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期現象:西遊降魔

人體內的雌雄激素分泌一旦起了變化,意味著更年期的來到;創作到了某種階段,力道變緩,新意無多,呈現原地踏步的水平狀態,這段瓶頸通稱就稱之為高原期。

 

20122013年的電影世界,這種高原期現象相當普遍,知名創作者持續有新作出手,水準其實不差,只是偏多重複,星光依舊在,只是亮度弱了。簡單來講就是工匠多了,藝匠少了,集體的創作貧血,讓電影的節氣來到了肅殺的霜降。

 

能夠躋身高原的創作者其實都非等閒之輩,即使銳利停滯,高度與力度還是不俗,還是有其可觀之處,正因為他們都已來到高原,暫時的停滯或許就是下一個高峰的拔起,值得影迷期待,也願意期待。

 

從《長江七號》到《西遊降魔篇》,五年時間過去了,周星馳找了一個他熟悉的「西遊記」題材想再衍生傳奇,其實是四平八穩的取巧小徑,因為熟悉,所以失手率低,勝卷在握;駕輕就熟難免重複,所以難有新意,瓶雖新,酒卻舊,喝過就喝過嘍,就算齒頰依舊留芳,偏偏少了驚豔喜樂。

 

《西遊降魔篇》的困境,無非就是東施效顰及舊作描紅。前者是拼貼精神的再現,後者則是對影迷的複習考。

 

《西遊降魔篇》以唐僧收服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淨三妖為徒的故事為主軸,開場的水妖(沙悟淨)戲算是歷來「西遊記」改編電影中,對沙悟淨角色著墨最多的戲份,只可惜,全片的怪魚特效只如南韓電影《駭人怪物》的翻版,水中現身準備吃人的模樣,亦是好萊塢電影的描紅,比較有「星式幽默」的手痕,只剩眾人彈跳,想把怪魚彈上岸的群丑嬉戲,再無一點空間留給飾演沙悟淨的李尚正來發揮,只是一個開場的工具而已了。jow009.jpg

 

「西遊記」的高家莊原本是豬八戒強要娶親的受災戶,《西遊降魔篇》中的高家莊則成了吃人餐聽,「豬中藏人」紅火慢烤,才得鮮美潤汁的美術奇觀,雖然不脫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概念,但是至少把粵菜的「烤乳豬」做了全新演繹,只可惜情傷的豬八戒究竟與貪食喪命的主題有何關連?周星馳已無暇多問,甚至連豬怪的野林現身,似乎都在喚醒觀眾有關《魔法公主》的豬怪記憶了。

 

至於黃渤飾演的孫悟空,則是反應了周星馳東施效顰及舊作描紅的雙重心情。首先,難捨舊愛的周星馳替黃渤設計了一身散袍,搭配蓬頭亂髮,從唐朝詩僧「寒山」及「拾得」衍生而來的造型,活脫脫就是《功夫》中梁小龍飾演的「火雲邪神」再版,那是天涯異人的標準裝扮;至於孫悟空被佛祖鎖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理應早就精神異常,從神情到談話,精神分裂的現象,活脫脫則是《魔戒》中的那位咕嚕(Gollum)再世,差別在於咕嚕兼具了Andy Serkis與電腦影像的綜合特效,《西遊降魔篇》則靠黃渤一人擔綱,雖然他貴為金馬影帝,但是人格分裂與瞬間變臉的演技,還是差了咕嚕一截。

IMG_3314-1.jpg 

《西遊降魔篇》對五指山的描述其實滿有創意,臥佛(亦可以說是觀音山的變奏曲)的概念顛覆了世人對長度與高度的概念,只不過,鎮山石佛最後要出面迎戰孫悟空時,形體則極巨大壯觀,只不過概念與《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中的Rock Eater有著三分近似,威力卻大而無當,沒兩三下就被孫悟空給毀了,鎮山的鎮不住,矛盾的情節設計,也使得特效有如煙火燦閃,亮過就被人給遺忘了。

 

