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是看邵氏電影長大的孩子,忘不了《江山美人》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街頭巷尾哼唱,忘不了《大醉俠》的瀟灑,忘不了《獨臂刀》揮刀斷臂之痛、《十三太保》的五馬分屍,《大刺客》的白衣帶血;還有猜著《流星蝴蝶劍》會怎麼收場……
當然,我也曾在說書人李翰祥的《乾隆下江南》野史趣譚中看得逸興遄飛,在《騙術奇譚》中透析古人筆記的人情世故,跟著「花開花落花滿天,紅塵香斷有誰憐」的歌聲中享受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淒愴哀怨。
當然,我也受不了《藍與黑》裡關山的懦弱,還有太文藝腔的《傾城之戀》。當然,邵氏也曾讓我驚見絕色:《
那個年代的我,從「南國電影」揣想著外面世界的奇幻與美麗,那個年代的我,從邵氏電影中,編織著自己的電影夢…邵氏電影陪伴我的童年與青春歲月,後來,做了電影記者,第一次踏進邵氏電影台灣分公司的辦公室裡,你可能想像我當時與傳奇見面的滿心激動?
後來,我曾在邵氏台灣經理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七日清晨六點五十五分在自宅過世,享壽一○七歲。七日早上從電視新聞得知此事,我沒有打開書櫃上的書,重新檢視邵老闆的相關書籍,中午有電視台來採訪,我直接就倒出了往日記憶,晚上進了報社,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寫下以下一點文字(會有另文書寫):
邵逸夫生前一手打造了華人世界規模無人可比的影視王國;有華人處,就看得到邵氏電影或無線港劇,他優游於影視產業,儼然一代霸主,卻又溫文儒雅;他的辭世,意味著華人娛樂史黯然翻過了一頁。
邵逸夫在二戰之後,全盤接受好萊塢的經營理念,以香港為基地,放眼全球華人市場,打造華人夢工廠,敢於創新,亦不吝譁眾,才成就獨霸格局。
影視王國首重人才。邵逸夫甘花重金禮賢下士,吸引各方英才效命,更重要的是他用人唯才,氣度寬宏,邵氏曾有不少大將叛逃,祭起法律訴訟,他毫不手軟,一旦人才願意回頭,他也欣然笑納。大導演李翰祥與張徹等人幾回進出邵氏,都是影史傳奇。
另一方面,他更懂得從基層培養明日之星,他曾從台灣挖角鄭佩佩、何莉莉和王羽,南國演員訓練班不但培養出潘迎紫,姜大衛和狄龍等人經過張徹琢磨,出人頭地;劉德華、梁朝偉等人則從無線電視訓練班苦熬有成,迄今還是一方之霸;他舉辦的香港小姐選拔,更栽培出張曼玉、鍾楚紅、袁詠儀等巨星。
邵逸夫身逢大製片廠時代,他在清水灣自建影棚,燈光、器材、布景道具,甚至沖印、配音等後製工程無不密切銜接。邵氏最風光時期,每個棚都排滿了班表,清楚貼在進口處,讓穿梭來去的幕前幕後人員按班表報到,氣派極大,卻又秩序井然。
邵逸夫從戲院起家,深知捉得住觀眾,電影才有明天,才不必仰他人鼻息,邵氏旗下戲院家數之多,無人能比,加上他深諳市場口味,堅持通俗娛樂本質,成功打造出「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金字口訣,才能呼風喚雨,獨霸華人電影龍頭卅年。
但有院線就得供片,邵氏電影難免為了檔期,粗製濫造,雖曾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獨臂刀》和《春江花月夜》等片開啟了黃梅調、武俠和歌舞類型風潮,畢竟還是以媚俗譁眾作品居多。不過,邵氏武俠功夫電影也曾撼動好萊塢導演昆汀塔倫提諾,特意在《追殺比爾》中放進邵氏商標,向港片致敬。
邵逸夫的市場風向判斷精準,電影衰退前夕,他已悄悄佈局電視,台灣的港劇風潮,就是他一手主導。後來更引進英國電視製作規格,讓香港無線電視台的新聞、戲劇和娛樂綜藝都風靡港台。他寫下的影視傳奇,前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