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機器人:真情綿綿

李後主的:「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Pablo Berger編導的《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無胭脂,有離愁,有幽恨,看似無關人間風月,點點滴滴都是人生投射。


《再見機器人》有三個精彩設計:一,有百獸,無俗人;無名姓、無對白,有深情。擬人敘事,幼童皆了;用情至深,老者泫然。


二,獨居寂寞,有伴不苦。人犬異位,情趣依舊。狗主人搭配機器人,誰曰不可?情真就動人。


三,1980年代紐約,地鐵依舊亂,警笛聲聲聞,不時可見直指天際的雙子星大樓(WTC),剎那就召喚回一去不復還的古老鄉愁。更別提那無所不在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再見機器人》 描述狗先生成天獨守空屋,成天守著電視和微波餐,於是訂購了一台「Amica 2000」機器人,親手組裝完成後,成了貼身又貼心的旅伴,同飲食,共歌舞,度過無數美好時光,牽起小手的片刻,竟然有種「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的小小悸動。


然而,就在最後夏日,他們來到海邊嬉戲,好景不常,機器人動不了了,狗主人也搬不動他了,滿懷愁緒,暫別一宵,孰知竟成永別。「東風惡,歡情薄……錯、錯、錯」的懊惱,「莫、莫、莫」的無力回天,烙印在狗主人心上,也擺盪在機器人夢中。


相伴蜜甜,相思傷情,是友情,亦似愛情,《再見機器人》 沒有負心漢,只有離別愁,只有癡盼苦,「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造化弄人,蓬飛西東,再相逢時,舊情惆悵,新歡難負,此時只適合再唱一曲「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再見機器人》是封懺情書,寫給曾經滄海的成人觀眾,簡單的2D動畫,蘊藏著「無緣生死相許」,卻「依舊刻骨銘心」的平凡感情,愛過就好,記得就好,「人生長恨水長東」。

失控教室:真相的真相

《墜惡真相》要確認命案是自殺或他殺?《失控教室》的關鍵緣起是:老師掉了錢,究竟誰偷了老師的錢?

錢少了或許是事實,然而可能原因包括:掉了?花了?忘了?偷了?

主觀認定是我的錢被人偷了,就要找出偷錢的人。《失控教室》首先探討的是真相如何認定?又如何找尋?主觀武斷,易生偏見,手段難免粗暴,受冤的無辜者自然反彈。

如何斷定是學生?只要學生錢包錢多多,就是嫌疑人?事實與真相之間可以這麼輕率劃下等號嗎?何況還是以「零容忍」的口號,包裝「脅迫指證」的行為?

《失控教室》其次探討的是有影像就有真相嗎?還是有個影就生個子,自以為是的「腦補推論」,距離真相有多遙遠?自以為仁至義盡,坦白從寬的詢問,是不是已經先入為主做出結論,再逼人認罪?

前者攸關證據如何取得?接近真實與千真萬確之間,有多少辯證空間?後者攸關部分證據是否就能還原真相?

《失控教室》探討的第三個層次則在於: 訴諸輿論,訴諸情緒,訴諸正義口號會不會更加偏離真相?

德國女星Leonie Benesch 在《失控教室》中飾演的女老師諾瓦克,很有尊重學生、因材施教的理想主義色彩,不認同校方威權主義的便宜行事,卻也要承受其他同僚要求同步齊心的壓力。更難的是一旦成為當事人,如何捍衛自己權益?又如何不犯錯?又如何不株連無辜?

《失控教室》好看的地方在於以「找尋真相」之名,解剖了追尋過程中所有可能失控的參數,明明真相只有一個,看完電影你還是不知道真相,卻看見我們多容易被情緒和偏見一步步引導走向誤解與糾結。

電影中,諾瓦克老師邀請全班同學大聲喊出委屈和憤怒,也透過魔術方塊給學生溫暖與智慧,她是被害人抑或加害人?教育是良心或情緒志業?她的擺盪、煎熬與堅持,就是導演İlker Çatak送給觀眾的提醒與祝福了。

