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舊情綿綿思想起

看完洪榮良執導的《阿爸》,我告訴自己要找來低音歌王洪一峰的唱片,好好品味洪一峰的音樂,因為《阿爸》的聲音魅力,傳達得極其迷人且動人;看完《阿爸》,我還想多了解在淡水河邊演唱的台灣歌謠年代風情,因為《阿爸》的時代重建,太過簡單,未能蔚為年輪印記。

 

《阿爸》是洪一峰的三個兒子洪榮宏、洪敬堯和洪榮良獻給父親的一部紀錄片,洪一峰於201022482歲高齡辭世,三個兒子在八個月後的1027日於臺北小巨蛋舉辦了一場「寶島.青春..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這場音樂會提供了《阿爸》主要的音樂和影像元素,讓他們得以在音樂會舉行完的十一個月後又推出了這部電影。

 

洪一峰是台語歌謠的重要創作者與演唱者,以他生平為主的電影絕對少不了音樂,但是透過致敬演唱會做電影主軸,串接起六十年歲月的洪家與歌壇往事,卻也是精密用心的算計,一方面是讓洪一峰的老歌舊作,在五月天,周杰倫與阿妹等人新詮之下,得著更多的傳世能量,另一方面則是讓這批歌唱偶像的人氣,吸聚新一代影迷來認知昔日巨星的往事與風采。apa25.jpg

 

就音樂表現來論,《阿爸》只要是有音符流動的戲份,都能撩動觀眾共鳴(在戲院裡,不時可以聽見有觀眾附和輕唱),增添了可看性與可親性,小巨蛋的音樂演出,強調臨場感,卻能與刻意復古的洪一峰昔日歌唱融合轉接得天衣無縫,堪稱是杜篤之「聲色盒子」團隊一次飽滿酣暢的聲音魔法秀。

 

至於洪榮宏兄弟接受父親的發音練習或者河邊演唱的場面,從鋼琴音響到環境聲音亦都處理得栩栩如生,極其細緻,值得關心電影聲音的朋友好好拿來做研究,看看起承轉合如何圓潤。當然,如果你知道電影中許多的人物訪談都是用handycam的簡單拍攝(收音)器材收錄下來的,你就會驚訝於聲音工程可以整理到這麼乾淨,而且豐潤(乾淨往往難免清瘦見骨,唯有豐之潤之,才又得著血肉)。

 

但是《阿爸》太偏重當代歌手的演出比例和場面,卻也暴露了洪氏兄弟在歷史重建上的資訊與資源有限的困境。

 

《阿爸》要說洪一峰的故事,當然要話說從頭,重現洪一峰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以台語歌謠風靡台灣的風情,偏偏那是個影像奇缺的貧瘠年代,雖有海報、黑膠唱片(含封套)和歌本,留駐了音樂的「靜態」視覺記憶,但在「動態」視覺上,卻不能不訴諸「重演」的最基本技法,《阿爸》的重演戲碼,就人的部份是模擬有神的,就戲的部份卻是捉襟見肘的。

 

選角成功,是重演戲份生動有神的魅力所在,但是關鍵並不在於飾演洪一峰的林俊吉或飾演童年洪榮宏、洪敬堯的林洧鋌與高笙元究竟有多「形似」這對父子,而是在於他們彈琴演唱時的神色自若與深情自如,會彈會唱,才使得他們的音樂表演充滿說服力,得著恍如再世的「神似」震撼。

apa-21.jpg

 

可惜的是,洪氏兄弟重建了至少三個主要的時代場景:家中的發音練習;淡水河邊露天歌廳的燈火景觀,以及父子首次攜手登台獻唱。我無意挑剔重建工程的不足,那可能與資金或者創作視野有關(雖然不少道具與陳設已極力精準復古),問題在於活動在那三個場景的周遭人物卻是明顯生嫩與做作的(尤其是歌廳聽眾的互動神情,太過誇張作戲),簡言之就是:音樂表演,佳;戲劇表演,嫩。使得《阿爸》比較像是一齣精製的歌壇綜藝秀,卻少了紀錄片應有的人物厚度。

 

洪一峰曾有三妻,亦曾棄家不顧的傳奇人生,其實是很能編排故事的戲劇題材,但是《阿爸》選擇了從三兄弟的觀點追思父親,要在三兄弟與父親的互動中求得平衡,卻因少稀釋了純粹屬於洪一峰的立體雕塑。觀眾不清楚洪一峰是怎麼學會拉小提琴的,不清楚他與填詞人葉俊麟的互動關係(那不是一句等同於周杰倫與方文山就能夠交代的),更不明白洪一峰如何熬過第一任妻子的叛離(那亦不是歌詠一首「思慕的人」就夠滿足觀眾渴望的)……apa-cf.jpg

