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星期天:看板迷思

BS00_thumb
短短的兩秒鐘畫面,看得出導演的用心與用力,卻也難免引發誤解爭議。

電影史上有兩部電影,片名相近,都叫《血腥的星期天》,一部是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1971年執導的《血腥的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一部則是保羅.葛林葛拉斯2002年執導的《血腥的星期天(Bloody Sunday)》;一部是小兒女的情感糾葛,一部則是大時代的人生悲情,巧合的是2002年的《血腥的星期天》中卻有1971年《血腥的星期天》的電影廣告看板。

2002年的《血腥的星期天》是以1972年一月三十日在北愛爾蘭德里發生的英軍鎮壓民眾遊行的血案為背景,保羅.葛林葛拉斯擅長以冷靜不灑狗血的態度來重親檢視歷史事件,他在2006年曾以《聯航93(United 93)》一片重現了911事件墜毀飛機上人質與綁匪之間的故事,震撼人心,他在2002年所拍的《血腥的星期天》,其實創作脈絡都是一致的,當年也曾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今年則是台北電影節的城市主題要推介愛爾蘭電影,於是再度在台北映演,於是我才有機會得以重新來面對《血腥的星期天》這部作品。

《血腥的星期天》的主題很嚴肅,全副武裝面對手無寸鐵的人民,會不會因為歷史恩怨下的諸多情緒交纏,因而一時失控而開火呢?但是今天先不談這麼沈重的題目,而是從只有匆匆一瞥的「戲中戲」,來檢視電影中的寫實要求。

BS04 

在一部《Bloody Sunday》的電影中卻看到了一部《Sunday,Bloody Sunday》的廣告看板,不知情的觀眾難免就會「嗟」的一聲,以為導演灑狗血,甚至還會嫌導演做得太過份,破壞了全片的寫實基調;但是細心的觀眾卻會讚歎導演的用心良苦。關鍵在於經驗與知識。

約翰.史勒辛格1971年執導的《血腥的星期天》是由奧斯卡影帝彼得.芬治(Peter Finch) 和葛蘭黛.傑克遜(Glenda Jackson)合演的多角愛情電影,1971年九月推出公映,1972年元月還在北愛爾蘭德里市的小戲院放映,時間點上其實是算計得非常精準的,就像侯孝賢導演在拍攝《浮光電影》中的「電姬館」戲院就在看板上掛出《養鴨人家》與《愛染桂》的鉅型海報一樣,時光座標與歷史風情,直接就投射在看板上,無需再多言語。

問題在於《Bloody Sunday》是主題極為沈重的作品,卻在男主角走出家門時讓人一眼就瞧見對街電影院的《Sunday,Bloody Sunday》看板,難免就會產生混淆錯愕的反應,明明是翔實考據卻突然成為太過巧合,而被人誤會成失控的搞笑之舉,破壞了全片的主題。

這場過場戲在《血腥的星期天》中前後不過兩秒鐘,不識英文,自然視而不見,不會有感覺;懂英文卻而不懂影史,解讀難免各殊,挑剔找碴有時成功,有時則是搞錯焦點,做不成見微知著的知音,反而是錯把馮京當馬涼,變成雞蛋裡挑骨頭的找碴者了。

看到這場二秒鐘的過場戲時,其實,我想的卻是影評難寫。電影上的影音巧思,都是編導精心之作,一旦接收無方,過門不入也就罷了,錯失焦點,也會使影評文字淺薄乏味;一旦解讀錯誤,勢必就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不然就是自以為是地洋洋灑灑瞎掰一堆,行文至此,忽覺渾身冒汗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