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英美電影中,唯二能夠在藝術成就上威脅李安《斷背山》得獎大運的電影是英國的《疑雲殺機》和美國的《慕尼黑》,英國影藝學院的會員已經以實際的投票結果,証實他們雖然愛國(《疑雲殺機》提名獎項超越《斷背山》),但是更愛藝術(《斷背山》獲得四項獎,《疑雲殺機》只有一項);美國影藝學院的會員比較愛史匹柏?還是李安?(他們都曾經分別以《紫色姐妹花》和《臥虎藏龍》獲得導演協會年度最佳導演獎,最後卻雙雙在奧斯卡獎上失利)三月六日就可以知道了。
英國人讓李安抱走了影藝學院的最佳影片及導演等大獎,然而他們沒有洩氣,知名的公共電視電視集團BBC在二十三日宣布在未來十年要投資二億五千萬英磅來投資電影事業。
二億五千萬英磅換算成台幣就是一百億台幣,如果台灣能繼續撥出一億經費來做國片輔導金,這筆錢就是台灣電影未來一百年的預算,夠養活三代電影人;這筆錢夠讓台灣人來拍五十部《臥虎藏龍》了。那是多大的數字?那是多大的企圖?
英國電影在1980年代末期靠著BBC的大力獎掖投資,確實創造了一股中興熱潮,雖然比不上好萊塢風雷火燙,至少在歐洲的發言權僅次於法國,讓英國的影視文化能夠繼續保持發言權和影響力。
英國人主力投資的《疑雲殺機》,請的卻是《無法無天》的巴西導演來執導,影像創意和運鏡邏輯,甚至演員魅力及音樂處理都是上乘之作,輸給《斷臂山》是可以算作雖敗猶榮的。
但是輸了就輸了,英國電影工業可不想就此一敗塗地,公共電視電視集團BBC於是就提出了十年二億五千英磅的投資企畫,今年是一千萬千磅,明年是一千五百萬英磅,後年則是二千萬英磅(亦即第一年五億台幣,第二年七億五千萬台幣,第三年十億台幣),而且每年都會在BBC1播出主流類型的名導作品;BBC2則 當代戲劇作品; BBC3則以年輕新秀導演的作品為主。這是英國電影局繼前年的投資減稅計畫後,又一項積極振興英國影視文化的政策。可想而知,不但影視幕後工程人員不怕沒飯吃,幕前演員更是可以安心地在自家家園發揮所長。
公共電視投資電影拍攝是可以創造雙贏的政策,從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是,既有一定的經費預算,也可以有一定的發表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讓新舊的工作者都能持續在穩定的工作環境中去練劍,從熟練中開創新語言及新的可能;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明確的投資標的,就是取得優秀節目軟體的投資,而且影視文化的周邊商品效應,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只要品管得宜,文化投資甚至可能獲利超過其他商品。
台灣公共電視目前在「人生劇展」及「紀錄觀點」兩個節目概念下,曾經提供機會和經費和年輕人一個發表和工作的平台,其中,「紀錄觀點」節目儼然已經成為創作短片和紀錄短片的母體,六年來的成績非凡,從《跳舞時代》到《無米樂》成功帶動了台灣紀錄片的風潮,至於辦了四年的《觀點短片》更是時下年輕人試劍的最佳起跑點了。至於「人生劇展」則是讓許多導演可以在150萬的經費下學拍電影或者試驗自己的影視夢想,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當然,公視早期也曾部份投資了電影《愛你愛我》、《十七歲的單車》和《藍色大門》等片,最近的《英勇戰士俏姑娘》也獲得了公視相當的資金掖助。堪稱是最能讓電影工作者及愛好者有棲身之地,甚至進而踐履夢想的踏腳石。