填詞L:青春追夢無悔

《填詞L》描述女主角羅穎詩(鍾雪瑩 飾)從中學開始就立志寫歌詞,好好當個填詞人,希望有一天能夠寫出傳唱不絕的「接歌」,無奈事與願違,從校內表演、流行歌曲創作大賽、唱片企劃兼填詞到替Free ride 寫廣告歌詞,幸運之神總是擦肩而過,電影就在期待與淚水之間往復拔河。

導演黃綺琳也有過填詞夢,故事等同於她的成長經歷,夢幻又殘酷,真實又溫暖,青春的擺盪與憧憬精準勾勒出才剛萌芽就已消耗殆盡的夢想失落,然而就如作曲家王建威在首映會上說的:「電影中出現的每一首歌,都召喚出成長歷程中的每一段往事,有如青春重新來過。」魯蛇的青春正是多數人藏在心中的痛,女主角羅穎詩窩在床上或車窗邊時流下的淚水悄悄滋潤了失意蒼生,願意陪她洗滌重生。

《填詞L》的劇本非常扎實,也饒富趣味,教會學校修女堅持修改不雅歌詞的實例,不但是家父長的威權霸凌,也適用片名從《填詞撚》被迫更名為《填詞L》的審查暴力,但也讓黃綺琳七彎八繞,從L找到兼顧「形、聲、意」的突圍高招。

至於既搞笑又實用的「0243填詞法」,更是填詞專業的傲人炫技,充分展現黃綺琳浸淫填詞世界的汗水結晶,才能如此深入淺出,博君一笑。

從選材到製作,《填詞L》透過粵語歌詞的書寫凸顯了母語的音韻力量,濃郁的香港本色,也是對逐漸淪失本色的舊香港的深情回眸,無一詞批判,萎縮的母語美麗有如回光返照的政治預言。至於台灣土地的溫暖,也讓想家的香港人聽見粵語歌就癡呆了。

沙丘第二部:美學疲乏

都怪我緣淺,跟《沙丘(Dune)》不來電。


精準一點:《沙丘:第二部 (Dune: Part Two )》比《沙丘(Dune)》更不來電。至少,第一集的建築奇觀氣象萬千,視覺魅力浩瀚氣派。
美學疲勞是其一,尤其是沙漠場景,故事就在沙漠,我怎能苛求導演老在黃沙中翻滾?然而只要領教過《阿拉伯的勞倫斯(Laurence Of Arabia )》,你或許跟我一樣,懷念起大導演David Lean 。至少,大衛.連可是拍出了海市蜃樓的經典場景,《沙丘》讓人期盼的的沙漠蜘蛛或是詐術妖精一直活在口耳相傳中,保羅的沙漠舞步也看不出有何必要。望盡千漠皆是沙,看久了,眼睛也乏了。


我佩服沙蟲奇觀,也艷羨駕馭沙蟲的飆風戰士,嚮往乘風呼嘯的帥氣,更驚嘆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想像力。過去西部電影的英雄俠客一定也要馴伏慓悍烈馬,何況沙蟲大上百倍,快上千倍。


我不會用「史詩」形容《沙丘》,因為它更像政教合一的歷史批判。

先談政治。

皇帝貪圖香料,卻藉香料殺諸侯,「狡兔」未死,先烹「走狗」,是誰功高震主?明明說「得香料者得天下」,為什麼偏偏卻是近香料者個個家破人亡?既然白玉無瑕,懷璧其罪,搶奪香料究竟所為何來?(當然,你可以解釋人類的愚蠢戰爭多係豪奪能源:不管是石油或晶片)至於香料有何神力?不也無人知曉?「利桑亞拉黑」保羅又從香料增進多少預視能力?

