以致變法失利;有人意志不堅,輕易就妥協了,史匹柏選擇從文學觀點切入,表現林肯「非常人」的一面,堪稱獨具隻眼。

 

以文學來論,林肯打贏南北戰爭,解放黑奴的事蹟早已寫入歷史,他的堅持與奮戰,無疑是一介匹夫卻能改變歷史的關鍵要素,要重述他的故事,就不能落入俗套,例如,林肯從政前是雄辯滔滔的律師,執政後亦曾有過多場名垂千古的演講,他的文采風流,自然是電影中最好著墨的地方,奧妙在於拿捏的尺寸與力道。

 

史匹柏的第一個選擇是假他人之口,這也是片頭就以他巡視前線,與兵士對話做開場的原因,兵士都能背誦他的名言(那代表政治思想的成功,那代表不分黑白,都以從事聖戰為榮),但是只能背一半,尚未唸完,就得出征了,這種刻意為之,卻又敢於割捨,不做全程灌輸的拿捏,堪稱政治電影的高明處理了(點到為止就好,意猶未盡的部份,留給熟悉林肯演講內容的讀者去體會,反而更有遺韻)。

 

lin01.jpg第二個選擇則是讓林肯先是出口成章,既而是善於引譬。每一回內閣會議舉行前,在他打算大展手腳前,史匹柏總愛讓林肯來兩句莎士比亞的名言,慷慨激昂,而且鏗鏘有力發出攻擊指令;接下來,在眾議紛雜,勁力拔河,難分軒輊之際,他就會即時切入,來一段看似無關痛癢的小故事,一方面緩合了劍拔弩張的情緒,另一方面卻是透過故事的「譬喻」,讓他想要堅持的理念,在小小的彎轉之後,更清楚地浮上檯面,更精準地得以遂行。

 

正因為劇本賦予了林肯「頭腦清楚、辯才無礙」的紮實基礎,舉凡每一場戲,就都成了飾演林肯的Daniel Day-Lewis的個人秀,只見他激昂時,「大弦嘈嘈如急雨」,婉言時,「小弦切切如私語」,然後「嘈嘈切切錯雜彈」,鬆緊快慢有致後,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響和氣勢。Daniel Day-Lewis的外型揣摩,固然像極了林肯本尊,但是劇本提供的聲音空間,才是他得以勝出稱帝的厚實基礎所在。

 

當然,《林肯》的創作企圖還有著匕首功能,讓世人看清楚政治的現實究竟為何?林肯要讓法案過關,就得運用執政優勢說服反對黨議員變節,只有白癡才相信政治是良心的選擇,可以靠著理念或口號就萬眾趨附,林肯不用「賄賂」或「收買」之名,卻行「封官」之實,變節之人或許清議不高,但對林肯而言,卻是完成政治信念的最務實手段,不為名詞所惑,不受名詞綑綁,或許正是律師雄辯/詭辯性格的呈現,卻也是他追求理想的堅定手段(電影中,針對南軍談判代表一事,林肯簽下了不盡真實的回信,右手邊的信差有疑惑,他二話不說,立刻把信轉交左手邊的信差),政治家需要政客手段的刻畫,讓《林肯》不再是歌功頌德的英雄偉人電影了。

lin06.jpg 

更重要的是,廢奴與結束戰爭何者為重?編導同樣提供了外患與內憂的雙重壓力。外患在於世人已厭戰,急著想結束內戰。能夠廢奴與終戰兩者得兼,是林肯的終極目標,他一方面得促成和平的到來,另一方面又得護著廢奴條款,不要成為反戰厭戰人士的和平交換條件,進退之間,他的沈思與決策,是全片最纖細的感情所在,唯有沈靜回味,才能體會其中奧妙。

 

內憂則來自於妻子和兒子,在南北戰爭的風雲年代中,林肯之子羅勃如果從來不曾志願從軍,是否被同伴謔為懦夫?一旦從軍,他是否會像其他戰士一般斷手截肢或者殞命戰場?前者,自尊受挫,後者,家人痛心。林肯妻子不願兒子從軍,但亦不願見廢奴法案中輟,林肯先得順從兒子意志,卻又派他去格蘭將軍手下做幕僚,而非前線,此舉算是威權投機,卻又見父子深情(成全從軍心願,卻又不致出山入死),難以苛責,但是這種「真人」與「完人」矛盾雕塑,不也更讓林肯的浮雕輪廓更清楚鮮明了嗎?lin02.jpg

