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別離曲:因為愛你

蕭邦的「別離曲(Étude Op. 10 No. 3 )」淒美纏綿,很多人都試著改編成歌曲,有法文版的「Tristesse」,也有英文版的「No Other Love」。

「Tristesse」 1939年由Reinaldo Arias Gomes填詞,Toni Rossi唱紅;「No Other Love」則是1950年由Bob Russell填詞,Jo Stafford主唱。

2025年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Todd Haynes導演則在他方2014年的女同志電影《因為愛你(Carol)》中採用了「No Other Love」這首歌。因為電影的時空背景就在1950年,時空扣合精準。

《因為愛你(Carol)》中,飾演貴婦Carol的Cate Blanchett 愛上了百貨公司的女店員Therese(Rooney Mara飾演)。

保守的1950年代,不分性別,同性戀情都是禁忌,女生承受的社會壓力絲毫不輸男生,極難橫眉冷對千夫指。

Carol與Therese的同志情緣跨越階級,也跨越傳統禁忌。儘管相愛,卻只能潛入地下。不能曝光。

Todd Haynes採取了「心領神會」的默契語法成就《因為愛你》最幽微的戀情。

她們沒想張揚,但是眉宇知之,眼神知之,心靈知之,從眼神、手勢到體態,你看見了磁吸,你看見了悸動。一切就像是一首樂章,有音符自主流動。就像打乒乓一樣,有回有應;更像鋼琴的黑白鍵對話。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此時,歌聲響起:

《因為愛妳》是一部講究細膩柔情的電影,導演透過特寫鏡頭告訴你:什麼叫做一見鍾情?什麼叫做一往情深!

戀人的手眼身法步都會透露藏不住的激情,例如Therese聞見了Carol身上的香氣,心馳神往,那是愛的萌動。接下來,Carol分享了自己的香水,光是香氣的合體,就有濃烈的性暗示,此時我們又看到Therese手背交錯,如煙氣交錯繞轉,麻花般的手勢,同時勾動起香氣,伴隨腕關節的旋轉,氤氳揚升,看在Carol眼裡,儼然就是情愛交歡的酥麻了。

激情是感性,真情則要理性。愛不難,呵護才難。

Carol面對壓力,不能愛她所愛,只能選擇割捨遠離以保護愛人。此時再透過「No Other Love」的歌聲再說一次我的愛,音樂精準傳遞了說不出口的千愁萬慮,你的心會跟著嘆息、滴血……..

因為愛妳:黯然銷魂手

愛上一個人,對方一切都美。拍起愛情電影的導演則是想盡辦法,要讓「美」遊走在具像與抽象之間,觸景能生情,一切盡美。《因為愛你(Carol)》的美感神經,印證了導演Todd Haynes的細膩感性。
 
《因為愛你(Carol)》的導演Todd Haynes一開始就請大家注意:手。
 
飾演Carol的Cate Blanchett 與Rooney Mara飾演的Therese的餐會被男性友人打斷,難再繼續,於是Carol起身走人,但是不忘在Therese的右肩輕輕壓觸,Therese看著這隻手,有第三者在場,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能目送。
 
這時,攪局男性友人卻也自覺無趣閃人了,用手在Therese的左肩輕輕一拍,Therese根本沒理他。一右一左,一重一輕,Therese用眼神,呼應了Carol的手勢,至於那個男人,嗯,Therese理都沒理他。

/
 
久別重逢,卻來不及暢所欲言,她們依舊活在男人的目光和社會的儀俗制約下,Todd Haynes採用倒敘法,言簡意賅地點出了1950年代的女同志心情。Carol的手訴說著多少期待?Therese不是不懂,而是她要不要回應?
 
Carol與Therese的情緣也是從手開始的。而且,Therese知道,什麼是她要的。
 
兩人在那個忙著購物的耶誕節前夕相逢,先是目光交會,該觸電的,在那一剎那都已完成,Carol以突襲之姿上前問了Therese該送啥禮物給女兒,「火車!」Therese分享了自己的童年心情,Carol聽了,接受了她的建議。「我們還會送貨到府。」Therese因此取得了Carol家的地址,巧的是Carol忘了帶走手套,Therese因此有了「售後服務」的機會。


 
真的就像打乒乓一樣,有回有應;更像鋼琴的黑白鍵對話,有響斯應!Carol與Therese的互動讓人目不暇給,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一種莫名的磁吸,悄悄牽動著她們,才會有那些不做,也不算乖違人情的行為。

