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諾許:重逢舊情人

大明星的美麗、智慧與內涵同等重要,Juliette Binoche三者兼具。

有人形容前妻或前女友是最恐怖的生物(前夫或前男友亦然),法國女星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卻認為每個人應該要多和前男友合作拍片。

紐約時報電影版這篇報導的標題:Juliette Binoche: Everyone Should Make Films With Their Ex-Boyfriends.非常有效捉住我的眼睛。

我其實不知道《火上鍋(Pot-au-Feu)》的男主角 Benoît Magime曾經是Juliette Binoche的男友。只看見電影中的Benoît對她一往情深,一方面是廚藝知己,一方面是身心寄託。工作時的專注,夜半敲門的依戀,結婚時的深情…….在在都傳達出神仙眷屬的強大電波,原來他們真的愛過,卻也怨過,再次見面或合作,還能放電?也來電?難道不尷尬嗎?

電影會說話,眼神也會說話,演得傳神,觀眾就會買單。關鍵在於彼此都能放下,無有罣礙,自然就無有恐怖,不復生疏距離,就能顛倒現實,進入戲劇殿堂。

坦白說,這款境界知易行難,「放下」原本就是人生最難的考驗,芥蒂或傷痕究竟多深多重?只有當事人知道。「和解」才能「放下」,「放下」就能「再生」。表演由實入虛,再由虛務實,最終交給觀眾檢視銀幕上的電波強度,詮釋有神,你來我往的化學反應自然就有說服力。然而「放下」就是放下了,忘掉恩怨,不必再糾纏,表演成了一種清洗療程。電影結束,鵬飛東西,舊情是否得續已非重點,愛過就愛過,再無遺憾,何等美好。

這篇訪問還有一個重點:如何看待影壇女性角色台詞不多的男性主導現象?

完全沒料到Juliette 竟然以默片影星為例:不管是基頓(Buster Keaton) 、卓別林(Charlie Chaplin)或者莉莉安.吉許( Lillian Gish),他們根本不用講話,所有情緒都在臉上 。

台詞多,表演空間寬廣;台詞少,依舊能夠抗衡,就看演員的能耐與準備。但我更佩服Juliette的機智與聰慧,那也是大明星的必要條件。

進化症候群:感官書寫

青春期孩子對身體的變化最為敏感,他要如何面對自己的與眾不同?他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尊嚴?誰才能給他最溫暖的擁抱?

人類從動物進化而來,如果有一天人的進化是逆向成為動物時,「正常」人怎麼看待「異常」人?這是《進化症候群(Le Règne Anima)》請教觀眾的第一個問題。

其次,如果「異常」人是你的妻子,你會做什麼事?想盡辦法保護她?放生她?棄養她?

《進化症候群》的劇情邏輯繼續問著如果「異常」人是你的鄰居、同學或兒子,你的態度會有差異嗎?身兼編導的Thomas Cailley巧妙地利用這種「進化異常」的議題設定套用進當代社會面對「非我族類」的岐視、偏見與恐懼:適用於備受霸凌與打壓的同志、移工或移民。

男主角Romain Duris飾演的François只是一位平凡廚師,妻子進化成為貓科動物,醫生束手無策,只能強行隔離治療,雖有進展,卻是不明所以,他一方面要耐心守候妻子「痊癒」,一方面還要照顧青春期的兒子Émile(Paul Kircher飾演),安撫他的叛逆、挑釁與脆弱。整部電影就透過一位爸爸全心全意面對家人與進化「新病」來書寫時代病癓。編導Thomas Cailley以小馭大的功力不俗,很難想像只是他的第二部長片。

《進化症候群》至少有四款動人描述。首先,妻子從醫護車逃脫進入森林,她會不會回頭找尋先生與孩子?François希望妻子回家的方式是在屋外林間,掛上妻子和他們的衣服,每件衣服都有著家人的氣息,嗅覺敏銳的妻子若能嗅想昔日美好,這款氣息就是最便捷的團聚之路。

