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座電影與小說的互動關係中,可以窺見娛樂世界的操作趣味。
美國的娛樂記者滿好做的,新片上映時通常都由電影公司和公關公司安排做系列訪問,在替影片宣傳的前提下,順利採訪明星和導演,寫出一篇篇人情味濃的正面文章,這是行銷管控的重要策略。
這樣嚴密控管採訪管道的方式其實是保護作品和個人的高明手法,如果你很挑剔,對一些影片內容或人物有意見,你可能無法找到當事人做回應,與其一面倒地批判, 被人指為有失厚道和客觀,有的人寧可就只好等到當事人再現身時再問他們。「災害控制」的行銷策略,使得作品的負面衝擊得以降到最低。
例如電影《人魔(Hannibal)》徹底更改了原著小說的結局,捨棄了原來餘韻無窮的人間恐慌結局,我就不曾見到有記者採訪原著小說家湯瑪士.哈利斯(Thomas Harris),請教他的看法。電影中,漢尼拔博士要用麻醉藥才能迷昏史特林探員,再要她盛妝赴宴,最後落得斷臂逃生;小說裡,史特林探員可是不時和漢尼拔共餐跳舞,優雅地說著法語、西班牙和義大利話,還會結伴去看歌劇,嚇得最初監禁漢尼拔的那位治療中心的院長巴尼不敢再尾隨跟監《人魔》,畢竟,真的要識趣,才活得久,那位佛羅倫斯警探就是需索無度才喪命的。這種完全不同的結局處理,小說家真的沒有意見嗎?
湯瑪士.哈利斯的小說產量不多,最早的「Black Sunday」銷路平平,1981年的「Red Dragon」也沒有引起太多注意,七年後他才又出版了《沈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透過電影的宣揚促銷,立刻轟動一時,但是湯瑪士沒有乘勝追擊,依舊住在他的鄉下小,讀著但丁的「神曲」和T.S.艾略特的詩集,再參考醫 界對記憶學的論述,足足「燉」了十年才又出版了第三本系列小說《人魔(Hannibal)》。美國作家可以慢工出細活,出一本暢銷書的版稅就可以安逸生活 十年,當然可以再慢慢經營小說世界,華文小說還沒有這麼幸運的生存環境。
不過,湯瑪士最近加快了他的寫作速度,明年秋天就要推出他的第四本系列小說「面具底層(Behind the Mask)」,據說是漢尼拔博士青年歲月的「前傳」小說,要探究這位看起來文質彬彬,學問淵博又愛吃蠶豆的的博士,好好的博物館長不做,卻寧願去當個玩弄人性,又敢吃人肉的人魔?從犯罪心理學探究一位犯罪天才的心路歷程,當然可以滿足這一系書迷一直藏放在心裡的疑團。
依 照湯瑪士平均八年才出一本小說的速度來看,「面具底層」顯然是寫作速度加快了不少,關鍵在於電影公司很急,義大利知名製片家蒂諾.勞倫蒂斯搶在《沈默的羔羊》之後拍了《人魔》和《紅龍》,都賺了不少錢,當然希望趁熱再發發「漢尼拔」財,特別是《紅龍》的小說早就拍成過《1987大懸案(Man Hunter)》,只不過當時書不紅,電影也平平,直到《羔羊》大賣之後,小說才鹹魚翻生,聰明的片商一石二鳥,就在《人魔》熱潮後,再緊急重拍《紅龍》,充分發揮了暢銷小說的邊際效應。
「面具底層」或許是湯瑪士原本就累積不少研究素材,當故事已經山窮水盡時,筆峰才猛然回轉來細說重頭,但是電影片商急著敲鑼打鼓也不無影響,可以預見的是明年秋天小說才上市,誰來演年輕時期的漢尼拔博士一定就會是影劇版議論紛紛的大頭條。
娛樂產業和文化產業能夠如此緊密相連,不但作家生活有保障,電影從業人員工作有出路,甚至連讀者和觀眾都能連帶受益,美國娛樂界的食物鏈就是這樣打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