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昨夜夢魂中

看完《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格外懷念起幕前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了。

 

是的,我曾經挑剔過《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中的他,嫌原本就神經質的他,過七旬後,口吃情況越來越嚴重,聽他調侃人間百態,不再有那種一氣呵成的快感,只覺吃力又沈重,犀利語言與詼諧文字交響共鳴的樂趣,蕩然無存。

 

伍迪後來的作品中,從《情遇巴賽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開始,他似乎也試圖另找替身瓜代,每部電影的主角因此都肩負起重責大任,《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中的Larry David雖然嘮叨,卻不討人厭,主要是他在尖酸苛薄的健談魅力上,深得伍迪真傳,相對之下,《午夜.巴黎》中的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則是結巴有餘,雋永不足,他垂頭喪氣,銳芒全失的故意收斂與壓抑,看似要承繼伍迪過去的那種外表卑微,卻曖曖含光的小巨人風姿,實質卻相距十萬八千里,無法等量齊觀。

mip-4.jpg 

伍迪雖然老了,但是昔日既憂鬱又幽默的雙料風采,至今無人可堪比擬,那是對他的讚美,亦是哀悼。

 

另外一個歲月不饒人的歎息,來自素材的詮釋。

 

《午夜.巴黎》的主題無非就是「眷戀」與「穿越」,愛情則是串起這兩個元素的主軸。提起對城市的「眷戀」,《曼哈頓(Manhattan)》的深情多元論述,迥非只有孺慕情懷的《午夜.巴黎》可以比擬;提起「穿越」時光的奇想,《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穿越戲院時光的虛實雜混,又比《午夜.巴黎》的單純歌詠,不知繁複了多少倍。

 

伍迪.艾倫信仰愛情,卻又質疑愛情,總愛站在半天高,冷眼嘲笑著世人對愛情的癡狂、迷惘與背叛,《午夜.巴黎》同樣安排了Owen Wilson飾演的Gil與準岳丈相左的政治立場;準岳母則是質疑著他的品味與專業,獨排眾議;至於未婚妻Inez (Rachel McAdams飾演)卻也說不準自己的愛情渴望,一遇外界誘惑,也就喜新厭舊,汲汲享樂;但是Gil面對畢卡索情婦Adriana (由影后Marion Cotillard飾演)不也私心難捺,蠢蠢欲動?有了新歡,舊愛即可拋,不也正是伍迪.艾倫歷來作品不變的主軸?《午夜.巴黎》又添加了多少新意呢?mip02.jpg

 

重複,原本是嚴重的老人病,伏櫪老驥不但愛提當年勇,還會不厭其煩,一再倒帶重述。但是伍迪.艾倫的「重複病灶」不算嚴重,他很機巧地用了一個召喚鬼魂的魔法老招,逗樂了觀眾:總是在午夜鐘響之後才會出現的汽車(或者馬車),就會載著昔日的魅影名人再現,從1920年代寫《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Scott Fitzgerald 海明威、畢卡索、達利、布紐爾,以及1890年代的高更、竇加與羅特列克等人相繼現身,一方面是透過「一些美國人在巴黎」的往事追憶錄,歌詠著曾經輝煌一時的巴黎夢,精準勾勒出外國中產階級總是對巴黎一往情深的纏綿;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厚古薄今的藝術家囈語,例如21世紀的人何等嚮往1920年代的絕代風華;1890年代的風騷藝術家,卻感歎生不逢時,感歎著唯有重回文藝復興的年代才是「最美好的時光(Belle Epoch)」。

mip30.jpg

 

當然,伍迪.艾倫也不忘透過Gil那位愛調書袋,明明一知半解又好發議論的情敵對手Paul (Michael Sheen飾演) ,雄辯滔滔地咬定卡蜜兒是羅丹的妻子(其實是情婦),以及用最高級的形容詞讚美畢卡索一幅並不入流的畫作,消遣了當代美國人的膚淺與呱噪。這是Gil唯一能夠反駁震懾住Paul的場合,卻也是他在午夜時分從「親聆」藝評家與畢卡索辯論時,現學現賣的一點把式,並非他的獨到創見,知情的觀眾看著他懂得活用的機巧,自是開懷大笑,只不過這場光芒四射的口水戲,卻也透露著伍迪.艾倫的才思困境。

 

