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淅瀝淅瀝嘩啦嘩啦,雨下來了!我的媽媽拿著雨傘來給我
淅瀝淅瀝 嘩啦嘩啦 啦啦啦……
台灣長大的四、五年級生誰不會唱這首「下雨歌」?
孩童時期,耳濡目染,許多童謠聽著哼著,稀哩呼嚕就會唱了。管他是日本歌,或者廣告歌(「台熱牌萬里晴乾衣機」),雨季過去了,兒歌依舊在,人卻已經老了。
佐佐部清執導的日本電影《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Konomichi/この道)》,就描述「下雨歌」的作詞人北原白秋的燦爛與放浪一生。
日本多雨,大森南朋飾演的北原白秋聽著雨打屋簷的落雨聲寫下了「雨降(あめふり)」的童詩,1925年發表在兒童雜誌《小朋友之國(コドモノクニ)》上。
「淅瀝淅瀝嘩啦嘩啦 」是擬聲詞,描寫下雨的聲響,準確,又容易上口哼唱,作曲家中山晉平的旋律採用相似結構呼應歌詞,輕快中帶有童趣喜樂,廣受歡迎。
《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也請AKIRA飾演大作曲山田耕筰,描述他們的友情與矛盾。

全片記載了幾則有趣的訊息:第一,大正時期(1912-1926),日本就有兒童讀物。第二,寫歌詞,寫童詩也可以養家活口;第三,全盤西化的日本人專程到歐洲學習作曲和指揮;第四,來到戰爭時期,所有的藝術家都必須為軍國效力,創作宣傳歌曲。
北原白秋放浪的感情生活在電影中是必要場景,最終會記得與傳世的還是他完成的童謠,畢竟歷史上記載的北原白秋就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音樂詩人。
《這條路上:百年童謠的誕生》的主打歌曲是「この道(這條路上)」,因為這是北原白秋與山田耕筰合作的代表作。山田耕筰的名曲「紅蜻蜓」不是北原填詞,北原名曲「雨降」,也不是山田耕筰作曲。
來日再介紹「この道(這條路上)」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