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龍卸甲:悲傷諸葛亮

picx_fthk6088297826_thumb
歷史電影與真實歷史之間可以有多少出入?考驗著每一位歷史電影的創作者。
 


真有其人的歷史電影難拍,因為電影是戲劇創作,絕非忠實的歷史重現,剪裁或改編都是求戲劇高潮,卻難免有人拿著歷史來對照查考,吹毛求疵。

一旦歷史名人還成了神,那就格外麻煩,因為動輒得咎,信徒非信徒都會有意見。耶稣的傳奇事蹟每回搬上銀幕時,都有爭議,「神化」有人會噓;「寫實」有人會舉牌抗爭;「凡人化」更是污名褻瀆的代名詞,還會有人擋在戲院門前,勸你別買票,不要接受魔鬼誘惑。

李仁港執導的《三國之見龍缷甲》其實也有類似煩惱,關鍵之一在於狄龍飾演的關羽早已成為武聖恩主公,很難另作文章,同樣地,由濮存晰飾演的諸葛亮,也同樣被後人神格化,選擇從趙子龍下手來新說三國,當然是既明智又取巧的行為,但是趙子龍為西蜀五虎將,不能不提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也不能不拍長坂坡單槍匹馬救阿斗的傳奇,一旦扯到了諸葛亮和關羽時,電影就變得舉步維艱,渾身不自在。

picx_fthk6088297802

狄龍在《三國之見龍缷甲》中其實只有三場主戲,首先是曹軍追擊,洪金寶飾演的羅平安未能護救幼主,劉德華飾演的趙子龍,被迫擋下了張飛刺向羅平安的丈八蛇矛,本想做和事佬的狄龍也加入二打一;其次則是關羽舞著青龍偃月刀,護送趙子龍殺進曹軍找少主阿斗;最後則是劉備在成都稱帝,分封五虎將,關羽奉命駐死荊州。

每一回出場,狄龍的造型就像是神明蠟像館翻脫出身的英雄,儀態威武,鳳眼圓睜,真的有武聖英姿,卻也因為肩負神明十字架,他的喜怒哀樂都已非凡人,少了可親可近的戲劇骨肉,就像是神明蠟像,全無戲味可言了。

濮存晰飾演的諸葛亮,運氣好一點,戲份多一點。先是以神秘客身份在鳳鳴山前亮相,以上知天文的神算軍師角色,指點趙子龍打贏了第一仗,李仁港安排他亮相的第一場戲是在軍士前扒飯吃的閒客模樣,乍看有些怪異,卻還有「談笑殺敵」的從容悠閒,符合傳統的諸葛孔明氣味。而且在天雷動,豪雨下,青龍白虎已破曹軍的時刻,他又急著上路去的行色匆匆,還真有點「臥龍」先生憂國憂民的神采。

只可惜,只靠一場好戲,救不了諸葛亮,也救不了《三國之見龍缷甲》,後來的諸葛亮就只成為蜀國司儀了。分封五虎將靠他,誓師北伐唸「出師表」的也是他,官拜丞相還要當司儀,當然是戲劇設計,但是軍師誓師,阿斗卻在身後搞笑,逗樂宮女,諸葛亮也只能裝做沒看見,對照出師表中「宮中府中」的政治權鬥對話,反而是極其辛辣的「權力使人腐化」的現世報。這位原本躬耕於南陽,口口聲聲「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先生曾幾何時成了政治傀儡戲的操偶師了呢?

picx_fthk6088297824

 

至於最後高潮戲,趙子龍兵困鳳鳴山,其實是諸葛亮求勝的欺敵誘餌,此舉固然映顯了趙子龍任人操控的悲劇情懷,卻也具現了諸葛亮政治權謀下,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機關算盡,他對趙子龍的噓寒問暖,也只是他行巧布局的一著棋而已。只可惜,李仁港凡事點到為止,只有皮相,沒有骨肉,沒有更深層的挖探,一切就像皮影一般,人物只是單薄的一張紙,扁平單薄不見縱深,更不見立體陰陽。所有角色,所有人物全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就成為《三國之見龍缷甲》最後,也最佳的註解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