其次,François開車載著兒子Émile沿著林間道路尋找妻子下落,他要求兒子找出昔日和妻子定情的音樂CD,調高音量播放熟悉曲子,父子再搖下車窗高喊妻子/媽媽的名字。編導Thomas Cailley先訴諸嗅覺,再強調聽覺,從感官切入,在人性中尋找共振,鋪排纖細,扣人心弦(另一位廚房打雜的女性也懊惱自己沒用唱歌方式溝通進化家人,以致驚嚇了他們)。

再者,Émile身體也出現進化症狀,他不想同學知曉,更不要爸爸知情,躲躲藏藏的心緒既是青春期寫真,同樣也是不欲人知的微妙情意結(不管那是羅患絕症的無奈?不想被別人視為怪物的逃避?抑或遮掩就是與眾不同的性向?)。電影開場是父子在塞車路上爭吵,後來也有多次車上爭執,最後卻是父親飛車掩護孩子逃走,眼神與談話語氣的轉變,在在說明了父子的共生與和解。至於Émile最後在森林中遇見完成進化的母親時,容貌已非舊時相識,語言亦已無用,彼此只能以頭相觸,相聞氣息,終究只能回歸各自生活環境,這款成長書寫既殘酷又寫實,卻也是生命歷程無可迴避的必然。

最後則是Émile與鳥人Fix結為好友,鳥人有翅卻不能飛,那種生命挫敗大概只有進化中的Émile最能明白,從敵對到摯友,這段友情進程成為全片最溫暖的對話,一如Émile的女友明明已經察覺他的進化異狀,卻仍擁抱相愛,讓進化「孽子」得著無限溫暖。搭配Fix際遇的三款「Le vol」樂音有他單飛的激昂,有著進化纏身的焦慮以及圍捕獵殺的野性節拍,律動層次截然不同,搭配遠方隱約可聞的嚎吼與喘息,讓人對進化族群寄予無限關注及祝福。

去年十一月沒能趕上《進化症候群》在台放映,直到凱撒獎12項提名,又先聽見了二月十八日出生的義大利音樂家Andrea Laszlo De Simone創作的原聲帶,頗覺新鮮,才在Catchplay平台上找來《進化症候群》,他用喉音輕哼的主題曲「Il Regno Animale」,搭配吉他輕撥的樂聲,替容貌盡寫著young與innocent的年輕男星Paul Kircher傳達了他其實不是「病人」或「怪物」的心聲,他或他們的進化是無可抗拒的命運,還好這個世界還有森林,還有不會因為進化與否而變質的親情與愛情,兩段不同結構的「Amour et Guerre」有著同樣青澀的孺慕書寫,是一張很耐聽,也有豐富想像力的原聲帶。

火上鍋:開瓊筵以坐花

三分之二都在談美食,三分之一談人生滋味,《火上鍋》透過廚房的慢工與繁複,提煉出神仙伴侶的艱難與珍稀。

夫唱婦隨是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侶?抑或不是冤家不聚首的地獄怨偶?

《墜惡真相(Anatomie d’une chute)》的男女人翁都愛寫作,太太Sandra是知名作家,新書一本接一本,先生Samuel是大學教授,平生志願就是想寫本傳世小說,卻難完成。妳可以專心寫作,為什麼我就不能?他會不會如此嘀咕?無能,是該怪自己?還是妻子?

