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之聲:戰爭夾縫間

機緣湊巧看到德國導演Ed Ehrenberg在2016年完成的《無言之聲(Hear the Silence/Höre die Stille)》錯愕又驚痛,「戰爭不仁,以人民為芻狗」,這部電影的主題描寫適合戰爭前夕的觀眾關切,咀嚼。

《無言之聲》是二戰電影,特殊點在於故事發生在烏克蘭。對照打了兩年的烏克蘭戰爭,電影情節格外讓人唏噓。

一班走散的德軍班兵在寒冷雪天誤闖進蘇聯佔領下的村莊,村裏只剩老弱婦孺,村民個個會講流利德語,提起共產黨與史達林無不咬牙切齒,德軍能夠相信她們?她們能夠依賴德軍嗎?共軍如果發現她們協助德軍,不會趕盡殺絕嗎?

要存活,就得選邊。一時對,未必永遠對,一時不對,當下就沒了,還談什麼永遠?《無言之聲》提出的生存困境,選擇困境,不可能有標準答案,進退維谷,動輒得咎,正是《無言之聲》緊扣觀眾心弦的功力所在。

電影開場時,烏克蘭村民正在教堂唱詩做禮拜,教堂早就沒了神父(暗指她們是神棄之民),她們依舊相信天上的神,然而有相同信仰的德國人則拿著槍指著她們,強迫繳械(其實只剩一刀一槍),還強把小孩留在身邊當人質,逼她們就範。

德軍有傷兵,伸出援手的是這群婦女,協助禦寒食物的也是她們,提供轉進車輛的也是她們,然而嫌她們身體髒的是德軍,就在飢渴女郎獻身時,發生命案,勉強將就的表面和諧瞬間變質,猜忌擴大,仇恨頓生,雪地血地,戰爭對立下的俗人,但求生存,情義快速貶值,任人踐踏,每一聲的叫喊,每一回的槍響,都在撕裂觀眾的心。

「答應我一件事?」垂死前的德軍班兵請求同胞,「沒問題,我一定做到。」同袍豪爽應允,接下班兵手中的筆記本,「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在這邊犯的罪。」

電影最後,唯一生還的這位德軍跪在雪地林子邊生火取暖,然後一頁一頁撕下筆記本,燒掉德軍罪行紀錄。

原本逆來順受的烏克蘭女人難道不知道舉槍反抗也是死路一條嗎?順也亡,逆也死,不是太過悲憤,何須冒死?to be or not to be ,她們的選擇其來有自。

德軍走了,共軍來了,幸運生還的,臉上沒有笑容,在戰爭的夾縫裡,生命沒有重量,她們記住的故事,是德軍燒不掉的,也是共軍不在意,也不想知道的。

雪在燒,血也在燒,這時你就明白了電影的英文名字何以改成《Hear the Silence)》,是的,要聆聽《無言之聲》,你就明白戰爭不仁,人民賤遜芻狗。

電影在聖詩的天籟聲中展開,電影也在聖詩的悲傷悼念中結束。烏克蘭的歷史悲情綿亙了200多年,二戰只是一個逗點,血色歷史還在……..翻動著新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