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舒伯特歌曲

寫作有音樂性,與作品中包含音樂,並不完全相關,但還是可以參考。

諾貝爾皇家學院頒發文學獎給奧地利女作家Elfriede Jelinek時特別推崇了她寫作中的音樂性,可是得獎消息這幾天之後,台灣的論介多數都還在反法西斯的主題論述上,卻對音樂性的探討甚少著墨。

艾芙烈的小說看的人有限,《鋼琴教師》的電影倒是看的人不少,電影中唱了三段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都是來自聯篇歌曲集《冬之旅》,是不是可以先從歌曲的選擇來探索電影中的音樂元素和效果呢?

電影中的雨蓓相信自己所理解的舒伯特與其他老師不同,所以她怎麼來指導學生彈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就頗有趣味,一開始的學生演唱,先唱了《冬之旅》中的第十七首《在村莊(Im Dorfe /In the Village)》,這首歌的原詞是這樣的:

Dogs are barking, their chains are rattling. 狗在吠,鐵鍊晃動
People are asleep in the beds.
人們在床上沈睡
They dream of plenty that they have not,
夢中奢盼著短缺的事物
Find good and evil to refresh them:
期待著良善和邪惡能一新人生

And next morning it had vanished. 翌日清晨一切都消失了
But then, they have enjoyed their share
但是人們滿足夢中種種
And hope what was left over
希望在枕旁
Will be found on their pillows.
還能找到一些殘痕

Bark me away, you watchdogs! 看門狗,叫吠著要我離開
Let me not rest in these hours of slumber!
不讓我在這入睡的時刻安息
I am done with all dreaming;
我已不再有夢
Why linger among those asleep?
何必再入睡

短短三段十二行的歌詞,嘲諷的是「夢鄉路穩宜頻到」的凡夫俗子心境,突顯的是主人翁不隨波逐流,但是也在人生中找不到知音的寂寞孤獨,對照伊莎貝拉.雨蓓堅持自己的音樂品味和性欲偏好,眾聲喧譁的人生,她就要走自己的路,毋寧就是狗吠巷陌的擾嚷人生了。

1010.1.jpg

接下來,電影中又唱了《冬之旅》中第二十首的《路標(Der Wegweiser /The Signpost))》,這首歌另有戲劇背景在呼應著歌曲內涵,劇情雨蓓眼見學生情郎殷勤照顧她的鋼琴學生,因而動了嗔念,決心要去修理沾惹了她的愛人的女學生,她所有的憤怒情緒全都反應著學生在台上演唱的歌曲情緒,這首歌的歌詞如下:
路標The signpost

Why do I avoid the routes 為什麼我要避開
Which the other travelers take,
旅人經常行走的道路
To search out hidden paths
在雪跡遍覆的山嶺峰顛
Through snowy cliff tops?
尋找隱藏的小徑呢?

I have truly done no wrong 我並沒有犯錯
That I should shun mankind.
不必因此迴避人群
What foolish desire
是什麼愚蠢的欲望
Drives me into the wastelands?
引領我來到這塊荒原

Signposts stand along the roads, 路標立在路旁
Signposts leading to the towns;
指引進城的方向
And I wander on and on,
而我卻一再踟躕

Restlessly in search of rest.
不停尋找歇息的處所

One signpost stands before me,我眼前就是一個路標
Remains fixed before my gaze.
直立在我眼前
One road I must take,
我一定要尋找
From which no one has ever returned.
一條無人回歸的路徑

女教師的愛欲世界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平順,但是她選擇了自虐,選擇了最不堪的一路道路,「是什麼愚蠢的欲望」,帶領她走上欲望的荒原呢?男主角打心眼裡不解,電影的歌聲不也傳達著舒伯特最無奈的浩歎嗎?

感謝台灣的片商,每一段舒伯特的歌曲演唱時,歌詞都有中譯,觀眾能不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暗示?音樂的抒情?其實,就看個人才份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