在寫作領域,他們算是同行,難免就有計較,容易就成了冤家,坐困愁城、文思匱乏的Samuel怎麼看待信手拈來皆文章的Sandra?自己最得意的橋段被妻子借用寫進新書裡?他是慶幸抑或扼腕?妳夢想成真,我壯志難酬,是不是一點一滴都在積累相罵本?小小嫌隙終究都會爆發。

《野火蔓延時(Afire)》的男主角Leon同樣也是交不出像樣文稿的作家,猶豫半天才把半成品拿給陌生女品鑑,原本以為但憑一招半式即可唬弄,不料Nadja也是文學高手,面對Nadja單刀直入的評論,Leon簡直無處可躲的尷尬,就像他一直憂慮出版社編輯如何看待他的手稿?在你的私人王國裡,你不是唯一的王,王國頓時變得好擁擠。

陳英雄執導的《火上鍋(The Pot-au-Feu/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The Taste of Things)》提供相反答案。

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Eugenie是技藝高超的廚師, Benoît Magimel飾演的Dodin既是名廚又是美食家,兩人在廚房裡長達二十年的搭唱默契,成就一道又一道的美食。舉凡食材挑揀、烹飪工序、火侯到舌尖品味,彼此口鼻舌身的講究與挑剔都極相似,往來皆饕客,談笑如易牙,別人嫌下廚燥煩,Eugenie卻最愛酷夏的火燙節氣,註定她這輩子最大的享受就在廚房。至於Dodin最珍惜的幸福就是在廚房裡看著Eugenie的眼神與手藝,心領神會默契天成,儼然伯牙子期,一旦有人遠行,不管是「破琴絕弦」的悲憤,或者「望盡千帆皆不是」的惆悵,就一點都不意外了。

《火上鍋》三分之二的劇情都在介紹一道又一道的美食,廚火間的繁文褥節既是炫技,又散發著慢工出細活的哲理意志,Dodin用「Pot-au-Feu(火上鍋)」這道平民美食回贈異國王子大而無當的御廚大餐,固然是「以下馭上」的高招,然而庶民美食依舊費工,巧妙就在於廚師打算如何烹小鮮。剩下的三分之一,倒是英文片名比較精準反應著導演陳英雄的視野:The Taste of Things的Things指的不只是食物,人與自然、食材與土地.千里馬與伯樂、友情與愛情……在在適用,Taste指的就是萬般滋味在心頭,Eugenie最後問了Dodin一句:我究竟是你的廚師?還是妻子?同行無忌,還能笑傲江湖,人生何等快慰!此時導演陳英雄安排「泰綺思冥想曲(Méditation de Thaïs)」的樂音浮現,電影與音樂同樣都是神仙伴侶的追求、煎熬與救贖。

《火上鍋》不只是美食電影,既是情愛電影,也是唱給知音獨賞的小情歌。

墜惡真相:解剖辯證學

金棕櫚就是金棕櫚,兩個半小時一晃即過,映後還有洶湧後勁,《墜惡真相》從劇本、演員表演到導演的節奏掌控都極精彩。

解剖的目的在於發現真相,然而真相究竟是什麼?壓垮駱駝的是最後一根稻草?還是長期勞累?該究責的是稻草抑或勞累?
法國導演Justine Triet負責編導的《墜惡真相(Anatomie d’une chute)》透過一場墜樓命案的真相辯證,挑戰凡夫俗子「有或沒有」、「是或不是」、「是真或假」的二元認知慣性。法律或許給出了判決,但那個結果就是真相嗎?你接受的就是真相?不接受的就不是嗎?
電影中,檢察官最後一句結論是:「那是非常主觀的說法。」是啊,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嘴上嚷著說客觀,真的就客觀嗎?
《墜惡真相》的案情相對簡單,雪地山區的住家中,男主人墜樓身亡,是自殺或他殺?但憑三滴濺血就能得出結論嗎?Justine Triet看似一路帶領觀眾找尋真相,其實所有的鋪排都在驗證她的核心提問:真相是什麼?她要解剖的不是命案「真相」,而是所謂「真相」的「肌理」。


Justine Triet的高明在於明白世人要答案,要簡單明白的答案,我們明知斷章取義不應該,但急需答案的我們,最易從主觀中收割內心期待的答案,於是她在《墜惡真相》中拐彎問著觀眾:你生氣時講的話是真話?或是氣話,就算是氣話,難道不比真話更真實嗎?講完氣話的人往往想要補充說:「我不是那個意思。」可是你明明就是那個意思啊?認定「是」,自有一套推論邏輯, 堅持「不是」的人,他的邏輯推論難道就不真實嗎?