2006年的台灣電視產業可能有個轉機,一方面是華視要從三月底公共化了,小野掌舵的華視,能否接下公共電視的戲劇棒子,在小野的熱情與愛好下開拓影視合流的新局面,不少人都在期待著;另一方面則是無線電視即將數位化,頻道加多的無線電視可望能有更多的資源來和有線電視抗爭,這個機會,台灣人能夠把握多少呢?電視台掌舵者的每一個決定,其實都會影響到台灣影視產業的合流與提昇效能。
不久之前,曾經寫過一篇台灣數位電視發展的文章,僅附於後,提供關心台灣影視發展的朋友參考。
文章中提到台灣數位電視的勃興,關鍵在於能否確定經營優勢及經營方向。數位普及既是大勢所趨,誰能利用數位科技吸引民眾接收數位節目,就成為經營成敗的關鍵所在。
經營者首先應該確認數位電視普及化之後,電視生態將進入一個更加細緻,更強調分眾的市場生態。關鍵在於數位電視的互動選單功能。電視一旦能夠互動,就意味著觀眾對節目可以有更多的意見,可以有更多的回饋。意見,可以構成電視台的經營方針,回饋,則成為電視台的利潤來源。
因此,能夠主導風潮電視台必將成為軟體資源最齊備的節目供應商,而且應該就電視台經營屬性開發出枝葉繁茂的分眾節目,以吸聚觀眾。屆時,電視台不再以頻道數量多寡來爭取觀眾,而是以內容的細緻、多元和便利性來吸引觀眾;至於觀眾每回的選單,就意味著一次商機的來源,購物節目如此,益智、體育、教學和戲劇節目亦然。
互動式傳播最大的好處就是觀眾能夠隨地隨地,極度便捷地搜索和觀看到自己想要觀賞的節目與資訊,相對應於電視台的經營者就要全力經營能夠(1.)滿足消費者;(2.)誘導消費者的軟體片庫,以戲劇節目經營者而言,做跨媒體及跨平台的異業結盟,更是大勢所趨,假設業者能夠集合相關業者匯聚節目軟體,建立從電影、連續劇、單元劇、外國影集、地方戲曲、卡通動畫、實驗短片、紀錄影片等廣義的戲劇節目,形成觀眾接受戲劇節目的超大基地,而且可以隨選隨看,甚至多次觀賞、隨時觀賞,就可以迅速超越當前的電視格局,甚至改變電影院線及DVD市場的生態,蔚為新世代的媒體主流。
數位電視經營者此時就應全力做內容整合,不但有多元的節目資料庫可以選擇,同時還應開發出類似搜索引擎的服務機能,使得數位電視不僅是家中必備的一台電視接收器,更成為一個既專業又有娛樂功能的龐大資料庫。
除了內容的整合之外,數位電視還是應該積極拍攝建立自己特色的節目品牌。因為在便捷的服務之外,最能創造風潮,吸聚全民視野,蔚成舆論風潮的還是品牌節目的建構。以戲劇節目而言,每年有年度大戲,每季有應時新戲,都是絕對不可少的規畫,而且應該充分運用高畫質電視的特質,拍攝能夠在內容上擺脫傳統格局,一新耳目的精緻好戲,不再沈淪在小成本經營,只能在本土市場運轉的小格局,讓節目既能娛樂本土民眾,也有了進軍海外的魅力。
然而,台灣目前數位電視最大的困境在於資金不足。(英國公共電視集團的百億投資計畫因而讓人格外佩服與驚訝!)
要想創新格局,就一定要有大量資金投入。各家電視台目前要投資數十億元硬體建設外,但若不能有相對資金開發新節目,以及建立節目資料庫,一切只能原地踏步。電視台的公共化固然可以在經營初期獲得國家一定經費的奧援,但不可能長期仰賴政府經費,而且政府年度預算在實質經營上恐怕仍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迎戰嚴苛的新生態挑戰。
法令政策上的適度鬆綁,開放民間企業投資,並分離產權與經營權,並立法確定一定比例的固定回收做為公共化的投資抵繳,讓電視台得能以互動收入及廣告收入創造利潤,再依比例分配盈餘給股東或產權投資人,藉此紓解政府資金壓力,亦可厚實電視台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