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看電影,通常看主角是誰?繼而看題材為何?第三才看導演是誰?很少在乎究竟製片是誰!
因為我們迷戀明星,崇拜導演,習慣在一定的公式中感受變化起伏的人生,我們不確知製片才是每一部電影的靈魂核心,他要找齊資金,敲定組合班底,制定行銷策略,在製片掛帥的拍片傳統中,導演和演員都由他決定,沒有他,電影難以成片。
《白銀帝國》的實際製片人其實是焦雄屏和姚樹華,但在電影片的字幕榜上,在中文的官網上卻另外出現了一位外籍「監製」:傑瑞米.湯瑪斯(Jeremy Thomas)。
對圈內人而言,傑瑞米.湯瑪斯名氣響亮,他是義大利導演貝托魯齊(Bernardo Bertolucci)在一九八0年代後最信任的合作夥伴,他們曾經合作過《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小活佛(Little Buddha)》、《偷香(Stealing Beauty)》和《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 )》;他也曾經和加拿大名導演大衛.柯倫堡(David Cronenberg)合作過《裸體午餐(Naked Lunch)》和《超速性追緝(Crash)》等,他也曾經出任過坎城影展和柏林影展的評審團主席,影壇地位相當崇高。
不管《白銀帝國》拍攝期間,傑瑞米是否曾經參與製作,影片完成後,請傑瑞米掛名,似乎可以創造「如虎添翼」的效果,畢竟一切就像《白銀帝國》的官網上所介紹的傑瑞米:「其創立的製作公司Recorded Picture Co.憑藉嚴謹且精確的海外發行策略,以及堅持內容的創新,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與豐富的收益。」傑瑞米一旦肯掛名背書,不啻就是認同了《白銀帝國》的製作成績,日後海外行銷應該可以省了些力氣。
問題在於有多少華人識得傑瑞米.湯瑪斯其人其名?又有多少人會因為傑瑞米之名而去看《白銀帝國》?郭富城和張鐵林,甚至投資的郭台銘還是比較有吸聚人氣的磁性魅力吧?
是的,傑瑞米的掛名,著眼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對華人明星所知有限,郭富城和張鐵林的國際知名度遠遠比不上鞏俐、章子怡、成龍和李連杰,有傑瑞米來背書監製,訴求的不是華人,而是國際賣埠的便捷,畢竟從《末代皇帝》到《小活佛》,傑瑞米的頭頂上有如掛著一只東方史詩風情包裝師的光環,而《白銀帝國》訴求與眅賣的不就正是浪漫東方風嗎?
我不知道電影公司花了多錢才請來傑瑞米出任《白銀帝國》的監製,但是我知道《白銀帝國》花了很多錢,請出眾家名牌來「堆疊」名氣,光是美術就網羅了奚仲文、張叔平和張季平,得過國家文藝獎的廖慶松也在最後階段跨刀幫忙…工作人員的字幕榜上,你可以看到兩岸三地的名家前仆後繼,他們的名字是有貼金功用,問題是:網羅菁英協力製作,求的是保險?還是拚創意?不能提供舞台,讓名家發揮實力,名家只是空名;但是名家各有風格,未必相容,「統合定調」遠比各自發揮更重要,默契與共識因而才是最後的保險。
不認識傑瑞米.湯瑪斯,完全不影響你觀看《白銀帝國》的心情;看見傑瑞米.湯瑪斯的名字,你卻能明白《白銀帝國》投資人仰靠名牌以求保險的投資心情。觀眾不會在乎誰是傑瑞米.湯瑪斯,觀眾只在乎《白銀帝國》究竟說了什麼故事,再多的名牌,能夠保証一定是金光閃閃的好戲嗎?還是太亮眼的金光,反而讓你完全看不清眼前的影像了呢?
何況你只要到權威的電影資料庫imdb上去查傑瑞米的檔案,發覺歐美影人似乎還沒有把《白銀帝國》的名字與資料列進去時,你會不會擔心,這個掛名也只是虛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