是的,這種纖細,這份幽微,就是《因為愛你》最深情的戀人語法,她們沒想張揚,眉宇知之,眼神知之,心靈知之,Todd Haynes拍出了戀人間的心靈律動,一切就像是一首樂章,有音符自主流動。
 
不過,Todd Haynes最厲害,也最纖細的工程在於拍出了手的具像與意像四部曲。
 
首先,是美的寫真。
 
Todd Haynes顯然認為女性最性感的部位在手,Carol的每一回現身,都給了Cate Blanchett手部特寫,不管是持菸的,握著方向盤的,或是托腮的……纖細的弧線,有無盡了的撩人情思。

Therese聞見了Carol身上的香氣,不禁心馳神往,那當然是愛的萌動。接下來,Carol分享了自己的香水,光是香氣的合體,就有濃烈的性暗示,此時我們又看到Therese手背交錯,如煙氣交錯繞轉,麻花般的手勢,同時勾動起香氣,得能隨腕關節的旋轉,氤氳揚升,看在Carol眼裡,應該也是一種酥麻了。

第三,則是觸摸的鬆動。
 
Carol家有琴,Therese能彈,卻不精,就在她彈琴之時,Carol慢步走到她身後,悄悄把手觸碰她的背脊,輕聲讚她:「彈得真好。」耳邊呢噥,當然窩心,但別忘了,那可是Carol頭一回觸摸了Therese。心無恚礙,就無他想,心有所思,手指傳達的電麻力量,夠讓Therese半天說不出話來了。

至於這對戀人,終於相擁相愛時,Todd Haynes要她們的手像絲綢般滑過彼此的肌膚,是的,除了觸碰,還有探索,還有愛憐……

最後,手是自尊,也是自信。

一開始,她們的身分懸殊,有階級深溝。一位貴婦,一位店員,怎麼會湊在一起?Carol的老公不敢置信,Therese的男友同樣不能接受。

一開始,Therese只能跟隨男同事躲在放映間看白戲,男友說要教她攝影,其實只想一親芳澤。

一開始,Therese只能等待Carol的召喚與招待,她不但在經濟上屈居下風,在情場上更失去主動權。

但是,相機給了她信心,她拍出的Carol照片,最是傳神。她用那隻按下快門的手建立了自己的專業地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羽翼日豐的她,終於可以叫牌、出牌,決定要不要接受Carol輕觸她右肩的手。

Carol的手像蓮花般開落,Therese的手像枝蔓牢固,Todd Haynes就這樣子完成了黯然銷魂手的愛情浮雕了。

真相急先鋒:新聞責任

《真相急先鋒(Truth)》透過好萊塢的發行系統提醒大家:美國布希總統逃避越戰的「真相」還有待認真追究與面對,我相信那是Robert Redford願意接演的主要動機,但是他的表演無法說服我,一如電影本身只能提出懷疑,你又期待大家如何推論?

說Robert Redford有腦子有眼光,相信大家都沒異議,畢竟他在當紅時期挑揀影片的眼光與判斷力,都有著深厚的時代意義,並不是有片就演的撈錢高手;至於後來一手創辦日舞影展,拔掖獨立影人影片,更是影史典範。

說他帥,也沒有人會反對,雖然限定在他的青壯年時期,畢竟他曾是好萊塢頭號帥哥。說他會演戲,可能就有很多雜音了,畢竟從影半世紀,主演過五十部左右電影,只有1973年的《刺激(The Sting)》曾獲最佳男主角提名,也僅有那一次,最後還是輸給了《拯救老虎(Save the Tiger)》的Jack Lemmon。

現年79歲的,1990年演出《哈瓦那(Havana)》即已顯疲態;到了1996年,他60歲那年演出《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 Personal)》時,雙眼雖然依舊散發智慧光芒,但是左看右看,他的電視新聞製作人就是不到位,也不夠味,與相差22歲的Michelle Pfeiffer的那段忘年戀,更難具說服力。

2015年,Robert Redford演出《真相急先鋒(Truth)》中的美國CBS當家新聞主播Don Rather時,他力求重現這位主播的尊嚴與優雅,只可惜,不論是他的口齒或神態,都無法連結主播與新聞的實質紋理,尤其是眾人都期待他再說一次那句「勇敢面對」的名言「courage」時,他推拖半天後,卻說得一點都不感人,這種結果,誰不歎息?

