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出現另外一部電影,絕對是創作者有特別需要而做出的設計,或許想要創造一種意境,或者藉以傳達某種情緒,唯有觀眾確能與這部電影中的電影產生共鳴,進而連結至電影的主題,才算是高明的設計。
美國導演馬克.偉柏(Marc Webb)執導的《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中,就引用了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的片段,而且破題時就註解說是因為錯讀了這部電影,導致男女主角分手,一部電影能有這麼強的愛情殺傷力嗎?《戀夏500日》的強力論述,的確是很特別的設計。
《畢業生》是1967年兼具了話題與票房奇蹟的經典作品,前半段的焦點是爸媽的好友羅賓遜太太色誘了男主角班傑明,後半段則是生命失去重心的班傑明發覺羅賓遜太太的女兒伊蓮(由凱瑟琳.羅斯/Katharine Ross飾演)才是他的最愛,於是想盡辦法在伊蓮的婚禮上奪愛,帶著穿上白紗的伊蓮奔出教堂,登上一部公車,揚長而去。
《畢業生》的前半段是不倫之戀,從情挑到偷腥,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演出了忐忑難安的偷情心情,好色無膽的喜趣力量,確為經典;至於後半段則是道德與愛情的問題,表面上曾與羅賓遜太太有過魚水之歡,就喪失了追求她女兒的權利(母女共事一男,觸痛了多少道德倫常的禁忌)?實質上所面對的議題卻是:即使曾經迷航,難道回頭無岸?難道就得一輩子背負十字架,就此喪失追求真愛的機會嗎?
《畢業生》的結局是班傑明在茫茫人海中,終於問到婚禮教堂所在,但是汽車沒油了,他只好一路跑到教堂,即時攔阻了婚禮,甚至還搶妻成功(前提是伊蓮也肯,也拋下了他和母親的那段孽緣往事),他們登上公車後,確實油生了為求真愛,心願已了的滿足感,但是導演Mike Nichols並未立即就在此畫下句點,亦未在此大力宣揚「王子與公主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童話結論。Mike Nichols先讓男女主角喘了大氣之後,另外給了坐在公車前座的乘客們一個特寫,那是一群老太太和老先生的好奇目光,鏡頭這時再切回到班傑明與伊蓮的臉上,對望著這群老先生老太太,原本停駐在他們臉上的笑意就此隱去,電影就在此刻終結了。
班傑明與伊蓮到底看到了什麼?笑容何以不見了?Mike Nichols不想,也沒有提出任何的解答,觀眾心中的問號其實正是他刻意留給大家的驚歎號,答案自己填,感受與解答必定因人而異,這麼開放性的結局,因而讓一部「好夢得圓」的電影,有了不一樣的縱深。
《戀夏500日》的機巧功力也就充份展現在《畢業生》的開放式結局上,很多人就和男主角喬瑟夫.高登.拉維特(Joseph Gordon-Levit)飾演的湯姆一樣,看到班傑明與伊蓮跳上公車後,就得著從此一切幸福的答案;但是其他人卻看到了他們臉上僵硬的表情,而有了不一樣的解讀,《戀夏500日》的女主角柔伊.黛絲香妮(Zooey Deschanel)飾演的「夏天」就屬於這類觀眾,似乎是從中看到了她的父母親當初也曾經熱戀,最後還是仳離的悲慘陰影,因此心情隨之黯淡了下來,臉色也沈鬱了下來,不想再陪湯姆共進晚餐,只想趕快回家,不管湯姆怎麼逼問,她只是撐起勉強的微笑說:「沒事啦!」然而,大家即使不確知她究竟在想什麼,卻肯定知道她出事了!
導演馬克.偉柏的解釋是「夏天」因為誤讀了《畢業生》的結局,對於她和湯姆的愛情全然失去了信心,所以一對戀人就因為一部電影而分道揚鑣。這樣的解讀當然是草率且濫情的,不過,卻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有「夏天」不曾說出口的愛情問號,或許就真是的是因為《畢業生》的刺激,匯聚成了決堤洪水,只是如果有人問起你當初分手的原因是什麼時?你會承認是因為一部《畢業生》嗎?
男女朋友交往期間,似乎都曾結伴去看過電影,都曾在暗黑的空間裡試圖碰觸對方的肢體,那是看電影的「附加價值」,只是,就在《戀夏500日》改寫了這款「附加價值」之際,你會不會因此對自己所有曾經在電影院裡發生過的愛情探索,有了重新咀嚼回味的憶想呢?勾動觀眾心弦,讓觀眾對號入座,正是商業電影創作者必修的一堂觀眾互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