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麵包魂:旗山行腳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實不誣也。


今天南下高雄,從高鐵左營站取道國道十號,下旗山交流道,在路旁看到了《愛的麵包魂》拍攝場景的小小看板,毫不猶豫地就捨路轉彎直奔,果然就在不遠處看到了那間拍攝小屋。

 

《愛的麵包魂》電影版選擇在很有小鎮純樸風情的旗山拍攝,或許就是為了呼應導演高炳權在2007年拍出同名電視版時所說的那句話:「我就是台客,我很受不了台灣的女生就是很偏愛ABC,不愛台客,我很受傷,早就想要拍一部有關台客與ABC的矛盾電影。」旗山就是極其平凡的一個南台小鎮,如非有劇照與看板輔佐,很容易就與路旁的這間並不起眼的麵包館擦肩而過了。

 

這間麵包店名為「源晨西點麵包」,二十坪大小的兩層樓房空間,在高雄市文化局的整理安排下,如今已經重新開張,成為旗山與美濃地區的新觀光景點,麵包店從招牌到內部陳設,都緊遵著重建精神,保持著原本的電影場景感覺,甚至每個場景,每個角落都有著劇照相佐証,既可提醒電影拍攝時的取景角度,亦能喚醒觀眾重溫觀影時的熱情。最難得的是麵包店的陳列架與廚房桌上都有很多菠蘿麵包還有鐵盤鋁夾,可供夾捧端拿,當然,那些菠蘿麵包都是彷製假貨,但是做得栩栩如生,可以讓舊地重遊的觀眾好生戲玩了。

bread009.jpg 

麵包店的空間其實並不大,星期天的早上卻也擠進了四組遊客,都是扶老攜幼的家族成員,幾乎每個人都不忘換穿牆上掛著的廚師服與廚師帽,有模有樣地過起麵包師傅的乾癮,甚至還會一頭鑽進人形立牌的頭殼空洞中,合影留念;麵包店外還有個水泥階梯,牆面劇照清楚標示著那就是陳漢典點起燭台,向陳妍希求婚的開場戲,拾級而上,洋台地上還有著十來個燭台道具,清楚喚醒了觀影記憶…所有電影遊樂區中拍攝場景能玩的擬真遊戲,都持續上演著。「你們最愛陳妍希?還是陳漢典?」一位小女孩被我這麼一問,伸了伸舌頭,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還沒看過電影!」她跟隨兄長從半小時車程外的鳳山來到旗山,其實只是想過過乾癮,誰說電影的魔力,只能感染那些看過電影的影迷?沒看過電影,也可以來此朝聖,電影的文化魔力,豈是成見與偏見就能界定清楚的呢?

bread012.jpg 

高炳權執導的《愛的麵包魂》曾經是2007年光芒四射的一部電視長片,獲得了當年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推薦獎,我亦是那一年開心投下支持票的評審之一,2012年,高炳權重拍了《愛的麵包魂》,看完試片後,有些惆悵的我,只能拍拍高炳權的背,說了句:「再努力,加油!」回家後,打開電腦,心緒紛亂,難以成章,只好放棄我的電影筆記,完全沒有想到會在兩個月之後,得到靈感,完成這篇文字。

 

正因為曾經如此喜歡《愛的麵包魂》的電視版,當我在戲院裡看著電影版時,電視版的吉光片羽就會跑出來對焦,形成極大的觀影困擾,坦白說,如果拍得好,就不怕比較,會起困擾,自然是因為有太多的空乏與失落,最大的關鍵在於飾演男主角糕餅的陳漢典。

電視版的糕餅由高志宏飾演,從他亮相開始,一直就不曾笑過,十足的「憤青(憤怒青年)」模樣,精準掌握住小鎮麵包師打不過西洋速食的「懷才不遇」,更有著對女主角曉萍「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滿腔急切,一襲白汗衫的土質模模,披著三太子的神尊高喊:「曉萍,你是要去那裡啊?」,連追帶跑,不怕笨拙,只想要追回愛情的心意,極有說服力(雖然,我們都必需承認,糕餅卸下神像,或許跑得更快,更能追上曉萍,但是三太子的跑步模樣,兼具了文化符號與動態喜感,即使牽強,即使未盡寫實,卻也讓創作者不甘割捨)。

 

常在電視節目中搞笑的陳漢典,其實演bread866.jpg起反派還頗有模有樣,從《艋舺》到《翻滾吧阿信》,每一回的黑道混混角色,雖然都演得血派賁張,那種跋扈與囂張德性卻也演得活靈活現。但他詮釋起《愛的麵包魂》的糕餅時,卻陷進了人格分裂的困境之中,責任不在他,而在於製片方向刻意要求戲劇喜感,反而模糊了角色本色。

 

矛盾之一:煙火。電影的開場戲就是糕餅用煙火和蠟燭組合而成的求婚大戲,結果徒有蠟燭,煙火卻遲到了,正在刷牙,滿嘴牙膏的曉萍,自然不願在這種狀況下決定終身大事。電影的設計明顯是想突顯尷尬情趣(女神陳妍希何時曾經如此狼狽?顛覆或者新詮,都有引爆喜劇能量的可能),電影選擇了諧趣偏峰,或許因此得著些許喜感,卻落實了糕餅「不合時宜」的個性,削弱了他的苦戀力道。

bread011.jpg 

矛盾之二:舌吻。糕餅曾有機會一親芳澤,卻被曉萍一把推開,大叫:「你幹嘛舌吻啦?」這場戲或許可以解釋成為他情不自禁,卻無法解釋何以糕餅嘗到布萊德的妙手廚藝後,竟然擁吻起布萊德,同樣也被布萊德大叫:「你幹嘛舌吻啦?」一把推開。誰會擁吻情敵?而且還是舌吻?逗觀眾一笑的方法很多,《愛的麵包魂》的精心安排,卻讓人覺得好像「冷鋒過境」,尷尬難笑。

bread864.jpg 

從憤青糕餅到喜丑糕餅,陳漢典的臉上雖然依舊有著「為愛執迷」的狠毅,但是卻少了由內而外的一氣呵成,撲克臉堅持沒多久,就得換上笑臉相迎,變臉太快意謂性格矛盾,戲路徬徨,如何動人?

 

土洋意像的大對決原本是《愛的麵包魂》電視版最傲人的戲劇焦點,到了電影版何以會大失原味呢?尤其,這兩個版本的導演同為高炳權,並未換手,高炳權理應最清楚自己的創作始意,何以最後卻換了滋味呢?可能的解釋應是《愛的麵包魂》為了迎合春節檔的闔家同樂前提,硬是另添了異味,硬是另加了佐料,製片的堅持(或者投資的強勢),卻就此亂了原味,讓全片陷進了兩頭不討好的創作迷宮之中。

bread010.jpg 

此外,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的古諺,亦在電影版的選角上得到殘酷的驗証,在電視版的逐一比對下,從麵包師傅邱爸(邱啟發飾演)、曉萍(王湘涵飾演)到布萊德(張大鏞飾演),可以詋電視版的每一個人物都極其到味,戲劇詮釋得鮮明有力,電影版的每一位角色,從造型到戲份,坦白說,都差了一大截,陳妍希的都市性格與摩登魅力,要來詮釋小家碧玉的小鎮女郎,確實弱了元氣,她的角色鑽研其實亦不夠精深,以致於演來全無光彩,不復女神魅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