坦白說,這種論述很容易陷入各說各話的無解迷宮,所以Justine Triet舉證例例告訴大家小說家的創作可以用來檢視他的犯罪行為嗎?(小說不是虛構的嗎?為什麼可以做為定罪的依據?栩栩如生的小說情節和真實命案如此相近,為什麼不能解讀成是作家的排練/預演/告白?)學術上的論証比對,或許言之灼灼,煞有介事,適用小說的,真的就適合生活實況嗎?


同樣狀況也出現在夫妻爭吵的細節上,兒子出了狀況,誰該究責?是輪值照顧的?抑或導致照顧者分身乏術的人?放棄高薪教職,追尋美好生活,導致債台高築,該怪追尋?還是去追究為何要放棄高薪?小說寫不出來,該怪江郎才盡?還是怪責別人剽竊?習慣從結果論是非的我們,該如何量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生命困局?
文學的高妙在於一語雙關,指涉遼闊,任人撿拾拼貼,例如明明是老生常談的父子對話,為何又可以另作解讀?人生有太多說不出口的話,只能換個形式委婉表述,至於聽的人到底懂不懂?誰知道?什麼時候才懂?誰又能掌控?然而所謂的「懂」是自以為是的懂?還是作者苦口婆心藏在字裡行間的真心話,終能現身?
《墜惡真相》的迷人之處在於各個角色的行為都許可多元解讀,吵人音樂是在抗議或發洩?有歌詞的歌曲傳遞明確訊息,若換成沒有歌詞的演奏版,訊息質量還相同相等嗎?男友戀戀難忘昔日情,女人卻怎麼也想不起當日細節,你的刻骨銘心,我的渾然無感,不都是人生一再上演的「瞎子摸象,自以為是」戲碼嗎?


女主角Sandra Hüller能量豐沛,比起《顛父人生(Toni Erdmann和)》和《賣場華爾滋(In den Gängen)》更上層樓,飾演兒子的Milo Machado Graner更像是不輕易出鞘的寶劍,一出招就光芒四射,導演Justine Triet把他設計成失明孩子,聽覺與觸覺卻比一般人細膩,他聽見或想見的世界如何與真相對話?呼應著全片的真相辯證,我特別鍾意母子關係的最後一場戲,他的手勢其實提供了非常多元的想像與解釋空間。
好電影一定有好劇本,《墜惡真相》的劇本轉折讓人歎服,Justine Triet梳理劇本的場面調度與演員調控,同樣精彩。

法國凱撒獎2024:入圍

台灣影迷對坎城影展算是關心,對於凱撒獎相對冷漠,對我而言卻是認識當代法國電影的重要參考指標,我盡力找到台灣譯名,提供大家參考,日後或可依據名單,看到法國電影精華。

/

2024 法國凱撒獎入圍名單Cesar Nominations

2024 法國凱撒獎入圍名單Cesar Nominations

Best Film最佳影片
Anatomie d’une chute /Anatomy of a Fall《墜惡真相》produced by Marie-Ange Luciani, David Thion, 導演: Justine Triet
Chien de la casse /Junkyard Dog《荒村阿狗》produced by Anais Bertrand, 導演: Jean-Baptiste Durand
Je verrai toujours vos visages/All Your Faces《洗不去的記憶》produced by Hugo Selignac, Alain Attal, 導演:Jeanne Herry
Le procès Goldman /The Gldman Case《罪後辯護》produced by Benjamin Elalouf, 導演: Cédric Kahn
Animal Kingdom《進化症候群》 produced by Pierre Guyard, 導演:Thomas Cailley

Best Director最佳導演
Justine Triet 《墜惡真相》
Catherine Breillat 《去年夏天(Last Summer /L’été dernier)》
Jeanne Herry f《洗不去的記憶》
Cédric Khan《罪後辯護》
Thomas Cailley 《進化症候群》