皇帝御駕親征的結果卻是跪地稱臣,豈不是比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更愚蠢?倒是銀河萬年史,大家還是相信只有皇帝能救蒼生,這種根深蒂固的帝制崇拜倒是委婉諷刺了還在妄想稱帝的極權獨裁者。

再談宗教。

資本主義的好萊塢是不唱,也不相信「國際歌」的,歌詞描寫的:「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不是神仙也不是皇帝。更不是那些英雄豪傑,全靠自己救自己!」然而這些主張,原本卻是保羅王子相信的,最後依舊是「外來」政權全面接管政教勢力,信眾只有愛人不信他是救世主,但又如何,終究還是以天下為己任。


彌賽亞的「預言」是「先知」造神的「謊言」,也是苦海無邊的救贖希望,《沙丘》的造神信仰刻畫得極其有力,造神既是姐妹會擁抱權力的不二法門,也是遊牧賤民脫離苦海的最後希望,一個是現在進行式,一個是遙遠未來式,政教爭鋒,終須一戰。只可惜導演來不及交代何以保羅「中刀不死」神蹟?帝勢既定,就忘掉昨日山盟,果真呢喃細語一如沙丘之沙隨風飄逝?


大衛.連在那個沒有電腦動畫,不能複製貼上的年代,千軍萬馬,就得勞師動眾,就算角度可以唬人,你相信眼前的一切,沒有一看即知是假的乏力疲累。現代科技下的《沙丘》卻一直提醒著我,假的、呆板的、別被特效和音樂給唬了,雖然Hans Zimmerman 的配樂還真的兇猛有力。


我出戲,我疲累,我和《沙丘》不來電。

紳士追殺令:調侃貴族

/

「英國貴族才是最大的黑幫!」聽到這句對白,誰能不噴飯?

如果你知道這句對白出自英國鬼才導演Guy Ritchie,你一定不意外,還會狂笑鼓掌叫好。

百無禁忌,消遣揶揄,瀟灑彎轉,一直是Guy Ritchie作品中的自由DNA,任他導航,都有搭雲霄飛車的快意。

這句對白出自Netflix 新劇《紳士追殺令(The Gentlemen)》,男主角Theo James飾演的公爵次子Eddie在父親過世後,意外取代大哥Eddie繼承爵位,更發現宅邸地下室早已成為大麻製造場,他急於切斷黑幫關係,還家族清白,卻因紈絝大哥Eddie敗事有餘,橫生枝節,想擦屁股擦不完,糾纏上更多黑幫。

君主立憲的英國,從王室到貴族,總給人一代不如一代的墮落沈淪感嘆,然而沒人像Guy Ritchie一樣罵得俐落爽快,從William The Conqueror開始,誰不是一路連搶帶騙,巧取豪奪,魚肉鄉民?子孫不肖,家產守不住,供養不起,只能交給黑幫製毒販毒,還要建立歐洲行銷網,Guy Ritchie透過匪夷所思的劇情發展,建立起黑幫產業鏈蜘蛛網,娛樂了觀眾,也怒罵了貴族。

《紳士追殺令(The Gentlemen)》原本是Guy Ritchie發想的電影,如今再擴大成劇集,因為幾位主角都有型有神,酷帥Theo James還真有英雄氣質;裝孬第一名,極盡顢頇能事,卻總會突發其想,搞砸好事的Daniel Ings更是喜鬧高手,每回出場都讓人期待他又會再捅出什麼災難,更是末路貴族的甘草典範;至於豔光四射又冷酷無情的大麻公主Kaya Scodelario,徹底顛覆黑幫樣板,同樣讓人期待她如何迎戰每一次的逆轉奇襲。

既然標榜紳士,影集中的諸多「老派」趣味都很迷人:飛鴿投標、殺人前必定禱告,呼喊聖靈的虔誠黑幫、集體行動的吉普賽家族、扮豬吃老虎的詐賭拳擊手、一見鍾情美人計、別有私情的園丁(為什麼總讓我想起《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以及出租莊園的貴族聯盟、坐牢還可以吃牛排養鴿子的老大……. Guy Ritchie編織的貴族/黑幫蜘蛛網就因爲有一連串的細節翻滾牽連,所以才會引人入勝。

沒有細節,沒有狂想,劇就沒了魅力,《紳士追殺令》具現了英式戲劇的優雅細膩。

莎莉:本色人生小綺夢

是要跟雞多熟?牠才能讓你這樣緊緊抱著,不驚不慌?是要朝夕相處多久時光,抱著牠,才像抱著家人一樣自在?