至於周星馳偏愛的天殘腳,也來趕集參加驅魔,基本上只是一場噓寒問暖的周星馳同學會,一如空虛公子與四位老婢女的掰扯對話,就當做是周星馳的簽名式吧,即使《西遊降魔篇》只是他原地踏步的高原期作品,基本的娛樂功能還是足夠的。

  jow787.JPG

高原期現象:科學怪犬

他的夢鄉老有妖魅,他的五官就是怪,眼影總是黑,線條偏愛纖長,他的作品總是把死亡與傷殘都結合一氣,他不吝惜揮灑鮮血,帶領觀眾走過黑暗的幽谷……提起Tim Burton,是的,提姆.波頓,以上的形容幾乎就成了對他個人及創作作品最貼切的形容。

 

《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是提姆.波頓1984年就拍攝完成的一部短片,當年被視為驚世駭俗的怪誕作品,直到廿八年後才發展成長片,時間久矣,容顏老矣,但是手痕依舊,偏好也依舊。一切都像是過去熟悉的提姆.波頓作品(從造型怪怪的男男女女到墓園),我們參加了一場提姆.波頓的同學會與複習考而已,別無新意。wfsn16.jpg

 

《科學怪犬》的故事非常簡單,男主角Victor孤僻內向,與同學不相往來,更談不上有任何可以談心的朋友,唯一的知已就是愛犬Sparky,人狗之間最愛玩拋球追球遊戲,就在Sparky因為追球發生車禍往生,Victor因而想要從雷電實驗中讓Sparky死而復生,他的心願果然順利達成,但是他的秘密被其他同學知悉,結果製造出一堆恐怖怪物。

 

《科學怪犬》的中文一定會讓你想起《科學怪人》,事實上,它的英文原名《Frankenweenie》,根本也是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幻小說《Frankenstein》的諧音變奏,Victor的家族姓名更是大剌剌就直接取做 FrankenstienVictor的鄰居少女「Elsa Van Helsing」,更是脫胎自「吸血鬼」傳奇中的驅魔獵人「Van Helsing」;葬在墓園中的那隻烏龜則叫「雪萊」,更是回到了《科學怪人》的原創作者血源;至於Victor的物理老師則是《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的恐怖巨星文森.普萊斯(Vincent Price 的翻版……如此海納百川,其實無非就是要向古典指涉與致敬,提姆.波頓邀請粉絲一起透過《科學怪犬》回味恐怖電影的經典,這種猜謎對位的把戲,坦白說,太過簡單淺易了些,艱難指數不高,答案也就不太引人興奮了wfsn12.jpg

 

《科學怪犬》與《科學怪人》的主題都在於透過科學方法(電擊?)讓亡故的肉身得能復活重生,但是最後卻變成了怪物,差別在於《科學怪犬》的主角只是一位想要參加科展,救活愛犬Sparky的中學生Victor,《科學怪人》則是瘋狂科學家的起死活生實驗。差別在於《科學怪人》的實驗,冷酷無情,《科學怪犬》則有著少男對寵物的一往情深。

 

愛,讓人生有了溫度;愛,亦讓《科學怪犬》有了動人的力量,這些都是提姆.波頓從早期的《陰間大法師(Beetle Juice)》和《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和近期的《瘋狂理髮師(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與《黑影家族(Dark Shadows)》都曾經再三致意的生命核心。如今以高原期現象來解讀《科學怪犬》,無非亦是因為電影從美學到敘事風格都緊緊遵守著提姆.波頓的風格,亦即只是經典書法的描紅,未見新墨,亦未見出格新筆了。

 

不過,人味深濃卻也是《科學怪犬》的特殊筆觸,電影開場放映由Victor的家庭電影也得帶上三D眼鏡才能觀賞,當然就是開三D電影風潮的玩笑,只不過,最後底片還會燒毀,畫面一陣燒熔慘狀,卻又是極其古典的電影趣味,只有曾經玩過八喱米電影的「資深」影迷才能體會了。wfsn15.jpg

 

此外,Victor的父母親對於Victor慈眉善目的包容開導,亦是提姆.波頓作品中少有的人性和暖,反倒是Sparky與鄰家貴婦犬的那段孺慕之情,讓人有著「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不解人間風情了。不過,歷劫歸來之後,被情緒迷惑雙眼的鎮民終於得悉真相,願意用汽車充電器,集體「集氣」給Sparky時,人意取代了天意,縫補的肉身得能復生時,顯然,中年的提姆.波頓已無意再標舉孤絕高旗,他的世界不再那麼淒冷,也成了他在高原期的陌生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