Best Actress最佳女演員
Marion Cotillard《小女孩悲歌(Little Girl Blue)》
Léa Drucker《去年夏天》
Virginie Efira 《佔慾情人(L’amour et les forêts/Just the Two of Us)》
Hafsia Herzi for The Rapture
Sandra Hüller 《墜惡真相》

Best Actor最佳男演員
Romain Duris《進化症候群》
Benjamin Lavernhe《皮爾神父(L’abbé Pierre/ Abbé Pierre: A Century of Devotion)》
Melvil Poupaud 《佔慾情人》
Raphaël Quenard《衝三小劇場(Yannick)》
Arieh Worthalter 《罪後辯護》

Best Supporting Actress最佳女配角
Leïla Bekhti 《洗不去的記憶》
Galatea Bellugi 《荒村阿狗》
Élodie Bouchez《洗不去的記憶》
Adèle Exarchopoulos 《洗不去的記憶》
Miou Miou 《洗不去的記憶》

Best Supporting Actor最佳男配角
Swann Arlaud 《墜惡真相》
Anthony Bajon 《荒村阿狗》
Arthur Harari《罪後辯護》
Pio Marmaï《衝三小劇場》
Antoine Reinartz《墜惡真相》

Best Newcomer Actress最佳新女演員
Céleste Brunnquell《佔慾情人》
Kim Higelin《同意(Le consentement/Consent)》
Suzanne Jouannet 《卓越之路(La Voie Royale)》
Rebecca Marder 《前程似錦(De grandes espérances /Grand Expectations)》
Ella Rumpf《瑪格麗特定理 (Le théorème de Marguerite/Marguerite’s Theorem)》

Best Newcomer Actor最佳新男演員
Julien Frison《瑪格麗特定理》
Paul Kircher《進化症候群》
Samuel Kircher《去年夏天》
Ivilo Machado-Graner《墜惡真相》
Raphaël Quenard 《荒村阿狗》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最佳原創劇本
Justine Triet, Arthur Harari 《墜惡真相》
Jean-Baptiste Durand 《荒村阿狗》
Jeanne Herry 《洗不去的記憶》
Nathalie Hertzberg, Cédric Kahn 《罪後辯護》
Thomas Cailley, Pauline Munier 《進化症候群》

Best Adapted Screenplay最佳改編劇本
Valerie Donzelli, Audrey Diwan 《佔慾情人》
Vanessa Filho《同意》
Catherine Breillat 《去年夏天》

Best Original Score最佳原創音樂
Gabriel Yared 《佔慾情人》
Delphine Malaussena《荒村阿狗》
Vitalic《迪斯可戰爭(Disco Boy)》
Andrea Laszlo de Simone 《進化症候群》
Guillaume Roussel for 《三劍客之達太安/米萊迪(TLes trois mousquetaires: D’Artagnan/Milady)》

Best Sound最佳音效
Julien Sicart, Fanny Martin, Jeanne Delplancq, Olivier Goinard《墜惡真相》
Remi Daru, Guadalupe Cassius, Loic Prian, Marc Doisne 《洗不去的記憶》
Erwan Kerzanet, Sylvian Malbrant, Olivier Guillaume《罪後辯護》
Fabrice Osinkski, Raphael Sohier, Matthieu Fichet, Niels Barletta 《進化症候群》David Rit, Gwennole le Borgne, Oliver Touche, Cyril Holtz, Niels Barletta《三劍客之達太安/米萊迪》
Best Cinematography最佳攝影
Slivion Beaufils 《墜惡真相》
Jonathan Ricquebourg 《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 The Taste of Things)》
PatrickGhiringhelli 《罪後辯護》
Davio Cailley 《進化症候群》
Nicolas Bolduc 《三劍客之達太安/米萊迪》