手機到底有多迷人?才會讓玩手機的男女,眼神中全是那種沉醉的笑?

「自然」是《莎莉》最有魅力的敘事,養雞農婦和雞的自在互動;手機和用戶之間的依賴共生,因為自然而真實,因為自然而趣味橫生。

《莎莉》的故事並不複雜,單純農婦玩交友軟體引來網路騙子馬丁,甜言蜜語讓她的生活有了色彩,隨之而來的就是金錢濟困的求救。騙子!騙子!騙子!妳知,我知,莎莉也知;不要!不行!不可以!妳知,我知,莎莉都知道,所有的詐騙故事受害人,誰不是嘴巴比心硬?誰不是錢去夢不醒?

練建宏執導的《莎莉》就在「明知」是騙局,Salli依舊在明知山有虎的「認知」下,去觸探尋訪「萬一」的機率,那是豪賭,是冒險,亦是浪遊:就當作是一次巴黎假期吧。

詐騙橫行的殘酷世界,沒有「萬一」的奇蹟,只有「百分百」的刨乾扒皮的碎心痛,保加利亞電影《我不是教你詐(Blaga’s Lessons)》走驚悚路線,練建宏的《莎莉》則是給無情人生一點夢想和溫情。有所失,有所得,人生得失的砝碼從來不是等質等量,錢財來來去去,感情圓圓缺缺,能夠無恨無悔,都已經是莫大福報。

就算錯過花期,誰說不能有夢?應該就是導演給《莎莉》女主角林惠君(劉品言 飾)的祝福,她因為父母早逝,提早擔起母職,一手拉拔弟弟偉宏(林柏宏 飾)長大,如今弟弟要成家了,她呢?這個問號來到網路科技時代,能不能從虛擬迷夢換成實體滋味?苦澀也好,蜜甜也好,面對也承受所有「自主」選擇,成了Salli最有「主見」的生命抉擇。

網路騙子無所不在,《莎莉》卻不想多留篇幅給騙子,只想祝福對紅塵懷抱善意的善心人。林惠君(劉品言)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雞場常有風雨,她就是做自己會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莎莉》是一闕春日小夜曲,獻給相信愛情,更相信親情的浮世男女。

演員就是演員,演出角色本色,就是功力,《莎莉》中的劉品言、林柏宏、李英宏與湯詠絮都有逼近本色的表演,值得喝采。

尋找湯德章:亂世浮生


他叫湯德章,台南市有紀念公園,有以他為名的道路,然而他短短40年的坎坷人生,不是黃銘正、連楨惠導演費時五年完成的紀錄片《尋找湯德章》穿針引線努力拼圖,恐怕知者少,關心者更少。
他的故事就像電影海報上的人影,多數只有半張臉,看不清,也看不全;他的寂寞就如同他的故居,荒煙蔓草,乏人聞問,還得靠人搶救。


「湯德章是誰?」是兩位導演動心起念的原初,他曾經是坂井德章,也是新居德章,他是林德章,更是湯德章,他體內有日本血脈,也有台灣基因,英文片名《In Search Of A Mixed Identity》,精準從歷史翻覆的夾縫中關心,也探索這位台日孽子的曲折傳奇。
黃銘正、連楨惠合作過《灣生回家》,替台灣歷史避談的這段晦澀往事,畫出港闊海深的鄉愁圖案;《尋找湯德章》則是替舉目可見,卻未曾深究的台灣往事,透過偵探手法,建構立體雕像。


《尋找湯德章》的切入手法相當另類,不走史學編年體例框架,而是凡夫俗子探奇蒐證方式,像個小偵探一般(不諱言自己的無知,不迴避自己的摸瞎),從鄉野庶民切入,從街談巷議切入,先有人味,才有興味,才讓原本沉重的悲情素材得著讓人急於一探究竟的驅動能量。
殖民時代,日本人瞧不起灣生,也不願平等對待日台混血子弟;1945年後,國民政府不也以異樣/異族眼光與手段區分本省/外省,擺盪在兩款政權下,湯德章的悲劇絕非特例。湯家子孫講起日語才輕鬆自在,背後有多少無法告人的忐忑?


