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礦山和少年心情,是我今年參加高雄電影節聽到三個最有啟示效果的言語。
摩托車是侯孝賢導演舉出的文化觀察現象。
今年高雄電影節的壓軸是釡山影展十年慶,1996年之前,亞洲影人誰聽過南韓有像樣的國際影展,然而金東虎主導的釡山影展卻迅速崛起,十年之年,已經輕易超越了東京影展,成為亞洲最有特色,也最有人氣的影展。
這十年期間,南韓影壇風雲丕變,配合著WTO的經貿談判議題,南韓電影人於1998年十二月發動串連,有一千位電影人發起『抗議謀殺韓國電影的陰謀』活 動,知名導演林權澤更帶頭剃光頭上街頭抗爭,終於讓南韓國會通過銀幕配額的決議案,相當程度保護了南韓電影的命脈。南韓人的民族性強悍,為了搶救電影文化 所做的血性抗爭,讓台灣人只能瞠目結舌,只能豔羨,難以企及,因為台灣人面對WTO談判,是全面棄守,財經官員完全放棄文化智慧商品的保護立場,坐視好萊 塢電影全面入侵,終於讓台灣電影只能在夾縫中尋找空檔,很難再找到合適的映演場所。
「全台灣有一千兩百輛摩托車。」提到台灣電影文化的積弱,侯孝賢用摩托車做比喻,「很多人都習慣騎了車就走,自由自在,要去哪就去哪,不願守候,不願等 待。」過慣自由主義生活的台灣人,很難為共同的信念去堅持一種夢想,追求一種遠景,摩托車文化是散沙文化,是個人文化,大家各行其是,沒有力量,就沒有累 積。
團結的南韓人,2005年南韓電影的映演比例高達59%,顯示南韓人真的很愛看南韓電影,而且愛看電影的人,更從1995年的4000萬人次,增加到 2005年的14000人次,十年之間,南韓的電影人口增加了一億人,一張票如果賣250元,南韓的電影產值至少就增加了250億。這些統計數字的真正意 義是南韓人搞好了電影環境,資金自然增加,好的企畫案就不怕沒人投資了。
台灣也有一些數字,但是相對之下很汗顏。2005年一共有40部電影取得映演執照,但只有26部正式上映,其他的都還放在冰箱中,2006年過了半年了, 目前有24部電影取得映演執照,但只16部正式上映…拍片量不高,工業熱不起來,觀眾不熟悉明星,創作人技藝不嫻熟,消耗的都只是年輕人的熱情和夢想。
隨處可見的摩托車是台灣人的活力,卻也是四處流竄的活力,誰能整合呢?
釡山影展主席金東虎在介紹南韓的電影成績時說,南韓去年有十部電影的投資額達到50億韓圓,大約是1億3000萬台幣,是大家豔羨的大成本投資,然而大片 不代表一定賣座,十大投資電影中,只有三部票房還不錯,其他七部都賠了錢,投資電影不一定穩賺,企業界不會害怕嗎?「投資電影就像去礦山採礦一樣,」金東 虎很樂觀地說:「有人採到的都是無用的礦砂,但是有人就可以挖到金礦瞬間發跡。」只要有成功的案例,就會有人願意繼續嘗試,2005年南韓最賣座的電影是 《王的男人》,一共有1200萬人次觀賞了該片,相當於兩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該片,依照250元的票價換算,該片的收入至少30億台幣,拍電影能 賺錢,有錢賺,誰不想來投資呢?
南韓的文化政策中,最神奇的一招是居然啟用了知名導演李滄東出任文化觀光部長,他是個夢想家,制訂出的政策自然就能切中業界需求,更特別的是他其實很會振 奮人心,他告訴南台灣的影迷和媒體,「我原本只是個作家,從來沒有想過這輩子會和電影有任何關係,當年看了侯孝賢導演所拍的《風櫃來的人》後,心裡好納 悶,覺得怎麼有人知道我自己的成長的故事呢?」受到侯孝賢的啟發,他投筆從影,1993年開始從副導演做起,1996年才升格做導演,「那個時候,正值南 韓電影最低潮的時刻,我還記得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綠魚》上映時,隔壁廳正演著湯姆克魯斯、瑪丹娜和成龍的電影,大家都客滿了,可是我卻一張票也沒賣出去, 如今我們挺了過來,只要熱情不減,只要能夠激發觀眾的關懷,我相信下回再來高雄的時候,台灣人也可以歡慶電影業復蘇的喜訊的。」
一個電影節,三種文化觀察的視野和聲音,我是深受激勵的,所以整理如上,獻給還在電影圈中奮鬥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