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塞夫夏因:埃及傳奇

28chahine.650-thumb-320x277
大名鼎鼎的埃及導演尤塞夫.夏因走完了他的八十二載人生歲月。

勇於挑戰埃及社會的傳統理念,被譽為是率先將藝術電影概念介紹給埃及影迷的埃及名導演尤塞夫.夏因(Youssef
Chahine)二十八日病逝開羅家中,享年八十二歲,留下了二十八部長片和兩部短片。

比較特別的是埃及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並沒有因為電影大師的去世發表任何悼詞(可能是因為夏因生前一直嚴詞批判穆巴拉克的外交政策),反而是法國總統薩柯奇(Nicolas
Sarkozy)公開推崇他:「緊黏著他的埃及,但是卻朝世界開放。」同時也盛讚他一生都在對抗「檢查制度,宗教狂熱和基本教義派」。

紐約時報的訃聞版上,記載了一段他生前接受前鋒論壇報訪問時的名言,約略可以看見他的人生志業,他說:「我的所有作品都面對著極高風險,我得像瘋子一般去拚鬥。我得花八成時間去搞政治,剩下的二成時間才來拍電影。」他特別指出籌錢拍電影也是很「政治」的,他賺來的每分錢都又回到電影上。

尤塞夫.夏因的作品我看過的不多,今年三月卅一日才看了他所執導的《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系列中的《四十七年後 (47 Ans Après)》那一段,描寫他在1952年帶著《尼羅河之子(Ibn el
Nil)》到加坎城影展參加競賽心情點滴,當時,媒體無一字報導,他的助理買回了所有的報紙也找不到一篇評論文字,唯一的口碑不過是簡單又籠統的「不悶」而已,只有「尼斯早報」簡略地提到他的電影,勉強算是夏因曾到坎城一遊的証明。那種電影青年等待肯定,急於出名和出頭的失落心情,昭然若揭,也看得出他不諱言自己心情的創作態度。

y03.jpg

事實上,夏因從不忌諱在作品中出現自己的形影,他在《911事件簿(11’09”01
– September 11
)》中的埃及篇中,就以自己做主角(找演員演出一位名叫夏因的導演),從在紐約世貿大樓拍片因未事先申請遭警方取締做引言,帶出自己有過人感性,可以在海岸礁石旁「看見」駐紮在貝魯特的美軍亡魂,這位青年亡靈曾經在貝魯特有過一段非常蜜甜的青春邂逅,卻在春風一度後就被巴勒斯坦自殺青年駕駛炸彈汽車給炸死了。於是,透過電影導演的魔法,夏因帶他來到這位巴勒斯坦青年的家庭,目睹他捨身赴義前的最後身影,同時還訪問了他的父母,聆聽他們對以色列和美國人的控訴,一句「巴勒斯坦人都嚮往這種(自殺式攻擊)死法」的父親話語,真的有令人起汗毛的震撼力量。

夏因在這部短片中試圖兼顧美國和回教國家的雙邊觀點與感受,例如他就疾言厲色地告訴美軍亡靈,你們用選票選出領導人,結果卻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理念與制度,到處屠殺無辜百姓,從越南到中東都是如此,911事件的元兇賓拉登更是美國培養出來的,「自作自受」也是民主制度的必然報應;而且他也毫不客氣地斥責以色列強力毀人家園,甚至還當著人子面前,踩著人子父親的頭,羞辱至極,更是冤仇難解的癥結所在。雖然他也親自到了美國阿靈頓國家墓園去為死難美軍致哀,但是此時死難的巴勒斯坦青年亡靈也現身,提醒夏因:「你還記得我母親的眼神嗎?」那是哀恨交集的眼神,那是看不到陽光的陰暗眼神。

《911事件簿》是知名導演反省紐約世貿中心大樓被炸毀的良心作品,尤塞夫.夏因的短片雖然以口白辯論形式提供了阿拉伯世界的觀點,但在論理說教之餘,卻也簡明扼要地陳述了阿拉伯人的卑微心聲;短片雖然極其政治,卻也是藝術家反思政治僵局時,直接揮舞小刀切向傷口要害的手術工程。

該說話的時候,就要說出自己心中的話,這是我所認識的尤塞夫.夏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