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史上,誰的作品最受電影創作者喜愛?不時就選做電影配樂?
根據epinions網站的統計,前五名分別是莫札特、柴可夫斯基、貝多芬、華格納和巴赫,韋瓦第的音樂作品在十中排名殿後,但是,這些大師作品有的只適合純歐美電影,能夠在亞洲電影中亦佔有一席之地的古典音樂作品中,韋瓦第的「四季」堪稱是各種類型作品都適合的特殊曲目了。
例如關懷智障者愛情的電影《愛情D‧I‧Y(The Other Sister)》和以新聞主播奮鬥歷程有關的《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 Personal)》,都曾經選用「四季」的「冬」與「春」來標誌生命的成長歷程,但是007電影《雷霆殺机(A View to a Kill)》同樣也用了四季的音樂來對照007到西伯利亞出任務的緊張肅殺氣氛,巨大的寬容性,正是四季音樂關照人生現象,無所不及的特殊魅力。
韋瓦第的「四季」也曾讓台灣的作曲家張弘毅摘下了一座電影改編音樂的金馬獎。1985年時新銳導演麥大傑拍了一部描寫高中聯考失敗的國中生,被迫進補習班惡補電影《國四英雄傳》,張弘毅將韋瓦第的「四季」加進了國樂和電子樂的色彩,然後就直接做為電影的主題音樂,他選用的是「四季」中的「秋」和「冬」兩段,配合補習班主任每天吆喝,拿著藤條折磨學子,男主角上課怕遲到,卻精神與體力始終不繼,每天清早總是晚起,要快步趕搭公車等情節,詮釋學子面對聯考大關,每天接受填鴨惡補的那種身心俱疲的壓力。
張弘毅當時說過一句名言:「改編音樂的成功訣竅之一就是找名曲下手,改編夠份量的名曲容易讓人聽得見,你的努力也比較讓人聽得出來。」確實,即使《國四英雄傳》如今都很難在坊間找到dvd了,但是那幾段改編版的「四季」卻能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永恆的烙印。
另外,侯孝賢1984年的電影《風櫃來的人》也用了「四季」音樂。電影中,鈕承澤和張世是澎湖風櫃長大的孩子,老是不知天高地厚在家鄉打架鬧事,在海邊嬉戲玩耍的青春時光中如果出現「四季」樂音,是否就能油生一種天地悠悠,時光荏苒的詩意感覺呢?《風櫃來的人》原本是請流行歌手李宗盛配樂,但是楊德昌導演看過電影之後,建議侯孝賢抽換音軌,重做配樂,他換上的是「四季」的「冬」,頓時電影就得著了脫胎換骨的力量。
南韓名作家李滄東就曾經坦承他是看過《風櫃來的人》之後,深受啟發,開始棄筆從影,如今也是南韓大師了,至於《風櫃來的人》那一場伴隨四季音樂的青春成長樂音,也成了台韓電影文流史上最動人的一段音樂影響了。
不但台灣電影在「四季」音樂的加持下,激發出動人的火花,日本電影亦能從「四季」中得著迷人的養份。著名攝影師木村大作獲得2010日本奧斯卡最佳導演、攝影、照明、音樂、錄音和最佳男配角六個獎項的《劍岳》就是在「四季」的樂音護衛下,得著了深情動人的戲劇力量。
《劍岳》是一部透過登山行動,描寫兩種截然不同人生觀的作品,時代背景設定於明治39年(1906年),日本剛打贏了日俄戰爭,軍國主義的氣焰甚為狂猛,日本陸軍一方面認為為了國防需要,應該要製作一份完整的日本地圖,但是日本人從來還不曾登上地勢險峻的劍岳峰頂,地圖還差一角,應該積極補全;另一方面則是聽說剛剛創建的日本山岳會,引進了各項海外先進登山裝備,計劃登頂劍岳寫下日本第一的紀錄。不服輸的陸軍長官於是下令測量官員一定要搶先登頂,絕不能輸給山岳會。
同為登山,一為求勝,一為留名,或許動機都不夠純正,受命攻頂的陸軍測量員柴崎芳太郎(淺野忠信飾演),雖知軍令不可違,卻另有見解與堅持,找到登山之路,順利攻頂只是他的任務之一,完成地圖才是最重要的使命,於是從探路到實攀,在嚮導陪同下的他,走上高度不及三千公尺,卻處處是峭壁的劍岳山稜線時,自然的險偉,山原的壯麗,人群的渺小,與動植物的景觀變化,都成為全片最迷人的景觀。
擔任音樂總監的池邊晉一郎,大量採用了韋瓦第「四季」中的「春」、「秋」與「冬」音樂(另外還有巴哈與布拉姆斯的音樂)來註記柴崎芳太郎團隊的登山之旅,從和風吹拂到雷鳴和閃電交閃,從寒風凜冽到但雪崩墜崖,從遙見呼喚到旗語示意,電影人物的意志與行動,都在「四季」的樂音中獲致情緒昂然的加分作用,有時美得像首風景詩,有時淒厲得像是自然的揚威與垂憐,音樂扶持了電影,但是電影也同樣註解了音樂的音符韻味,達到了相得益彰的雙贏成績,堪稱是「四季」音樂與電影合體後的又一高峰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