恐懼,匿藏了半世紀的恐懼,其實是《尋找湯德章》輕輕舉起,卻有重重震盪的歷史巨錘:228事件後,槍決湯德章,曝屍三天,不准收屍;父親被殺,孩子不敢回家;含冤50載,家族避談先人,都是白色恐佈的駭人實例,黃銘正、連楨惠突破湯家姐弟心房的珍貴訪問,也因此更加珍貴。


《尋找湯德章》 是民間觀點,庶民採集的1907年至1947年近代台灣史,有一群鍥而不捨的癡人共同完成的拼圖,就在導演書寫著:樹是歷史,建築是歷史,歷史是當下,歷史就是我們自己…….一架軍機空中呼嘯而過…….公園的鳳凰花開依舊紅豔,歷史還會重複?恐懼還會重演?電影想說的話,等待你去聆聽,等待你去尋訪。

夢想集中營:耳朵真實

原來,平行世界確實存在,「我的地獄,你的天堂」這款逆向邏輯從未消失,只是你我無感也無視,所以三不五時就會重演重來。

終於看到一部高度仰賴耳朵的電影。眼睛看到一款世界,但是聲音描繪的世界更寛更深更遠,Jonathan Glazer執導的《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開啟了全新觀賞經驗,提供觀眾另一種角度認識納粹暴行。

《夢想集中營》的中文片名明白告訴大家這是一部集中營電影。這座集中營就是猶太人血跡斑斑的Auschwitz集中營,但是全片沒有流血,沒有槍殺,沒有瓦斯,電影主景是一座祥和花園,一幢德式建築,朗朗睛空下,主人翁一家享受碧藍泳池,有僕人服伺的美麗人生。原來,平行世界確實存在,「我的地獄,你的天堂」這款逆向邏輯從未消失,只是你我無感也無視,所以三不五時就會重演重來。

《夢想集中營》的主角是Auschwitz集中營主管Rudolf Höss (Christian Friedel飾演),他是希特勒親信,可以直達聖聽的愛將,他和妻子Hedwig (Sandra Hüller飾演) 帶著五個孩子在集中營旁蓋起愛的小窩,他們是二戰時期盛行於納粹德國的Artamanen-Gesellschaft信仰,反對都市化,主張以自然為尊,以大地為本,他只在意自己研發栽種的紫丁香沒有獲得應有重視,至於是不是有上百萬的湭太人死在他主管的集中營裡,他根本沒皺過眉頭。是的,人命不如花,就是猶太種族滅絕政策下的真實情貌,也是《夢想集中營》的核心主題。

Rudolf Höss的理想家庭與集中營只有一牆之隔,導演Jonathan Glazer從未讓攝影機跨過圍牆,而是停在Höss家這一邊,圍牆外的腥風血雨,圍牆內的Höss這一家人完全沒感覺,悠閒過著與世無爭的「靜好」歲月。

「歲月靜好」是現實也是嘲諷,就像瞎子摸象一般,高貴德國人對二戰人生的理解,就是「歲月靜好」,Hedwig 知悉丈夫接到調職令時,忙著抱怨她不要拋下好不容易才建立的美好家園,她珍惜奧斯威辛的「美好」時光,至於一牆之隔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究竟發生了什麼殘絕人寰的悲劇,她不關心,也不過問,死再多的猶太人是別人家的事,她只在意子女有沒有接受資優教育?花園是否花草豐美?僕人是否位照她的規定整理家園?《夢想集中營》透過這款迂迴筆觸控訴著二戰期間的猶太悲劇,不就源自太多人「不用閉上眼睛也可以沒看見,不遮住耳朵也可以當做沒聽見」的冷漠無情?飾演Höss的Christian Friedel就坦承,導演對這個角色的設定就是「如果你說了真話,就告訴自己眼睛看到的是假的;如果你看到了真實,就編個謊話告訴大家」。

