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MCA2017:榮譽榜

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International Film Music Critics Association)日前選出了第十四屆的ifmca獎的得獎結果,入圍名單出爐時我來不及介紹,就利用這次機會,一次介紹清楚,我亦會陸續在廣播節目中介紹這些入圍或得獎作品。

這次比較特別的是有菅野洋子和光田康典兩位日本作曲家獲得提名肯定,儘管最後沒得獎,但已撩起興趣,一定會找來聽聽。

至於ALEXANDRE DESPLAT雖然再度獲選年度作曲家,他的《水底情深》在年度電影音樂和科幻恐怖片音樂獎項失利,難免惆悵,我相信不同的評審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獲勝的作品各有強項,值得聆聽回味的。 閱讀全文 IFMCA2017:榮譽榜

永不屈服:舊瓶釀的酒

這個世界有一個詞,一般人永遠勉強不來,也強求不來,那就是:才情。

曾經有多少明星夢想著自己日後能當導演,冀望自己不但幕前發光,幕後才能呼風喚雨,創造奇蹟,但是Dustin Hoffman失敗了(《唱快人生(Quartet)》只有音樂浮動時,還可一看,其他光采有限);Anthony Hopkins也失敗了(《意外訪客(August)》只得到一個亂字);Angelina Jolie初試啼聲的《永不屈服(Unbroken)》只有一詞可以形容:平淡。

關鍵有二:第一,不能超越,就受困;第二,捉不到重點,就尷尬。

選擇《永不屈服》這個題材,光有勇氣和興趣是不夠,因為這類以戰俘營中敵對雙方的緊張關係做主題的電影,前輩已經拍過太多,而且經典無數,從《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戰地琴人(The Pianist)》、《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到《俘虜(Merry X’Mas Mr. Lawrence)》,不論是史詩、親情或情慾,都已處理得如此撼動人心,Angelina Jolie就算可以不鳥投資老闆,堅持一圓導演夢,但是她必需告訴觀眾:我的《永不屈服》和以前這些戰俘營經典電影有何區別?

如果不能揚眉振齒說出不凡之處,《永不屈服》要如何吸引觀眾?又如何證明自己?

《永不屈服》的主角是曾在柏林奧運五千公尺出賽的Louis Zamperini(由Jack O’Connell飾演),其實他沒得牌,只跑了第八,只是他的最後一圈跑出了56秒的佳績(比金牌得主都要快),連希特勒都為之動容,要單獨接見他,推崇他是「最後跑得最快的孩子」。這段軼事,其實可以見證他的耐性與毅力,但是《永不屈服》的劇本割捨了這一點(或許是因為希特勒?),甚至也不能讓觀眾更清楚他的「第八」成績(甚至連老八都沒有提到)究竟有什麼意義?

關鍵戲份交代得不清不楚,《永不屈服》就難以累積張力,創造更多感動。正因為徑賽細節交代太少,Louis後來幾度在戰俘營中被迫低眉之際,都要「蒙太奇」回到徑賽往事,既勉強又乏力,這種手法就得匠氣與流氣了。

其次,日本中士渡邊睦弘(由音樂人Miyavi飾演),特別鎖定Louis釘孤枝的心理癥結為何?英勇男兒不到前方殺敵,卻留在自家門口以凌虐戰俘為樂,觀眾不會想知道何以如此?何以致之嗎?Angelina Jolie難道不明白唯有惡人黑到底,惡到極限,才能讓「善人」的光與亮更加光鮮,Angelina Jolie如果先看過《進擊的鼓手(Whiplash)》或許就明白,只靠Miyavi呲牙裂嘴地吆喝怒斥,不但搔不到癢處,更觸不到痛處,畢竟,就算真的是冤家路窄吧,總要先說清楚何以成冤家吧!

以前,法國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的樂音總讓電影如虎添翼,虎虎前行,這一次的配樂,卻難見光采,一個欠缺銳猛新意的題材,一個找不到戲劇切入點的題材,就連配樂大師也束手無策啊!

2014世界電影音樂獎:得主

恭喜法國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又以《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在第十四屆世界電影音樂獎上大豐收,「看」到下面這張James Badham所畫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漫畫,是否就讓你「聽」見了他的音樂節拍?

產量豐沛又多元的法國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在第十四屆世界電影音樂獎上再度大豐收,以《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中兼具古典與狂想動感的音樂囊括了年度作曲家和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簡單用四個字形容就是:大獲全勝。

我其實一直不太滿意「世界電影音樂獎」的「世界」這兩個字的定義不太滿意:太以好萊塢為師了,主要獎項的入選作品悉數都以好萊塢大片為主,鮮少歐洲電影,更別提亞洲電影了,他們的世界很像美國人把自己的棒球賽都視為「世界」大賽一般,自大還是小事,因此疏忽了其他優秀作品,才是可惜。

不過,就片論片,七年來六度入圍奧斯卡原創電影音樂獎,卻始終與小金人擦肩而過的Alexandre Desplat,無疑是當代最有創作活力的作曲家,敲打樂器搭配強烈的節奏感更是迷人,更重要的是他的音樂能讓人「聽見」,進而「記得」,進而有了可以「回味」的能量。Steven Price在奧斯卡獎上擊敗他的《地心引力(Gravity)》音樂,固然在空中求生的危機時刻發揮了極其撼動人心的能量,但也只有烘托,你很難記得,遑論吟唱了。不過,這也正是奧斯卡音樂獎評審特殊偏好,我相信Alexandre Desplat自從《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與《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落敗後,就已經看透了奧斯卡遊戲規則,更有平常心看待競賽勝負了。

明年的奧斯卡獎已經進入倒數計時階段,音樂評論家認為Alexandre Desplat今年依舊是入圍的大熱門,因為他交出了《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永不屈服(Unbroken)》、《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哥吉拉(Godzilla)》和《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五部作品,風格各殊,不該忽略。是的,我一直沒有忽略Alexandre Desplat,聆聽他的音樂,一直都是享受,值得分享與推荐。

以下是今年世界電影音樂獎的得獎名單:

年度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最佳電影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Film Score of the Year)

最佳電影歌曲(Best Original Song written directly for a Film) 

年度新秀獎(Discovery of the Year)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觀眾票選獎(Spotify Public Choice)

歐洲度新秀獎(Sabam Award for Best Young European Composer)

Cyril Molesti

我並不認識今年年度新秀獎的得主Daniel Pemberton,整理片單時才知他替電影《騷莎大塊呆(Cuban Fury)》與《玩命法則(The Counselor)》都交出了精彩配樂,接下來就是我得去租DVD補看了。

另外一個吸引我注意的是觀眾票選獎給了比利時傳奇歌星Rocco Granata的傳記電影《瑪麗娜(Marina)》,片名中的「Marina」其實是Rocco Granata在1959年完成的暢銷單曲,出身礦工家庭的小男生如何說服父親,讓他走向歌壇?作曲家Michelino Bisceglia又如何在風靡世人的知名音樂前面,走出自己的配樂路?同樣也讓我充滿了好奇,這些都是未來要做的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