 

至於在那個廣播當道的年代裡,洪一峰帶著一群樂師和歌手紀露霞關在沒有冷氣的錄音室裡製播廣播節目的重建戲,卻輕輕帶過,都是相當可惜的決定,唯一的解釋是洪氏三兄弟與父親的大和解來得太晚,還有很多生命的拼圖尚不熟悉,以致於遇上闗鍵戲份,只能輕輕敲個門,就側身轉離去了。不過,濃郁的音樂風情,仍然使得《阿爸》不失為一部愉悅的歌唱紀錄片,如果能多給洪氏兄弟一點時間和資源,《阿爸》或許就會蘊釀得更像一位時代歌者的紀錄片了。

莫利柯奈:評審真傷心

當代最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美國要屬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歐洲則是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約翰曾經獲得四十五次奧斯卡提名,得獎五次;莫利柯奈曾獲四次奧斯卡提名,得獎零次。

 

我無意以輸贏論英雄,不管是45:5 或者4:0,都只是數字統計遊戲,不是藝術天平上的秤重砝碼。而且,電影獎究竟要頒給誰?坦白說,很唯心,沒有客觀標準,就像你很難想像約翰.威廉斯自從《辛德勒名單》之後,就再也不曾得過奧斯卡獎了,但是他在21世紀所交出來的音樂成績單,從《哈利波特》《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到《藝妓回憶錄》,難道會比其他得獎作品遜色嗎?同樣地,莫利柯奈的《新天堂樂園》和《四海兄弟》卻連奧斯卡提名的機會都擠不上,這又算是什麼樣的評審眼光?

 

比較有趣的是莫利柯奈在「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這本訪談錄中提到了他在1984年擔任坎城影展評審的心得。

 

那一年的金棕櫚獎頒給了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公路電影代表作《德州巴黎(ParisTexas)》,還記得《德州巴黎》後來在台灣上映時,反應兩極,有人讚譽有加,推崇為經典;有人則是看沒五分鐘就沈沈睡去,卻因為面對著金棕櫚獎的金澄光環,不敢斥為悶片,只能消遣自己格局不高,看不懂藝術片。

 

我不知道莫利柯奈有沒有睡著,我知道他很不喜歡《德州巴黎》。他真正力推的作品是Marco Bellocchio執導,由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主演的《亨利四世(Enrico IV),盛讚該片是Bellocchio的最佳作品,卻被評審團主席狄.保嘉(Dick Bogarde)酸了回去說:「可想而知,其他的有多差。」

 

莫利柯奈想必是溫柔敦厚,不善辯論,可是要做電影獎的評審,不懂得慷慨陳詞,不懂得合縱連橫,最後必定是一肚子委屈,因為沒感覺的作品拚命獲獎,力保的作品卻得不到共鳴。

 

莫利柯奈在書中對於《德州巴黎》只有簡單的一句評論:「不太能說服我,我支持的片子在所有獎項中全軍覆沒,讓我覺得很洩氣。」

pt21.jpgpt22.jpg 

看過《德州巴黎》的影迷應當不會忘記男主角Harry Dean萬里跋涉的憔悴神情,亦不會忘記女主角Nastassja Kinski壓軸亮相時的紅豔動人,更不會忘記Ry Cooder的長調枯寂樂聲,人生的寂寞與失意,說不出的萬千心事對照著荒涼大地的景觀,就此起了緊叩人心的音樂魔法,我實在很想聽聽同為作曲家,莫利柯奈究竟怎麼評論Ry Cooder的音樂風格與成績,只可惜,大師提到《德州巴黎》就有氣,「恨」屋及烏,不想多評,訪問者亦未緊釘問下去,留下了我心頭無解的謎團與歎息。

 

有電影獎就會有得主,亦會有遺珠,得獎的人開心(最近的台灣電視圈卻是得獎人被罵得滿頭包,開罵的人卻未必真的看過得獎者的表演作品,因為他是黑馬),遺珠則必定扼腕。但是很少人知道,當評審有時候亦很無奈,尤其自己一旦淪為人微言輕的邊緣少數,卻被迫遵從民主投票機制,去替自己不喜歡的作品背書,那還真是心事誰人知呢,對照一下「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中的大師委屈,也許有更多的輸家就會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