《開羅紫玫瑰》的女主角米亞.法蘿(Mia Farrow)可以每天看同一步電影,對白背得滾瓜爛熟,一旦被主角接引進了戲中,可以輕鬆應對,亦可以新生情節,同樣地,電影中的男主角走出銀幕來到真實人生,也得面對不同的時光文化做調整,人與戲,不但可以交流來去,同時相互影響,互動得何等頻繁多樣,逸趣橫生;《午夜.巴黎》中的Gil雖然知道自己何其有幸來到了神秘異境,但是多數時光卻只是低調的旁觀者,鮮少利用他的「知識(對這些文壇或藝壇前輩作品的如數家珍)」擦撞出更多的知性火花,亦不曾善用機緣,改善自己的能量(經過大師品評指教過的小說,不亦只是個過場道具而已嗎?沒有人知道他到底開悟了啥?)。

 

Gil只像是一位躬逢其盛的幸運兒,只陷溺在他對Adriana的非份情思中(竟然會複製Adriana 日記中的描述,重建自己的豔遇機會,甚至一度只想到用未婚妻的耳環轉贈Adrian示愛),他的單調與乏味,不但浪費了這場午夜奇緣洗(雖然我很喜歡那家咖啡館變成洗衣店的時光錯置趣味),其實亦突顯了《午夜.巴黎》的小品性格,《午夜.巴黎》或許有些博君一粲的場景,終究不是一代名導的巔峰之作。

 

08月1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流行小說作家九把刀今年有兩部作品搬上了大銀幕,《殺手歐陽盆栽》是他的青春狂想曲,《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是他的青春成長史,多了三分自傳色彩,也多了九把刀狂放跌宕的風格。

 

電影的前半段是標準的青春校園電影,厭煩考試讀書,挑戰教官老師,卻有無盡的青春騷動,都是不可或缺的公式,但是班上有正妹,男同學都會努力表現,卻更是電影的主題,陳妍希的清純甜美,符合期待,柯震東的青春陽光,亦有魅力,連郝劭文的表現都讓人刮看。

nine045.jpg 

也因為是愛情電影,高中校園只算是定情交心,大學時光和就業人生才是淬練真情的磨刀石,電影的視野因而多了歲月痕跡。

 

使用音樂:《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原聲帶

《北非諜影》原聲帶As Time Goes By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特展》

 

《清明上河圖》是宋朝庶民生活的精華縮影,在台北市花博爭豔館展出的「動畫版」,靠著110公尺長、6公尺高的巨大螢幕,把原圖放大了30倍,把原本靜態,卻栩栩如生的人物,賦予了會動的生命能量,在一個夠空曠的空間裡,動用12台投影機同步放映,原本就算是壯觀奇景了。

river03.jpg 

創意無價,懂得從古典取材,活化古典,確實巧思,但是太過簡單的動畫腳本,就難免讓人歎息了。但我更相信,不滿足才是文明前進的動力。

 

使用音樂:《活著》原聲帶

《風月》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猩球崛起》

 

法國小說家Pierre Boulle 1963年發表了科幻小說《Planet of the Apes》,地球改成猿猴當家,人類成了家畜的命運逆轉情境,極其震撼人心,將近五十年的時光中,好萊塢至少曾經三度改編上大銀幕(不包括續集及電視影集),《猩球崛起》就是最新的一版,本段節目不但讓大家聽見三個版本的不同音樂設計(1968年的版本何其現代前衛,2001年版本的何其喧嘩,2011年的版本則是何等浪漫抒情),也要比較前兩個版本不曾回答的進化問題。

rise415.jpg 

《猩球崛起》的創作始意就是解答猿猴當家的關鍵原因:科學可以服務人生,也可能危害人生,一旦科學研究暗藏私心或牟利,往往就是災難開始,這其實是科幻電影的老套公式,但是一旦家中的寵物或者孩子變成了你的實驗對象時,失控的人生似乎已難避免了。

 

使用音樂:《浩劫餘生》原聲帶

《決戰猩球》原聲帶

《猩球崛起》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河豚

 

生物學上告訴我們:河受到威脅時,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受到威脅的世間男女是否也有類似的自衛行動?還是只能在暗室裡療傷止痛?

bow004.jpg 

李啟源導演執導的河豚》描述的就是受到情傷的人,忘不掉過去,卻又難以拒絕當下的矛盾人生。忘不掉昔日的美好,是癡情,亦是多情,硬不許美好褪色,卻又變成傷口淌血的一再自虐。

 

但是看不見人生的瞎子,卻能用心留住美好;看得見人生殘缺的人,又何忍傷害美好呢?

 

使用音樂:《河豚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