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尼瀧谷:寂寞的書寫

寂寞的滋味人人懂,卻不是人人都拍得出寂寞的滋味。

在電影中拍出寂寞的滋味,台灣的蔡明亮和香港的王家衛都是高手,日本呢?市川準則是獨領風騷的旗手。

市川準在2004年獲得瑞士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東尼瀧谷》,從底片到影像,從聲音到情感,宛如一個寂寞的海洋,把觀眾緊緊地籠罩包圍著,冰涼透心,卻另有一股酸麻催淚的滋味。

《東尼瀧谷》的魅力來自於村上春樹,原本那是村上在1990年所寫的一篇短篇,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一書中,市川準說他看完村上的小說時就油生一股「孤獨」與「失落」的感受,事實上,他也用了灰暗色調、疏離的影像構圖和低限主義的音樂,準確傳譯了這兩股情緒。

《東尼瀧谷》的故事從插畫家東尼瀧谷的童年展開,夜歸的父親,對照玩沙雕的他;同學畫花卉素描,他卻畫著樹葉;別人取的是日本名字,他卻是個英文名字東尼;媽媽生了他就過世了,老爸兩年見不到他一次;孤獨從小就成了他的記號;娶妻也娶了小她十六歲的女孩,婚姻幸福,卻有無窮盡的病態購物欲;想要戒欲的妻子卻也頓時就喪了命,幸福可以瞬間就溜走,孤獨可以隨時蠢動……

坂本龍一用鋼琴鍵盤打造的低限主義樂音,配合著電影畫面的橫向移動,形成了一種生命周而復始,寂寞始終像漩渦般地你往下拉……再加上既富磁性,又別具淒涼韻味的敘事聲調,以及男女主角精準的對白回應,熔鑄出一齣美學風格極其優異,能夠準確反應村上春樹都市雅痞身心狀態的影音傑作。

物質越豐饒,心靈越空虛;肢體越親近,靈魂越孤單……寂寞的書寫方式很多人都懂,但是能在最精簡的形式中,探測最深遂的空間,才是最高明的本事。

看完《東尼瀧谷》,你會驚覺宮澤理惠那種低眉含笑的美,以及擁抱物欲的美女氣質,還是只有日本導演最能掌握;面對男主角尾形一生那種中年困頓的臉蛋和身軀時,你就會驚覺繭居族的寂寞是無需言語,卻能排山倒海把你淹沒的!精準又精煉的美學與哲學對話,就是《東尼瀧谷》最村上春樹的風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