 

林肯巡視了戰場,卻少了兵刃相見的戰爭場面(沒有人懷疑史匹柏有重建戰場的能力),只給大家看見廢手斷腳傾倒掩埋的場景,一個畫面勝過千言萬語;同樣地,史匹柏也沒有重現林肯遇刺的場景,而是透過小兒子的歌劇節目臨時中斷,然後聽聞噩耗,抱著欄杆痛哭,提供了「想見」的效果……這些都是史匹柏刻意選擇的低調美學手法,一如John Williams的弦樂章節,大人物的傳奇像煦煦和風拂面吹過,不張揚,卻有滿身芳香。

03月0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

 

在介紹電影之前,且容我介紹三首不同風味的台語歌謠:李子恆創作的《番薯情》、吳志寧創作的《全心全意愛你》和羅大佑改編自自己作品《追夢人》的《斷夢曲》,這三首台語歌曲的共同特色都是詞曲動人,可以讓人琅琅上口,也可以細嚼其中含意,

例如:《番薯情》唱的是:

小漢(小時侯)的夢是一區番薯(地瓜) 園有春天啊有風霜

番薯的心是這樣軟 愈艱苦愈能生存

故鄉的情是一滴番薯奶 尚歹洗啊尚久長

番薯的根是這爾深  愈掘愈大摜尚好種

感情埋土腳,孤單青春無人問 夢鄉穿炮彈,滿山的番薯藤切斷

阮是吃番薯大漢(長大後)的金門子 黃種白仁心赤赤

咱是靠番薯生活來疼惜生命 著愛一代一代傳過一代聽

 

例如:《全心全意愛你》唱的是:
你不過是廣大的世界中小小的一個島嶼
在你懷中長大的我們,從未忘記
我要用全部的力氣唱出對你的深情
歌聲中,不只是真心的讚美
也有感謝和依戀 疼惜與憂煩

我們全心全意的愛你 有如愛自己的母親
並非你的土地特別芬芳 只因你的懷抱這麼溫暖

 

例如:《斷夢曲》唱的是:

是無情無義的這個時代 還是前世的期待
你咱雙人會相逢在錯亂中 變幻的這個所在
渺渺乾坤 茫茫的心 誰人苦苦地安排
進退浮沈 流轉的夢 猶原是一種阻礙tho09.jpg

 

台語文化可以如此迷人,台語電影在19501960年代亦曾風光一時,本片原名是《台灣有個好萊塢》指的就是台語片最風行的時候,大堆劇組人員就窩在北投溫泉區創作生產的的故事,有各種荒誕不經的拍片傳奇,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有暗地糾纏的男女關係,有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最後承諾的無非還是原班人馬能否再合演一部電影?

 

使用音樂:《流浪到淡水》《來去夏威夷》《再會吧素蘭》《番薯情》《慕思的人》《港都夜曲》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林肯》

 

這是一部史匹柏執導的電影,卻也是一部很不像史匹柏風格的電影。

lin03.jpg 

這是一部史詩電影,卻很少戰爭場面,即使有,也只是戰場巡禮的哀淒凝視,史匹柏有能力執行歷史戰場的場景,他避開這些煽情細節,一切只因他更想掌握林肯的特質,以一個月的時間跨幅,以一條憲法修正案的折衝與投票,讓大家明白政治如何遂行於國會殿堂和暗室交易中,崇高的信念不能只高聲吶喊,正式成為法律,落實在人民的生活中,才是政治家的終極目標。

 

《林肯》的故事核心就在於南北戰爭結束前夕,廢奴法案修憲通過的那一個月的時光,短短的一個月內,林肯在內外交迫的煎熬下如何堅持信念,完成歷史工程,所有的細節,在高密度的時空下,見証了歷史。

 

本片音樂是由大師John Williams執筆,冷靜祥和的管弦樂章,讓浸潤在歷史氛圍的觀眾得能感受大人物的器識和勇氣。

 

使用音樂: 《林肯》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of-pi03.jpg很難忘懷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天,李安的名字響起時的那份雀躍、欣喜,我不禁大力鼓掌了起來,你呢?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只得到了最佳導演獎,電影音樂也同樣獲獎,今天的節目中,我要唸著曲目標題,配合音樂的流動,訴說起這部電影的一些細膩場景與音樂互動。

 

使用音樂:《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