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相信,電影像面鏡子反射著人生百態,然而,以《衝擊效應》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導演保羅.海吉斯在上台領取原著劇本獎時,卻引用德國劇場詩人布萊希特的名言說:「藝術不是觀照社會的鏡子,而是像錘子,要去打造人生(Bertolt Brecht said that art was not a mirror to be held up to society. It’s a hammer to shape it.)。」
是的,錘子與鏡子就是2005年奧斯卡競賽的主軸,雖說勝負無足論,最後卻是鏡子贏得了人心,錘子打下了江山。
李安曾經說電影的完成不在銀幕上的影像,而是在觀賞者的腦海與心中,這其實就是鏡子理論的最佳範本。人們照鏡子看到的是自己,人們看電影時,看到的不也是自己嗎?有人在鏡子著端詳自己的身影、服裝和髮式,有的人則是檢查著鼻子、縐紋或青青痘,我們在鏡子裡發現自己,定位自己,同樣地,我們對電影的愛憎憐疼,其實也是自身成長經驗的對照,美學品味的反射,還有人生意境的體會與開悟…。
李安的電影通常沒有結論,在劇情的幾度迂迴碰撞後,營造出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氣勢,滾滾奔流的浪花聲還在耳畔縈繞,電影卻已嘠然而止,不論是驚歎號或疑問號,不論是玉嬌龍跳下武當山後…不論是恩尼斯對著傑克的沾血上衣說著:「我發誓…」剩下的就留給觀眾自己來填充與解讀了。
李安的鏡子有如一扇魔鏡,不論是水銀鏡面或質樸鏡框,當然是經過設計、剪裁與鋪排的,材質沒變,變的卻是照鏡人,因為每個人攬鏡觀照時,原本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不同的心境下看到自己的愛憎恨憐,特別是被主流排擠的禁忌愛情,有人心弦波動,有人毫無所感,有人噁心難過…就像臨水照花,有人看到紅顏,有人看到花魂。
然而,鏡子不是沒有觀點,它只是不做結論,不強做主張,就像父權對同志的排斥、防洪與除弊心態,沒有惡形惡狀的陳述,而是把所有的負面能量,幻化成為隱形的制約力量,帶給天涯孽子無所遁逃的窒息感,只能逃向斷背山,只能用異性婚姻來包裝,只能意會,無法轉換成行動宣言。這種唯心的論述與追求的意境,當然不能滿足社會改革家的期許。
《衝擊效應》的體質也有鏡子的體態,讓你看到不是每個中東人都是恐怖份子;不是每個黑人都會攔路打劫;不是每個亞洲人都是人口販子;不是沿路臨檢的警察就是十惡不赦的惡公僕,他也可能是事父至孝,卻無能為力的孩子,他也可能是冒險犯難無所畏懼的天使;你愛上了黑人長官,但是長官可能更驕傲的是他和白種女人睡了一覺;你努力為孩子編織一件防彈斗篷的神話,卻萬萬沒有想到孩子會把神話用來危難時刻,等待奇蹟與幸運…
保羅.海吉斯的浮世繪眾生相,確實是基於社會改革理念而組合出來的概念,從取樣到表現,看得到他的才情縱橫,膽大心細,用心良苦,而且言之有物,然而創造時多了點急切,多了點拿錘子打模造型的功利,就像電影最後的車禍場景,鏡頭從紅塵往上攀升的畫面,還是難免有點人間引航員與生命導師的語重心長了。
鏡子也好,錘子也好,都是藝術表現的不同層面,無關美學優劣,高下在於表現手法,《斷背山》的李安得導演獎,意謂著導演協會的成員肯定他馭繁為簡,寫情入景的調度功力,《衝擊效應》的脫穎而出獲得大獎,意謂著5600位以上的影藝院會員在激情與詩情間,做了媚俗的決定,避開了禁忌的衝撞。但是2005奧斯卡獎最曖昧的議題並不在錘子打破了鏡子,而是在於整個得獎名單顯示的是菜市場中,各取所好,毫無齊一標準的唯心選擇。
奧斯卡盛會上我們清楚看到美學尺度任意地飄移浮動,例如《斷背山》的音樂擊敗了《慕尼黑》與《藝伎回憶錄》的約翰.威廉斯,這代表著美國的音樂從業人員選擇了空靈的詩情意境的音樂格局,而非用音符來對位,來煽情的傳統理念。Gustavo Santolalla的音樂,乍聽之下像是「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概念,往復再三之後,卻能發酵出「閒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的飽滿感動,相對之下,約翰.威廉斯做到了音樂對位與氣勢經營的標準示範,也在觀眾的耳朵與心靈上創造了「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精彩美學,只是工匠的意境略遜藝匠一籌,未能出格。
但是,如果用音樂的標準來檢驗攝影獎的給獎,卻又是完全不同的美學品味了。《斷背山》的意像是標準的山水畫,是人在畫中,情在像內的詩情傳遞,天地蒼茫與渺小眾生的對照,具體而微地傳達出紅塵孽子的卑微心事,那是寫意的水墨畫;但是《藝伎回憶錄》的攝影卻是層次鮮明,光影交迭的工筆畫,從用色、布局、陳設到打光,無一不是工程鉅大的纖眼細描,這回,工匠打敗了藝匠。
奧斯卡的單項獎是各個專業職工工會員票選的結果,美學不一,不是罪惡,卻因為欠缺辯論與陳述,很難歸納出明確的品味與格局,也不能再做更深層的探討,只能是大拜拜之後,有人歡喜有人哭的結果而已。至於,由全體會員票選出來的最佳影片,政治史早已告訴我們,民意如流水,而且民主選擇的結果不一定是最好的,套句「滄海一聲笑」的歌詞,真是的「誰負誰勝出天知曉」了!
註:2005奧斯卡獎不是筆誤,78屆奧斯卡是於2006年三月舉行,評的卻是2005年的最佳影片和單項個人獎。2006年的美國電影成績單要到2007年才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