沒看見,是導演Jonathan Glazer安排的第一款書寫;隱隱聽見,則是第二款書寫。不論是眼睛或耳朵,落筆看似都極清淡,點點滴滴卻直鑽腦門。所以電影開場的前三分鐘,就是全黑畫面,但你可以聽見有如山谷迴響的低鳴聲響,喔嗚咿啊的不自然人聲層層堆疊,不和諧的不祥聲響就是導演和作曲家Mica Levi強迫你要去聆聽的細節,然後聽見鳥語,再看見花開,圍牆外的集中營煙囱冒著煙,花園裡的Höss一家人從沒問過煙囱裡燒些什麼啊?甚至不時會聽見的叫喊聲、斥罵聲或槍聲,因為極遠極淡,都有如靜好歲月的雜訊,不必探問,更無需細究。

陰暗悲涼是過往Auschwitz集中營電影的統一用色,唯獨《夢想集中營》提供著濾鏡下的陽光明亮,換個角度,換款人生,悲劇就不是悲劇,只要你有夢想,就可以大張旗鼓去追求。《夢想集中營》批判的不只是昨日歷史,而是持續上演的真實人生,「沒有人是局外人」是政客愛用的政治口號,我們對於持續在各個角落上演的種族清流或滅絕悲劇,不也一直抱持「事不關己」的冷漠?

滯留生:那個酷寒冬日

耶誕到新年是歐美人士大節日,不少應景電影都強調即時送暖, 失意者得到安慰,犯錯者因懺悔得到救贖、重生或轉機。前提是主角得經過一番寒徹骨,才有撲鼻梅花香。

Alexander Payne執導的《滯留生(The Holdovers)》同樣是標準耶誕電影,有冰天雪地的淪落孤寂,也有成見釋懷的豁然開朗。從相見嫌到相見歡,不盡完美,難以周全的人生,還是得跌撞前行。

故事設定在1970年的貴族高中,保羅.賈麥提(Paul Giamatti)飾演的教師Paul Hunham 是一位出口成「酸」的古文明史教師,學問冷門,在同行與同學心中都是不合時宜的邊緣人。但他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學術底線,不及格就當掉,管你家長捐給學校多少錢?因此那一年的耶誕假期,他得留下來照顧管教不及格同學。

這批學生是滯留生,不能返家過節的老師和廚師何嘗不是滯留人?同樣有家歸不得,同為天涯淪落人,階級不同,心情相近,從對立到了解,從只會埋怨到伸出援手,角色的洞見開悟,就是導演想跟觀眾分享的黑暗之光。

滯留生的滯校再教育其實是形式,也是燙手山竽,假期前夕,有錢老爸派直升機接走了其他同學,唯獨多明尼克·塞薩(Dominic Sessa)飾演的年輕學生Angus因為聯絡不上家人,成為愁城中的火山。保羅老師先是萬般攔阻,從發現人生幽微轉向同情,從而發現自己的食古不化與自閉封鎖,耶誕節期待的奇蹟,悄悄來到這對師生之間。

飾演廚師的達芬·喬伊·藍道夫(Da’Vine Joy Randolph)一方面扮演冷眼旁觀的觸媒轉化劑,一方面也是心中有憾的傷心母親,她撫慰師生傷口,也在微溫中慢慢療癒創傷,她的直率與包容讓寒天雪地不再徹骨寒。

《滯留生》的美術與服裝設計有精準的時間參數,也有觸目通曉的個性參數,寒天中的邊緣人生,無須再多言語解說,保羅老師身上的異味,無須聞嗅,似乎也就自然透衣而出,Paul Giamatti舉手投足之間的自覺與防衛,都精準反映出角色的內心糾結,從原本的認命,卑微的祈願與嘗試,到最後的有話直說,他從來不是英雄,卻做到了自己一直不曾面對的現實,Paul Giamatti的層層轉進,很有說服力(送禮都送同一本書的書呆子氣息,最是幽默),最後告別時刻沒有《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的慷慨激昂,則是導演Payne更通曉人生滋味的低調控制了。

電影中最犀利的場景來自保羅老師好不容易找來一棵陽春,沒有任何飾品的耶誕樹,一定要金光閃閃才像過節嗎?行禮如儀的耶誕節相比於真心陪伴相守的耶誕節,何者更有溫度?讓1224和1225不再那麼寒冷,奇蹟就在人心。