Best Editing最佳剪輯
Laurent Sénéchal 《墜惡真相》
Francis Vesin《洗不去的記憶》
Valérie Loiseleux 《小女孩悲歌》
Yann Dedet《罪後辯護》
Lilian Corbeille 《進化症候群》

Best Costume Design 最佳服裝
Jürgen Doering 《杜巴利伯爵夫人(Jeanne du Barry)》
Pascaline Chavanne 《罪美人(Mon crime/ The Crime is Mine)》
Tran Nu Yên Khê 《火上鍋》
Ariane Daurat《進化症候群》
Thierry Delettre《三劍客之達太安/米萊迪》

Best Production Design 最佳美術
Emmanuelle Ouplay《墜惡真相》
Angelo Zamparutti 《杜巴利伯爵夫人》
Toma Baquéni《火上鍋》
Julia Lemaire《進化症候群》
Stéphane Taillasson 《三劍客之達太安/米萊迪》

Best Visual Effects 最佳視覺效果
Thomas Duval for Acid
Lise Fischer, Cédric Fayolle for The Mountain
Cyrille Bonjean, Bruno Sommier, Jean-Louis Autret 《進化症候群》
Olivier Cauwet 《三劍客之達太安/米萊迪》
Léo Ewald for Vermin

Best Short Film 最佳短片
L’Attente 導演:Alice Douard, produced by Marie Boitard, Alice Douaro
Bolero 導演:Nans Laborde-Jourdaa, produced by Margaux Lorier
Rapide 導演:Paul Rigoux, produced by Anne Luthaud
Les Silencieux 導演:Basile Vuillemin, produced by Thomas Guent Ch

Best Animated Feature 最佳動畫劇情片
No Dogs or Italians Allowed 導演:Alain Ughetto, produced by Alexandre Cornu, Jean-François Le Corre, Mathieu Courtois
Chicken for Linda! 導演:Chiara Malta, Sébastien Laudenbach, produced by Marc Irmer, Emmanuel-Alain Raynal, Pierre Baussaron
Mars Express 導演:Jérémie Périn, produced by Didier Creste

Best Documentary 最佳紀錄片
Atlantic Bar 導演:Fanny Molins, produced by Chloé Servel, Nicolas Tiry
Four Daughters 導演:Kaouther Ben Hania, produced by Nadim Cheikhrouha
Little Girl Blue 導演:Mona Achache, produced by Laetitia Gonzalez, Yaël Fogiel
Our Body 導演:Claire Simon, produced by Kristina Larsen
On the Adamant 導演:Nicolas Philibert, produced by Miléna Poylo, Gilles Sacuto, Céline Loiseau

Best First Feature 最佳第一部劇情長片導演
Bernadette 導演:Léa Domenach, produced by Antoine Rein, Fabrice Goldstein
Junkyard Dog 導演:Jean-Baptiste Ourand, produced by Anaïs Bertrand
The Rapture 導演:Iris Kaltenbäck, produced by Alice Bloch, Thierry de Clermont-Tonnerre
Vermin 導演:Sébastien Vanicek, produced by Harry Tordjman
Vincent Must Die 導演:Stephan Casting, produced by Thierry Lounas, Claire Bonnefoy

Best Foreign Film 最佳外國片
Kidnapped《信徒養成記》 導演:Marco Bellocchio
Fallen Leaves《落葉》 導演:Aki Kaurismaki
Oppenheimer《奧本海默》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 導演:Wim Wenders
The Nature of Love《愛的本質》 導演:Monia Chokri

人犬:盧貝松聲影套路

Luc Besson 是商業電影導演,知道如何討好觀眾,他自己擔任編劇,更盡情發展擅長的套路不管是悲憫、奇觀、暴力或者音樂,男主角Caleb Landry Jones也替他撐起了半邊天。

《人犬(DogMan)》有著Luc Besson 慣用的商業電影套路(例如:個人對體制或幫派的反制與反動,以及透過媚俗場景為弱者代言),雖然劇情設定跡近三分寓言七分神話,觀眾還是容易被他給撩動及煽惑。

