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拍了半世紀的女明星凱莎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最認同那位導演的拍片手法?怎麼回顧自己長達半世紀的從影人生?
紐約時報最近採訪了剛與法國導演法朗索.歐容(François Ozon)合作《花瓶女強人(Potiche)》的她,提到半世紀的表演體悟,竟然是自由度的逐漸解脫。
1957年就從影的凱莎琳,早期只是浮光掠影地在幕前點綴,一部《Les Collégiennes》幾乎沒有人看得到她的表演才華,直到二十歲那年才在男友羅傑.華汀(Roger Vadim)支持下,在《亂世姐妹花(Le vice et la vertu)》有了主角戲份,開始嶄露頭角。第二年,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的《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讓她豔光四射,坐穩紅星之姿,兩年後再合作的《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更展示了她能歌能舞的表演才藝。
回首話當年,羅傑.華汀雖然是敲開影藝大門的第一聲,但是真讓她感念的大導演卻是傑克.德米。因為在拍攝《秋水伊人》之前,她已經拍過八部電影了,但是一直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適合一個演員(或者只是一只花瓶),直到遇上傑克,神奇的魔法才告發生,凱莎琳的世界從此不同。
《秋水伊人》一如多數凱莎琳的早期電影,都強調她的金髮絕色,但是傑克還另外讓她在載歌載舞的肢體律動上,找到顛倒眾生的韻律感,另外再搭配傷心情盡的人生情愛起伏,傳述了碎心情戀的震撼,有情有戲,一位巨星需要的各項搭配能量全都浮現出來了。
拍完《秋水伊人》的第二年,她飛到了倫敦與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ksi)合作了《反撥(Repulsion)》,幽居恐懼症的心理分裂情境,讓人看了心驚,演技實力更受人肯定,導致後來這種雙面夏娃的雙重人格詮釋,幾乎也成了她最迷人的表演技法,諸如《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等作品,她成了最擅長詮釋謎樣女人的演員。
回憶《反撥》的合作經驗,最難忘的經驗有二:第一,她和波蘭斯基都是外國人,很難與工作人員打成一片,反而有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微妙同理心,工作內外往來都很密切,波蘭斯基因此更能掌握住她的氣質與美豔;第二,波蘭斯基很愛導戲(他自己也很愛演戲,《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中的他就是超級愛演,明明只是配角,卻也超級搶戲的一次演出),正因為導演要求很多,卻也能夠清楚說明自己要什麼,反而讓還算新人的她,很有安全感,完全配合導演完成他的夢想。
第三位特殊的合作夥伴則是合拍過《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的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那是拉斯接受美國資金所拍攝的英語片,只能依照美方製片規矩辦事,先有劇本,然後照劇本拍戲,只是拍沒幾天,喜歡即興拍片,喜歡追求意外真實的拉斯,老毛病又患了。他不喜歡排戲,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結果,要求演員即興發揮,愛怎麼演就怎麼演,或許能擦撞出意外的火花。演員是快樂的,反正導演躲在攝影機後頭,啥都不干涉,只是苦了工作人員,攝影機要一路緊釘,燈光很快就讓演員黑了臉,收音小組對於超出收音範圍的唸白也只有面面相覷了…
照劇本拍寫,有點像臨帖描紅,美固美矣,卻不出原本框架,即興拍戲,也許一敗塗地(浪費大量底片或者工作人員時間),有時候卻會有興會淋漓的狂草神采,那則是千金難買的奇遇,前提是:有多少製片老闆承受得起這款豪賭似的化學效應?
她對於歐容的評語則是一位在攝影機後面導演的導演。因為他要做第一位看到銀幕上會是啥模樣的導演,演員的責任除了忠實劇本內涵之外,還要能夠「意外」刺激導演。基本上,歐容很尊重演員的自由發揮,但是以高標準追求品質。隨後也會提出各種要求,總之就是先求盡其在我,繼而則是接受指導,演與導的往來互動,或許就有了更不一樣的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