好萊塢歷來拍過這麼多以電視新聞為主題的電影,真有魅力的電視主播還真是鳳毛麟角,《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的David Strathairn大概是少數的成功特例了,《螢光幕後(Network)》的Peter Finch就算得了影帝,但他詮釋過氣主播的表演也並未說服我。

《真相急先鋒》裡的Don Rather非常信任他的「60分鐘(60 Minutes)」製作人Mary Mapes(由Cate Blanchett飾演),從議題分析與採訪查證,他只問關鍵問題,只要過得了他這一關,他就願意播出這則新聞。所以電影中描寫的布希總統逃避兵役的軍中醜聞,既然得著他的背書,即使因此擦槍走火,不得不公開道歉,也非得他一肩擔起不可,只可惜,全片的焦點全放在Mary Mapes的委屈和焦慮身上,難道因此賠上一輩子清譽,甚至因此成為走下主播台的最後一根稻草的Don Rather就沒有感慨嗎?就沒有情緒嗎?

有的,但是不多,而且不盡清楚,亦不夠力。《真相急先鋒》只安排他深夜拜訪Mary,不想檢討,更沒有怪罪,喝喝小酒後,拿出一張律師名片,要Mary早做因應,導演或許想透過他像老爹的穩健與低調,來凸顯他的大度與智慧,我們看見了「神」,卻不見了「人」,還是得再歎一口氣了。

《真相急先鋒》真正有人味的好戲在於新聞即將播出了,作業人員還在倒數計秒,搶最後修剪,總是要拚到最後一刻才把最接近完美的作品送進副控室(不過,那也是多數電視新聞電影都用過的橋段了),唯獨Don Rather總是好整以暇得在臉上塗脂抹粉,是的,那是電視新聞的「必要」實務,少了這場戲,就不盡寫實,但是有了這場戲,卻也讓人對於敷粉的「必要」性,多了揶揄空間。

電影的關鍵焦點在於的新聞團隊,在驗證文件真實性的努力上,雖然符合「該做的都做了」的基本動作,做的不盡到位,只做到表面那一層,沒有進一步「推敲」究竟有沒有其他「可能」:是否是意識形態作祟下的故意?或者馬虎……是不是因為見獵心喜,就信以為真?就省去一路追到底的盤根究柢的嚴謹查證了?

《真相急先鋒》固然嘲諷了跑不出新聞的同業,只能去追別人的新聞,從中找碴,最好還能挑出毛病,把別人的「烏龍」轉化成為自己的「新」聞,卻也終究不能不承認新聞戰場上有一條既無情又殘酷的鐵則:證據有瑕疵,或者出了岔錯,因之得到結論就難以服眾,就難成立。

Don Rather可以抱怨世人只「看到」他們查證的不盡周延,Mary Mapes也可以質疑誰會為了打擊布希,了解那麼多相關人員的作業細節與癖好,編出那麼專業的「假」資訊,合情入理地製作出一份「假」文件?《真相急先鋒》提供給新聞從業人員的血淋淋教訓,並不如電影試圖提醒觀眾的:為什麼大家都不再去追究布希究竟有沒有逃避越戰?有沒有因為有特權,所以得能提前退伍?真正的教訓是:一旦你的證據不齊全,你要面對的就「不只是『審判』,而是『獵殺』」了。而且,古人不是說「大難來時各西東」嗎?同林鳥尚且如此,你又如何奢求你的公司或老闆挺你呢?是的,這個殘酷真相並不是《真相急先鋒》的終極重點,卻是不容迴避與閃躲的當頭棒喝。

Cate Blanchett的表演一向深刻,她的電視專業表演其實很難挑出毛病,面對採訪對像、公司主管、律師和丈夫之間,有軟有硬,層次分明,最後的慷慨陳詞也極動人,關鍵在於身兼編導的James Vanderbilt全面採用了Mary Mapes的觀點,未能更有效率地凸顯她的堅持與疏漏,以致於Robert Redford願意接演這部電影,希望透過電影喚醒世人,有關布希的「真相」還未盡明朗的「公民」本色(誰會忘記他在1976年想透過《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這部電影喚醒的正義良知與熱情?

電影成功了,你要傳達的微言大義就能廣為周知,《真相急先鋒》的往事敗在太急,電影則敗在凌亂失焦,擺盪在「想講的話」和「能講的話」之間,不知該如何解讀相關資訊,就跟那個沒有真相的結局一般,萬般滋味竟不知從何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