DogMan是Dog與Man的組合字,整體而言,《人犬》中與Dog相關場景設計與處理,有如神話;Man的部分則是男人可憎,女人可親,不論妳是本色或變裝。Caleb Landry Jones飾演的男主角Doug是生理男性,卻只有變裝成女性才得著掌聲與成就,他也只從母親、戲劇老師、變裝同伴和心理醫生得到溫暖與激勵。

電影開場就出現法國詩人Lamartine的詩句: 「Where there is misfortune, there is a dog sent by God(凡有不幸,上帝就會派狗出來)。」Luc Besson採用如此文青又如此詩意方式破題,講得有夠直白,也帶出了後續中不時出現的莎士比亞戲劇片段表演,然而Doug被「養狗、殺狗又以鬥狗為生」的父親關進狗籠後,哥哥在狗籠外掛出「In the name of God」的布條(目的在父兄行為辯護─人犬有別,以神之名懲罰愛犬逾人的弟弟),Doug看見的是字的背面,也就是god 變成了dog,這款迴文倒錯,同樣也是文青遊戲,以「神」之名變成以「犬」之名 是反諷,卻也相對沉重。

而且Doug在陳述往事時,不忘強調狗有諸多美德,唯一的錯誤是「它們相信人類」,慷慨激昂,乍聽有理,但是他的狗兒都相信他,讓他可以傲然宣稱:「汝不犯我,狗不犯汝。」然而不管是為了生存或者報復,他卻以狗之名行竊盜與殺戮之實,這不也是「相信論」的現實悖論?愛狗惜狗的DogMan終究是Man不是Dog,Doug(發音與Dog何其相近)終究仰靠眾狗把自己釘上十字架,DogMan成了GodMan,god 與dog的回文趣味再次疊印發酵。Luc Besson雄辯滔滔的影音處理,終究回套進他慣常的爽片套路,即使對暴虐父權和虛偽社福諸多撻伐,終究只是表面水花,難有底層共盪。

Caleb Landry Jones的表演讓《人犬》有了光芒四射的片段。其實,飾演少年Doug的Lincoln Powell也很稱職,尤其是在校園裡與老師演出莎劇的片段,時男時女,角色與性別自由來去,既宣告了表演才情,也預告了未來變裝的傾向,配上那句「會演莎劇,就什麼都能演了」的台詞,讓他天殘地缺的人生找到了自在舞台,所以先後變裝詮釋的Marilyn Monroe、Édith Piaf和Marlene Dietrich三位女星的造型與歌唱,都綻放奪目光輝(尤其是一曲唱畢,幾近癱瘓的身心俱疲),發行商不忘替每首歌的歌詞都譯成中文,詞曲心聲與人物心境彼此唱和,情緒感染更加到位。

透過心理醫師的對話,Luc Besson夾帶進私自以犬道「替天行道」是控訴者扮起上帝角色做出仲裁,逾越人生分際的結論,這款大道理究竟適不適用邊緣人?或者只是煽情之餘的「政治正確」補述?或許,Luc Besson只是想講一則殘障愛狗人的愛情故事,最美好的時光是Doug看著母親在廚房做菜,唱盤傳唱著「speak softly love」的歌聲,那是《教父》的主題曲,樂聲傳揚時是流放義大利的麥可遇見美麗女子,經過相親、戀愛終於結婚的美好時光,無奈樂音末歇,新婚妻子既已死於汽車炸彈之下,《人犬》的Doug不也在這款樂音中結束了自己的青春夢想?

Luc Besson是懂音樂,也善用音樂操控觀眾情緒的導演,所以作曲家Éric Serra一直用大提琴描繪Doug的心境與際遇,唯獨Marilyn Monroe、Édith Piaf和Marlene Dietrich歌音揚起,Doug的臉上與人生才有了色彩,這麼巨大的落差,都是在凸顯Doug的救贖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