《滯留生》是細緻的獨立製片,電影描繪的寂寞滋味,觀眾可以自行撿拾,可以對號入座,也算療癒電影了。

花月殺手:馬丁造后記

導演馬丁.史可西斯(Martin Scorsese)選中Lily擔綱,代表他眼光精準,但是馬丁為她打造的出場方式,更是非常關鍵的美學手段。

嚮往真實電影,創造電影真實,一直是馬丁追求的藝術境界,善用新聞影像(不論是歷史檔案,抑或仿真重製)就是馬丁愛慣用手式,《花月殺手》改編自「紐約客」調查記者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2017年調查作品《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翔實的田野調查,讓居住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原住民奧塞奇(Osage)族人的悲情歷史得以浮上檯面。

馬丁選擇讓Lily先以聲音出場,她不帶情緒地逐一唸著受難族人的名字和死因,再冷冷地加上「no investigation」和「Muedered」等結論,馬丁搭配的畫面是一具具陳屍在床上、林間和沼澤旁的屍體,或者是在嬰兒車旁公然進行的「自殺製造」槍殺案,一場場受難畫面翻過,一具具屍體掠過,然後出場的才是同樣面對著攝影機的Lily Gladstone。

這時,已經被影像邏輯馴伏的觀眾,第一眼見到Molli時,容易就判定她是下一位受害者,這不是誤判,而是承接,因為接下來三小時電影的論述核心:她是待宰羔羊的獻祭儀式,就此建構完成。

《花月殺手》開場的仿新聞紀錄片清楚說明因為地湧財富,奧塞吉原住民快速「現代化」、「文明化」,更精準一點說就是全盤「美國化」:追逐他們的時髦,說他們的語言,炫耀他們的鑽戒珠寶…雖然Molli不愛這一味,她一直穿著傳統服飾,從家居服到慶典服,從婚禮服到國賓服,奧賽吉元素的戀眷與堅持,讓她的本色和委屈有著更清楚的著力點,然而她貪戀白人甜食,卻也誘發了糖尿病,必須注射胰島素,白人文明症候群的浸染荼毒,導致原民文化的凋零毀棄,有著讓人心驚的巨大對比。

因為財富,因為油權,奧塞吉女人身旁不乏追求者,Molli姐妹就算手扇輕搖,輕鬆自在用土狼或者兔子來標識身 旁男子,她們不是不明白這些狼子野心,卻誤信駕馭有道,畢竟算計不過白人,也毒不過枕邊人,終究只能淪為獵物,終究只能任由最相信的人點滴餵毒。

面對自家男人,Molli透過曖曖內含光的眼神,流瀉出「對人信任,對愛期待」的溫婉力量,面對家族悲劇,要求公平正義的肅殺悲憤,沒有歇斯底里,沒有激動控訴,舉手投足間的沉著緩慢與優雅,面對白人的「牧民」暴力,對照無力迴天的悲劇,形塑巨大落差,也更讓人憐憫。

有關Lily Gladstone的表演,請大家參考前一篇文章(https://4bluestones.biz/wp/?p=104485),馬丁另外給了她三場充滿詩情的戲來凸顯她的無助與渴望,首先是火燒牧場的紅雲火光,那是媲美《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火燒亞特蘭大城的場面,差別在於火光搖影下的Molli生死一線間;其次是夫妻終能在草原相會的那一幕,陽光和風下,真相和團圓近在咫尺,Ernest卻難以逃脫共犯集團的鼓噪洗腦;最後則是自認已經坦承一切的Ernest,還是無法坦承究竟替Molli注射了什麼的無言告別。從絕對信任到徹底失望,Molli從溫言婉語到無言離席,馬丁讓她的沉默道盡女人的心碎與疲累。

她演活了一位苦命女郎,她的原民血統與形貌當然加分不少,終究還是因為聲影兼顧的立體刻痕,讓Molli成為獻祭檯上幸運逃生的祭品而列名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